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沼
多种7.7mm半突缘枪弹。自左至右:89式普通弹, 89式穿甲弹,92式普通弹,92式曳光弹,92式穿甲弹, 92式燃烧弹,Ma-101爆炸燃烧弹,空包弹,教练弹
日本陆军配用的7.7mm口径枪弹种类繁多,先后定型有89式机枪弹、92式机枪弹、97式机枪弹、99式步枪弹,各型枪弹又包括普通弹、穿甲弹、燃烧弹、爆炸燃烧弹、曳光弹、空包弹、高压弹、教练弹、检验弹等等不同种类。
早在1910年代,創立之初的日本陆军航空兵部队曾将使用6.5mm有坂弹的三年式重机枪改进后作为航空机枪使用。但其射速低,故障率较高,远距离射击表现欠佳,且弹头直径过小,以当时日本的技术无法研制出性能可靠的燃烧弹和曳光弹,因此该口径枪弹不适合作为航空机枪的弹药。急于寻找合适航空机枪的日本陆军研发了一款基于十一年式轻机枪供弹方式(弹斗供弹)的双联装7.7mm枪弹全揭示(上)7.7mm口径航空机枪。这款机枪被命名为“八九式旋回机枪”;同年,日本陆军仿造英国的维克斯E型航空机枪研制出了“八九式固定机枪”
(注:旋回机枪是装在飞机舱门或是炮塔处用以自卫的机枪,固定机枪是装在机翼或机鼻上的前射机枪)。这两种机枪使用的都是基于1920年代初7.7mm步枪弹的研制成果改进,于1930年定型的7.7×58mm半突缘新式弹药。该型机枪弹和后来的92式机枪弹尺寸一致,为保证抽壳的可靠性,弹壳采用半突缘的样式。底火为伯尔丹式,为防止脱落,在底火周围压有一圈环形铆印。弹壳长58mm,全弹长80mm。该弹原使用方片状双基发射药,后由于这种发射药膛压过大,包括92式机枪弹在内的7.7mm弹药于1936年逐步改为使用短柱状的“三号管状药”。配用八九式旋回机枪的枪弹装在5发桥夹上,三夹一组以纸盒包装。
八九式旋回机枪,是一种采用弹斗供弹的双联航空机枪
89式普通弹
该弹弹头为覆白铜钢被甲,平底,铅心。弹头直径7.85mm,长29.3mm,质量10.5g。发射药质量3g,全弹质量24.4g,初速约780m/s。该弹在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施有滚花,并涂有粉色密封漆。其弹头结构和38式步枪弹的类似:被甲尖端较厚,后部较薄。发射时,火药燃气作用在铅心凹窝处使弹头底部扩张,可使弹头与膛线贴合得更加紧密,使磨损了的枪管仍有较好的闭气作用,因而初速下降较小。这样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枪管寿命和射击密集度,且弹头的质心靠后,命中目标时容易失稳,增加了命中有生目标后的创伤效果。但由于在空战中普通弹对飞机的破坏效果差,89式普通弹在空战中的使用并不多,多是与曳光弹一同在射击训练中使用。由于该弹被甲为覆白铜钢材质,较为坚硬,射击完其他弹药后在枪管炽热的状态下发射该弹,可轻松去除膛线上的挂铜。基于此特性,日本陆军于1934年也采用了该弹配用九二式重机枪,并在1940年将地面部队使用的89式普通弹更名为“92式除铜弹”。
89式穿甲弹
该弹于1925~1928年间完成四次试验,1930年进行制式化申请,原名“89式钢心弹”,后于1933年更名为“89式穿甲弹”。该弹主要用于击穿飞机的油箱和发动机的装甲,以及杀伤装甲座舱内的人员。弹头为艇尾结构,黄铜被甲,内包钢心。弹头直径7.85mm,长35mm,质量10.5g。发射药质量3g,全弹质量24.4g,初速约820m/s。该弹在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施有滚花,并涂有淡茶色密封漆,同时在底火周围涂有一圈黑色漆以供识别。在200~500m距离上可穿透约10mm装甲钢板。值得注意的是,该弹头被甲和钢心之间并无铅衬,以便在远距离命中自封油箱时弹心脱出,被甲恰好嵌入橡胶层和油箱壁间造成燃油从被甲后端孔洞中泄露。由于其较厚的黄铜被甲容易在枪管内挂铜,连续射击会影响精度,射手通常会配合89式普通弹一起使用以去除挂铜。后来,日本陆军统一了弹药的识别色系统,为方便辨认将底火的识别漆移至弹头与弹壳结合处。该弹后来也被九二式重机枪所使用并更名为92式穿甲弹。
89式普通弹弹头与弹壳
