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中秋节俗文化探寻

2022-02-23 06:41王著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秋佳节宋人首词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纷繁的文化领域节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宋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心理,尤其是对传统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感,并将相关的内容注入到词的创作之中,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

一、苏轼与他的《水调歌头》

提到宋词,就不得不说苏轼。说到苏轼的词,就不得不说他的《水调歌头》。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除了是一篇情感丰富的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透过词的内容可以窥探出宋代人们在中秋节的各种习俗活动,对于当前我们了解宋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该词以中秋佳节为创作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普世祝福,其中也暗含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和中秋习俗,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开创性的价值。

二、宋人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习俗

宋人在中秋节这天,作为节日与平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要享用美食,当然这一传统习俗延续至今。中秋节所列之食物有饮酒、各种果品如石榴、梨、栗、枣;食品主要是点心和月饼,下面通过这首词来就宋代中秋佳节的饮酒文化一探究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上半部分,作者一开篇就用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在中秋节这天的无限感慨,此时此刻将天上的明月作为了小引子,然后对着天来进行发问。这才有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首诗词此句描绘了在中秋佳节这天夜晚,词人(宋人)抬头,一轮皓洁圆月当空,面对着如此美好且难得的景象,词人不自觉的将手中端着的酒杯送入到自己的嘴边,不仅感叹“这明月究竟是何时就出现的啊!”喝酒需对月,对月需有美食相伴,我们从这一段也可以看出,宋人在过中秋佳节之际饮酒的时候,充满了仪式感,这可以说是宋代这样一个物质较为丰富的时代该有的仪式感。事实上,这是宋人在中秋饮酒的时候在追求格调和礼仪,讲究一种雅致;同时,佳节饮酒,注重酒器的材质,同时辅之以美食,方才美酒入喉。邵雍在《中秋吟》中也说到了这种情况,“天晴仍客好,酒美更身安。四者若缺一,不能成此欢”。没有酒的中秋节是不完整的中秋节,这种喝酒的习惯其实从宋朝就已经开始漫漫的形成了自己的习俗了。由此可见,宋人过中秋时候的美食和这个节日所代表的寓意是紧密相连的,这反映了宋代人对时下生活的一种享受、品味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同时代的文人吴自牧写过一部《梦梁录》,其中讲到中秋节的习俗,主要的活动是喝酒、赏月、聚餐。这一天破例不搞宵禁,商店和酒楼可以营业到第二天凌晨。普通人家也是团圆聚餐,但是吃的东西唯独没有提到月饼。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中秋之夜这天是要欢饮达旦的。因为中秋佳节,就是欢乐和团圆的日子,所有的不快和烦恼也应该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而消除掉,但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苏轼一个人在这个夜晚通宵饮酒,而是一定有趣味相投的朋友相聚的,因为中秋佳节也是应该邀上两三挚友,才能越喝越开心的,才能不断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由此可见,苏轼《水调歌头》中的饮酒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庆祝行为,并且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一种民族印记。

三、宋人的“月下怀人”

除了中秋节这天饮酒吃美食这个习俗,在宋代中秋节这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民俗仪式——对月抒怀。当然这种民俗文化也是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一种优良传统。古人面对皎洁的月亮,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或者思念远方的恋人,并形成各种仪式和活动,构成独特的“中秋文化”。中国人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月亮在中国人心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各种情感的符号化身。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之中对于月亮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透过这些文字的背后,一幅幅古老的波澜壮阔的节俗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文化质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人的中秋节文化习俗固然有很多,比如刚才所说的在中秋节这天吃穿住行似乎都跟过去的日子有了区别。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东西仍然是外在的东西,之所以中秋佳节能够成为文化习俗是因为中秋节被赋予了一种人与人、亲人与亲人、人与故乡、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这一天被重新看待,即由“缺”到“圆”,所以,宋人中秋节文化习俗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思念之情,也就是人之情。这恐怕是中秋节之所以能够被固定下来,千年流传下来,是由中国人的这一层期盼在里面的。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下阕部分,苏轼就是把在月下思念人,将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来进行描写的一段。总体的思想是围绕着人生无常,感叹人生无常,人的悲欢离合的四种命运。下阕开篇即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这里“朱阁”的意思是亭台楼阁,“绮户”指的是在人旁边的门窗。在这里的词人运用了“转”与“低”两个字,其实说明的是一个时间上的变化,即夜色由浅到深的变化,月光也是越发的明亮起来了。月色不断的移动,转过红色的阁楼和门窗,映照着没有睡眠的人脸,这句词既承接了上文的月亮,又转向此时的人,以“不眠人”来暗示自己与弟弟无法相见,并且情感光而大之,联想到全天下的离别之人。在这里词人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中秋节的月色与人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勾连。词人似乎是对着中秋的圆月发牢骚,即“中秋节的晚上你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月亮就能变得完美无缺,而作为我这样一个有感情的人,却在经历着亲人离别,不能团聚、不能相聚之苦”。此时此刻的词人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人还不如一个物——月亮完满。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笔锋陡然一转,把“恨”变为“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一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既然人有离别聚合,那么月亮也是有阴晴圆缺的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时此刻的中秋圆月,不仅让作者联想到了人生也是无法完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人在中秋所要表达的情感似乎跟今人并无二致,这也不仅让我们联想到了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你是否珍惜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了呢?你有沒有因为天天厮守在一起而感到厌倦了呢?可以说每年的中秋佳节就是给了我们人类这样的一个机会,来进行反省。由此可以看出,从宋代的中秋佳节就已经开始赋予了中秋佳节这样的一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寄语。既然在宋人中秋的第一个美食文化当中,也可以看到这点。在中秋当天,先要用美食来进行祭拜上天,而这些贡品也会在结束之后会让全家人分着吃,而且还会把这些月饼分给那些穷人们吃。如果有新出嫁的闺女,闺女也要和夫君一块回到娘家,和家人们共度中秋佳节。

不仅仅是亲人,这其中还有关于友人的描写。在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人欧阳修的笔下,他的《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描写的就是在中秋佳节,作者本人和自己的朋友聚会的场景,并写下的诗词。中秋佳节当晚,所有的美食一应俱全,同时还有歌舞相伴,借助这样的气氛,作为文人的欧阳修就诗兴大发,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透过宋词看当时的社会

事实上,为什么到了宋朝才有了对中秋佳节更为丰富和更为具体的描写呢?这还是依据宋朝时期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程度。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秋佳节饮酒作乐,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宋朝中期,过中秋佳节不仅仅是有身份有资本的人过的一种节日,而且普通人也能够在中秋节进行狂欢。文人、政客、普通百姓都加入了过中秋节的群体当中。虽然身份、阶层不一样,但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对亲人、家庭的思念和团聚的渴盼却是殊途同归的。

大词人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说写尽了宋人的中秋,也写尽了中国人的中秋佳节。但与此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这首词描写了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宋代中秋节的文化习俗,从宋代中秋节俗、月宫传说等民俗角度切入,我们可以从这首词的上篇中看到了宋人的美食文化,最主要的是饮酒文化。我们从词的下篇看到了,中秋节的文化习俗一个最根本的所在,那就是中秋节被人、被宋人赋予的一种情感所在,具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

参考文献:

[1]乔云峰.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中秋文化的贡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3).

[2]杨倚帆.中秋有绝唱 明月寄深情——苏轼《水调歌头》的研究[J].北方文学,2017(33).

王著元,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中秋佳节宋人首词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中秋佳节话月饼
宋高宗的眼力
中秋佳节农事忙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