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保英
摘要:校园安全至关重要,尤其对幼儿来讲,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生活经验,往往对一些危险视而不见,一旦发生意外,会给幼儿自身、幼儿园和家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雨天户外游戏中要有效对幼儿的安全意识进行培养,有效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雨天户外游戏时校园安全的现状,进而提出加强雨天户外游戏时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雨天;户外游戏;校园;安全管理
引言
幼儿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对身体的掌控与协调能力也不是很完善,因此经常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而浑然不觉,这给幼儿的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雨天户外游戏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安全意识的培养,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及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形成。从而有效保障幼儿的安全,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能够有效的规避危险,选择安全的环境或活动进行学习,提高校园安全水平。
一、目前雨天户外游戏时校园安全的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在雨天户外游戏时安全意识方面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幼儿教师只关注教学活动,对于安全意识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经验。二是将安全意识与教学活动分离开来,没有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没有意识到幼儿的各项活动都需要保证安全,不只是身体方面的安全,还有思想方面的安全,只有加强各个活动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做到安全意识的教育。
2.安全教育模式单一,幼儿积极性不高
一是教师在雨天户外游戏时安全意识的教学活动往往比价生硬,没有趣味性,幼儿参与意识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指令性语言较多,幼儿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往往存在躲避、消极等待的行为。二是在安全意识教学急功近利,讲究速成。殊不知幼儿形成安全意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要避免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要科学的设置幼儿的活动、休息时间,在各个环节确保安全。
二、加强雨天户外游戏时校园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做好雨天户外游戏日常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雨天户外游戏的管理中,要加強班级日常安全管理。对于培养幼儿安全意识而言,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规范是幼儿安全和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根据雨天户外游戏的联系,制定相应的班规,提醒幼儿在雨天户外游戏时要小心,尽量避免一些意外的发生。例如,幼儿安全管理规范可以设置如下:1.远离坑洼地带,不接触带电物体;2.雨天户外游戏时,不要追逐打闹;3.不要在雨天户外游戏时翻栅栏、攀爬、玩危险游戏等。同时每天留出时间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要关心、关注幼儿的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幼儿,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摆脱不良行为,建立基本的安全意识[1]。
2.创造安全教育环境
环境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生命的保护至关重要。创造安全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营造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幼儿对雨天有着强烈的兴奋,他们喜欢淋雨并在雨中玩耍。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发现有隐藏的安全威胁就要及时解决,为幼儿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二是要充分发挥安全标语的教育作用。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的楼梯、过道、转弯等处设置一些醒目的安全标志,例如贴卡通片等,时时提醒幼儿在雨天户外游戏时注意安全。
3.积极开展安全主题活动
自主学习是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幼儿们可以自主地获得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一是积极开展多元化活动。平时,教师应积极开展多种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在雨天户外游戏的教学中,教会幼儿如何正确玩游戏,知道如何保护脸和五官等,不要追逐打闹。二是积极组织有趣的活动。利用活动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比如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道具,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穿红色雨衣和绿色雨衣,引导“行人”和“车辆”过十字路口,让幼儿充分了解交通安全规则,不断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4.利用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对幼儿开展全方位安全教育
目前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大多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努力下完成和开展的,孩子未来能否顺利成长和发展,从教育工作的层面来看,通常取决于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结合。幼儿园要加强家长对家园共育的关注和重视,既要提高幼儿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又要加深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安全教育效果[2]。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雨天户外游戏时校园安全的教育,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科学的安全教学活动,利用安全主题活动以及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晓瑛.浅谈幼儿安全教育的点点滴滴[J].新课程(小学),2014(3).
[2]布维娜.幼儿安全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