89式穿甲弹及其弹头、弹底, 注意底火周围涂有黑色漆
装在八九式旋回机枪专用桥夹上的92式穿甲弹,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涂有黑色漆
穿甲弹的弹头结构
89式燃烧弹
Ma-101爆炸燃烧弹,注意弹头顶部有一平面
裝在八九式旋回机枪专用桥夹上的Ma-101爆炸燃烧弹
该弹于1930年定型。旨在点燃易燃材料,如充有氢气的飞艇和炮兵观测气球等。弹头为白铜被甲,平底结构。弹头直径7.85mm,长37.5mm , 质量约11g。发射药质量约3g,全弹质量24.9g,初速约810m/s。早期的89式燃烧弹在底火周围涂有酒红色识别漆,后将识别漆改至弹头与弹壳结合处,弹头质量约10.7g,并更名为92式燃烧弹。该弹结构仿自英国的“白金汉式”燃烧弹。弹头尖部填有0.95g白磷(改进后减为0.7g)。后端是一个表面刻有8条纵沟与1条横沟的铅心柱体,外包白铜。弹头辊沟下方的被甲上有一直径约0.6mm的小孔,平时以锡镴(là)封闭。发射时,由于摩擦使被甲温度升高,将锡镴熔化;同时装于弹头内的白磷由于温度升高液化膨胀,填满弹头后部柱体上的纵沟和横沟后从被甲上的小孔中流出,遇空气自燃并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烟,在白天以烟迹指示弹道,夜间以火光指示弹道。当弹头撞击目标时后端柱体由于惯性向前移动,挤压并喷出剩余白磷以引燃目标。该弹在夜间的可视距离约900m,白天约500m。连续射击时可在350m远处引燃油箱。然而实战经验表明,由于风力及缺少参照物等因素影响,在白天该弹药拖曳的烟迹在侧方观察较为困难,且在夏季时由于炎热的气温常使白磷融化,有效燃烧与可视距离更是大大缩短,甚至于发生弹药自燃的事故。由于其较为昂贵的价格和特殊的使用目的,日本陆军于1939年将该弹从地面武器配用的弹药中撤除,专为航空机枪所用。
89式曳光弹
89式曳光弹于1930年定型,在实战中配合其他弹药使用以指示弹道轨迹。弹头采用白铜被甲,质量11g。发射药质量3g,全弹质量24.9g。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施有滚花,使用2g含硝酸钡的曳光剂。曳光距离较短,只有约500m。识别方式为底火周围涂布绿漆。
Ma-101爆炸燃烧弹
燃烧弹弹头结构
92式燃烧弹弹头与弹壳, 注意弹头被甲上的小孔
由于原本的白磷燃烧弹性能存在种种不足,日本陆军在1940年列装了一种新型爆炸燃烧弹。该弹弹头为平底结构,直径约7.9mm,长3 7 . 3mm,质量1 0 . 7 g,含炸药约0.9g。弹壳内装有2.95g管状无烟发射药。该弹弹头尖部有一小平面,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施有滚花,并涂有紫色密封漆。其弹头前部的装药空腔被一个铜制锥形金属帽分隔为两部分,金属帽前端装的是50% RDX炸药与50% PEN炸药的混合物,金属帽中装的则是50% RDX炸药与50%铝粉的混合物。弹头后部是一个外包黄铜的铅柱。为避免发射时火药燃气冲击弹头导致自爆,在包铜铅柱与炸药的接触面上隔有一层毛毡充当缓冲。当弹头撞击目标时,弹头前部敏感的PEN炸药受到剧烈冲击和压缩而被引爆,后部的铝粉炸药混合物爆炸燃烧产生高温以点燃易燃物。日军将此型弹称作特殊燃烧弹,代号“マ-101”(Ma-101)。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特殊的爆炸燃烧弹的结构属于日本独创。由于结构较为简单,装药量较大,该构型的爆炸燃烧弹被迅速推广到日本各种口径的航空武器弹药中,这些弹药被统称为“マ弹”,并拥有专门的后缀数字代号。虽然具有不俗的毁伤能力,但该弹同样存在不小的缺点:即便有毛毡作为缓冲材料,弹头内部的敏感炸药还是容易在供弹或发射时突然爆炸,高温天气同样会导致自燃自爆引发事故。这种弹药自列装起只供航空机枪使用。
九二式重机枪
枪装在保弹板上的92式穿甲弹及其包装盒
