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第二中学 张少飞 李子博
“双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是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关注的焦点。要保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或者教学效果,就要有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笔者在梳理本校实施“双师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初中“双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法与具体实施策略。
确定评价客体及评价内容。“双师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双师”,是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相互合作完成授课。因此,“双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客体自然就是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在“双师”的授课过程中两者发挥的作用有着明显区别,两者在课堂活动中的素质条件、职责等方面的差异显著,所以在建构评价指标时,要基于“双线”考虑,即评价的客体有两个,两个客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在教学内容细化为评价指标时,要注意将其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匹配。
明确评价指标。由于“双师课堂”教学中双评价客体的存在,故“双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包括课前沟通、课中合作、课后反馈。课前沟通是指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沟通,为组织好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中合作是指两位教师精心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反馈是指授课结束后,辅助教师向主讲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讲教师向辅助教师反馈自己的授课感受和反思,为以后更好地合作做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的关注点应该包括教学的内容、授课对象及教学手段,故在课前沟通方面,也就是教学准备阶段,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的沟通内容应该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拟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备等方面。对于“双师课堂”来说,课中合作的过程是“双师”存在的主要意义,也是核心要素。根据教学过程设计的一般概念,教学过程的评价对象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在课中合作方面,即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应当相互配合,主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教学任务,辅助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维持教学秩序。课后沟通是双师合作的关键环节。辅助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活动的适用性、作业的合理性等方面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我们将教学内容、学情、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反馈、教学活动的适用度、作业量的合适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方法的适用度等内容作为三级指标。
确定各级各指标的权重。权重是指某一个指标相对的重要程度。教学评价中各环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不同。我们在设置过程中要多与专家、骨干教师沟通,征求他们对整个评价体系各指标及其权重的意见,合理设置各级各指标的权重。我们最终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权重调整为30%、60%、10%。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评价客体的特殊性,及时采纳被评价者、评价体系的实施者和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