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华 康 益 武小军/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创新理论的开拓者。随后,他在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运行的理论、历史的和统计分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周期的一个关键解释因素,技术创新使传统企业面临淘汰、创新企业获得发展,创新周期形成经济周期。随后的大量学者研究,也验证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周期性运行中的作用。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论文《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提出了经济的长波周期(即康波周期)理论,但他并未明确给出导致这种跨越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的内在动力。创新理论的研究学者们指出,正是由于新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动,使得经济周期遵循了这种长波周期的变动,即技术创新是康波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徐则荣,屈凯2021)。
基于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回顾英国工业革命至今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如表1所示),不难看出,人类社会至今经历了五次主要的技术创新周期。每一次技术创新周期大多持续60年时间,期间都围绕着一种关键的技术创新(通用技术)发展。目前,全球正处在以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为通用技术的技术创新周期的末端。那么,未来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的通用技术是什么呢?现在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无论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AI)非常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技术创新周期的通用技术。例如,在2017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分论坛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演讲中就表示,人工智能正逐渐发展为新的通用技术;2018年,华为轮值主席徐志军宣告,华为已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一项新的通用技术,并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正如站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无法预测35年之后,人类发明了Internet并将其商业化应用,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社会一样,我们现在也很难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之后,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变革。但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下一轮技术创新周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周期必然会给未来的企业管理、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非常有可能孕育出新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于大规模航空枢纽机场的运营和管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如何应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是机场行业相关的学者、管理者和所有员工必须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围绕着对不同通用技术在不同技术创新周期和经济周期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将机场发展按照不同的技术创新周期划分为传统机场、现在机场和未来机场,其时间跨度与表1中的主要技术创新周期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下文从不同维度对机场发展的三个阶段(如表2所示)进行描述和比较。
表1 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创新周期
表2 对未来机场运营的基本判断
自1903年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航空技术逐步成熟并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属于传统机场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全球民用航空还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机场对民用航空的服务还停留在基本保障上,旅客流量少,需求相对简单,机场管理的复杂性低。因此,无线电、电话、电报等传统通讯技术就足以支撑机场正常的运营和管理。
随着二战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商业全球化逐步加速,民用航空客流呈现爆发性增长,基于传统技术的传统机场已经无法适应大量顾客对民用航空高效、安全的要求。从20世纪60年代到2020年左右,机场行业完成了现代机场从萌芽到成熟的历程。现代机场是以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为核心构建的。为应对大量出现的旅客、复杂多变的民航飞行要求,形成了以提升运营流程效率为关键的管理聚焦点的机场管理模式,机场各个运营流程的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以及定制的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使得现代机场形成了能够应对这种高复杂性和管理柔性下的机场运营模式。这种运营管理方式,在制造领域对应的就是丰田生产方式。而所谓的Just in time、敏捷制造等,也都是以消除浪费、提升流程运行效率和应对大规模制造为核心思想的一种管理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的应用,以Google、Facebook、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标准化、同质化的产品逐步丧失市场。在民用航空领域,随着全球化的旅客流动,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家的旅客数量持续增长,大型枢纽机场如何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将逐步成为未来机场管理中的关键聚焦点。传统大规模制造模式下的管理已经不再适用,大规模定制化的管理将成为主流。只有识别出每位旅客的不同需求,才能提供精准服务。这就要求机场通过流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及时掌握旅客、机场运营大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管理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暂时定义这种以数字化为特征、人工智能技术为通用技术的未来机场运营管理模式为“领先机场管理模式”。
浦东国际机场依托区位优势,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航空枢纽机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依托大量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提升机场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此,浦东机场于2019年底正式启动了管理对标研究及改进项目实施工作。随着2020年1月3日民航局组织制定的《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发布,以及2020年6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要求,浦东机场将把对标世界一流作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特别是加强四型机场建设(即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有针对性地采取务实管用的工作措施,用2年至3年时间,推动企业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机场企业管理体系。
通过对技术创新周期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浦东机场将企业对标改进的基本思路确定为:短期来看,应该和国际上优秀的标杆机场进行对标,发现浦东机场运营与管理中的短板和痛点;长期来看,浦东机场的对标对象应该是基于新一代通用技术的领先机场管理模式。
首先,浦东机场在和国际标杆机场(如新加坡樟宜机场、美国亚特兰大机场、英国希斯罗机场等)的比较中,发现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运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还有提升空间。其次,浦东机场在与领先机场管理模式比较时,可以发现至少三方面显著差距:一是信息化孤岛现象;二是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
浦东机场认识到,向国际标杆机场学习,并且实现持续改进,只能成为跟随者,达到和国际领先机场相似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很难成为这个行业的引领者和标准的制定者。只有紧跟未来机场管理模式变革的方向,实现颠覆式管理创新,才能让浦东机场实现变道超车,超越竞争对手。因此,浦东机场对标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非常清晰,即短期内通过向国际优秀对标机场学习,解决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短板和痛点问题;更重要的则是逐渐地、有计划地构建浦东机场在未来机场发展阶段中的竞争优势。
浦东机场通过进一步分析与国际标杆机场的关键差距以及与未来领先机场模式的长期维度的不足,发现短期痛点或短板问题的显现和长期维度上面的不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意味着,如果构建出长期维度的竞争优势,浦东机场目前遇到的问题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根本性解决。例如,浦东机场运营效率可以通过打破各自独立的高效运行系统之间存在的信息化孤岛现象来提升;浦东机场旅客感知服务质量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旅客基础数据和个性化需求来提升。
浦东机场在进行对标管理过程中发现,行业内很多标杆机场有非常多优秀的管理实践值得学习。但当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领先机场模式进行比较时发现,国内外很多优秀机场虽然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进行了不少探索,但距离真正的数字化、智慧化机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机场是一个重要的亟待回答的问题。浦东机场在对标管理探索中发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通过与行业外优秀企业的对标来解决。
目前看来,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做的最好的企业,仍是以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例如,通过将浦东机场和天猫商城进行对标,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点,比如说都是一种平台;围绕平台的关键利益相关方构成了一个社区,主体都在为平台上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服务支持;都是流量越大越好;等等。当然,两者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说天猫商城在资产方面更多的是轻资产,浦东机场更多的是重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这种比较,浦东机场意识到,既然轻资产的天猫商城能够给阿里巴巴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那么同样一个拥有巨大流量和黏性的平台,也可以给浦东机场利益相关方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天猫商城对顾客的认知可以精细到每一位个体,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给用户推送定制化的信息和产品,这同样要求浦东机场逐步对运营流程、旅客信息等实现数字化,通过搭建跨部门的数据中台,实现未来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进而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复杂的智慧化服务。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上海的航空枢纽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级的航空枢纽机场。为此,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重塑运营管理体系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标世界一流机场、对标世界一流的数字化企业,以及对未来机场管理模式特点的深刻认知,将使这条探索之路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