日本陆军对使用6.5mm有坂弹的三年式重机枪的远距离杀伤效能并不满意,小口径轻质量的弹头有效射程较近,且没有修正弹道的曳光弹,无法胜任高射机枪一职。同时期各国的重机枪口径均在7~8mm间。89式机枪弹完成研发后,日本陆军基于7.7×58mm半突缘弹药对原有的三年式重机枪加以改进。新型重机枪于1932年开始研制,到1933年研制结束,其成果便是我们熟知的九二式重机枪。与其配套的7.7×58mm半突缘弹药也在同时期一并完成。九二式重机枪使用30发金属制保弹板供弹,其弹药安装在保弹板上被封装入长方形蒙布纸盒内。
92式普通弹
92式普通弹,使用艇尾铅心重弹头
用于识别无突缘弹药的“眼睛”标识
左为1941年后生产的92式普通弹,底火涂绿色漆;右为1941年前生产的弹药,底火涂无色漆
92式曳光弹,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涂有绿色密封漆
相比于航空机枪,地面上的重机枪更重视弹头在远距离的杀伤效能。1933年,专为重机枪所设计的92式普通弹应运而生。该弹弹头为铅心艇尾结构,是当时流行的“重尖弹”造型。其优点是有效地减小了弹头飞行时的阻力,即使在4100m的最大射程处也可对有生目标进行有效杀伤。该弹早期版本的弹头被甲采用与92式穿甲弹类似的含锌较高的黄铜,后期提高了被甲的铜含量。弹头直径约7.9mm,长35mm,质量13.2g。发射药质量2.85g,全弹质量27.5g,初速约750m/s。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施有滚花,并涂有粉色密封漆。在1940年2月,为统一弹药规格,九二式重机枪改用无突缘枪弹(即文章下篇所称的97式普通弹)。为避免弹药混用造成故障(半突缘弹药无法在步枪中使用),起初通过在无突缘弹药底部打上“眼睛”标志识别,而后于1941年3月规定将存余的半突缘弹药的底火涂满绿色漆以供识别。二战日军弹药体系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92式曳光弹
该弹是89式曳光弹的改进型号,于1934年定型。在实战中配合其他弹药使用以指示弹道轨迹。弹头为白铜被甲,铅心,弹头直径约7.9mm,长37. 5mm,质量10.1g。发射药质量3g,全弹质量约24.2 g,初速810m/s。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施有滚花,识别方式由89式曳光弹的底火周围涂绿漆改为弹头与弹壳结合处涂绿色密封漆。弹头底部装有铜制曳光管并以弧形收口。89式曳光弹原使用2g含硝酸钡的曳光剂,但由于曳光距离过短,经改进后变为0.8g含硝酸锶的曳光剂及0.4g过氧化钡点火剂。发射时发出明亮的红色光迹,夜间曳光距离可达1000m。
教练弹,在靠近底缘的位置有两道滚花
教练弹的弹头被锡焊固定
教练弹底火无传火孔并使用紫铜假火帽
空包弹
空包弹是用于演习和训练的弹药。弹头为桧(guì)木车削而成,内部装有2.85g空包弹专用发射药。全弹质量14.35g。由于膛压较低,该弹底火没有使用环形铆印固定。现如今在国内部分战争影视剧中仍能看见该弹的身影。
教练弹
此弹是用于操作训练的假弹,在我国常被讹传为“炸膛弹”。标准的7.7mm半突缘教练弹在壳体靠近底缘处有两道滚花用以识别,其弹壳底火室无传火孔,为保护击针,将实弹的黄铜火帽改为紫铜材质的假火帽。黄铜弹头内有铅心,弹头在弹壳内部用焊锡焊死以防止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脱落。
高压弹与检验
弹高压弹弹头是一个侧面布满环形槽的圆柱体,以黄铜棒车削而成,兵工厂用其检验枪管强度。
检验弹以钢棒车削而成,表面镀铬或镍。该弹是兵工厂用以检验枪械运作是否顺畅的工具弹,不发放给部队使用。(待续)
编辑/吴潇
九二式重机枪使用的弹药,自左至右为:92式普通弹,92式穿甲弹,92式曳光弹,空包弹,高压弹
装在保弹板上的空包弹
空包弹底火没有使用环形铆印固定
本文下篇將接续展示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使用的7.7mm口径多种类的97式机枪弹、99式步枪弹,以及日本7.7mm枪弹在中国的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