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召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5-
2020年3月20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要做好相关支持。家庭、学校、社会要三方联动,为学生亲历劳动、实践体验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源,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构建立体网。这是从国家层面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对各个责任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求。《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主体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初中阶段正是形成劳动能力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劳动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学生的安身立命,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下面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和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最佳场所。一些最基本的家务劳动,如洗衣做饭、扫地擦桌、整理房间、养护花草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绝佳的实践机会。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了解,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长期存在着“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育人观,对孩子的劳动实践并不重视甚至忽略。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存在着过分溺爱的护犊情结,不舍得让孩子劳动、干活,大行包办主义,不仅剥夺了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更错失了孩子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
根据《意见》中的指导精神,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外,家长们还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利用节假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参加各种生活、生产、公益性劳动创造机会。整个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多措并举地培养孩子会劳动、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及品质。
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需构建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保证相应的实践时间,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另外学校还需明确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及相关要求,比如哪些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分别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如何开展?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均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明确,在摸索中进行总结。根据学生身体发育的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内外的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学校如何指导家庭开展劳动实践,如何策划组织一些劳动技能比赛促使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如何与社区、社会等主体进行联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校外劳动等,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学校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并加以总结。
积极探索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内部培养,从学校内部挖潜、培养有劳动教育专长的“实践型”、“专家型”专职教师,丰富学校的师资队伍;二是外聘,从当地企业、科研单位、实践基地、民间艺人中跨界聘请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有专长的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三是共享,通过外聘校外辅导员开展劳动教育常识培训,共享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最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要把劳动教育落实好,离不开社会的有力支持,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因为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有切身实践体验,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田间果园、近郊农场是开展劳动实践的绝佳场所,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劳动者的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和公益性劳动,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社区委员会、工会、共青团、妇联、各类公益基金会等群团组织的共同支持。只有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才能使之真正落实。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性作用,整个社会要发挥支持性作用。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好比学生学游泳一样,家庭就像学生学游泳的第一个泳池,家长要鼓励孩子勇于尝试下水,并时常督促他们勤加锻炼;学校要做的是经常组织游泳活动,开设相应的游泳课程,聘请专业的游泳教师进行培训,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社会就好比大江、大河,让学生能够在其中真正搏击风浪,肆意遨游。
总之,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离开了实践而开展的劳动教育,就好比仅仅在泳池边进行的简单说教,学生永远也学不会真正的“游泳”,又何谈在社会中遨游,又怎抵万千风浪?因此,实践才是劳动教育的根本,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联动,才会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使劳动素养得到提升,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青年课题+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初中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策略研究+2020JXQ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