卢瑜
亲爱的文友:
东方欲晓,新年之光穿越云海层层,跨过江河峦嶂,带来温暖,点亮视野,横扫过往阴霾,融入各种美好想象。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此时此刻,愿你我与第一缕晨光同在。《粤海风》谨向关心和支持本刊发展的学术、艺术工作者和广大文友致以衷心感谢,并祝愿新的一年称心如意!
大化泱泱,流转瞬息。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2021年是新故相资的一年。这一年,百年大党领航再出发,吾国吾乡建成全面小康;这一年,国家五年规划开新局,高质量发展踏上新程;这一年,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考验,人类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方式因时而变,对话与沟通的需求比以往更为频密;这一年,全国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胜利召开,情满湾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大时代面前,站在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一本文艺期刊何足以道?然沧海一粟,穿岩滴水,即使是一粒谷、一滴水,也可以有其生命意义的旅程。于《粤海风》而言,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有承启之用的一年。
一年来,《粤海风》选题策划扎实有效,推送方式有声有色,大湾区文艺话语正在构建;我们优选稿件,坚持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坚持探索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提升办刊质量,回应时代关切。常设专栏“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观察”,名家稿件纷至沓来,该专栏成为大湾区文艺评论的主阵地。编辑部策划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研究”专题,分别从文艺理论、艺术人类学、艺术创作、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角度,推出了一批优秀文章,其中,《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作者:方李莉)、《戏曲与电影:影像史的形成》(作者:丁亚平)、《海外华人学者文化研究的知识生产机制及其局限》(作者:李石)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编辑部推出的“文艺礼赞——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戏剧与电影研究”“戏曲电影文献的域外传播”“岭南画派评论”“科幻文学评论”等专辑,受到业界关注。
一年来,《粤海风》拓展知识分享渠道。纸刊内容,以全媒体呈现,粤海风微信公众号与南方号、人民号新媒体协同推送;联盟文艺传播平台,借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期刊、广东文艺网,形成文艺研究与评论的立体传播能势;参与主题出版,《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观察报告》《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岭南三秀》(全英文版)等图书陆续面世。
一年来,《粤海风》围绕服务与发展精耕细作,入选“2021BIBF精品期刊展”,亮相“中國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乡村振兴’主题宣传”与“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入展期刊”(优秀版式设计)三大展台;《粤海风》探索开放存取,科研续航,鼓励知识创新和扩布;集思广益,组织开展的《人文湾区背景下理论性文艺期刊的影响力研究》,入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重点文艺研究课题。“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这些探索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和不吝珠玉的专家学者及读者朋友们,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新的一年,《粤海风》延续既往办刊特色,坚持人文关怀,提升学术品格。聆听时代潮声,守正创新,与时偕行,在惯常与新变之间保持张力。我们优化了栏目:“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观察”继续领跑专栏,“专题·策划”成为每期固定栏目,“理论·瞭望”更为“理论·经纬”,“文本·场域”更为“文本·阐释”,“视听·演艺”更为“视听·场域”;新的一年,我们将加强选题策划和约稿,欢迎专家学者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吝赐稿。
大时代山河喧腾、气象万千。“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于翠微深处,于大湾前海,期刊人以机敏的听觉,捕捉或远或近、或疏或密的时代跫音。“天下之鸣多矣。锵锵凤鸣,雍雍雁鸣,喈喈鸡鸣,嘒嘒蝉鸣,呦呦鹿鸣,萧萧马鸣,无不善鸣者,而彼此不能相为,各一其性也。”其于诗亦然,其于刊物亦然。作为一本文艺研究与评论期刊,《粤海风》倡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敬畏法度,敬惜字纸,保持自鸣与共鸣之间的平衡,“知行相资以为用”,这是一份文化自觉,也是《粤海风》出版的寻常与诗意,更是我们期刊人甘愿日复一日、岁岁相持的理由。
新的一年,愿所有遗憾,都已化作前行铺垫;愿每一次全情投注,都于心有回响。我们继续深耕文学艺术领域,以文论的方式,筛选时代精品,留下价值丰富的文化信息,催生更多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为时代表达创造鲜活的批评现场,为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奉上滴水之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让我们的世界彼此沟通,向外探索,解锁更广的疆域;向上超越,加持理性的荣光。
愿与各位携手,经历时光淬炼,时代铿锵,和衷共济,深耕文苑,迎风向前,无畏征途。
2022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