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胡娜 麻春艳 张玉梅 纪英丽 刘林林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加强护教协同工作,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1]。传统护理教学常常通过模拟人进行技能培训,存在着一些无法展现的盲点且无法呈现临床护理的情景效果,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2]。 沉浸式学习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人员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术水平。沉浸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沉浸式教学”是沉浸理论的具象化表现,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强,模式灵活的特点[3]。而现代战争呈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伤势重、伤情复杂、复合伤、多发伤,救护难度大以及伤残死亡率高[4]。军队护士作为卫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救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部队官兵的战斗力,因此对军队护士的战场救护技术也是新的挑战。本研究将沉浸式教学理论,运用到军队护士战伤救护教学中,旨在使其“身当其境”地体验战斗状态下的各种突发情况,积累经验[5],为提高未来战场救护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选择2021年1—6月我院124名护理人员,其中男5名,女119名;年龄20~38岁,平均26.4±2.4岁;主管护师38名,护师69名,护士17名;本科41名,大专83名;工作年限平均10±1.5年的46名,平均6±2.5年的63名,平均3.5±0.5年的15名。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名。两组护士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护理人员均清楚本研究的项目内容、目的,自愿参与研究。
选取我院教研室急救技能培训小组6名基础生命支持(BLS)导师,提前1周熟悉本研究方案,进行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合格并培训沉浸式教学相关理论及实践操作后,知晓相关考核标准担任教官。统一教材,授课计划一致,统一观看战争片2部。理论:由1名导师统一采用PPT课件对相关专业内容进行理论授课。授课2个学时,每个学时40 min,共80 min。技能方面:设置自救互救、搬运、通气、穿刺操作,练习5个学时,每个学时40 min,共200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讲解相关操作视频,个人按照视频自学;导师手把手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相关操作的训练、指导。观察组运用沉浸式教学模式,小组成员讨论,在教官的引导下,小组成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1.2.1 沉浸式教学前准备
(1)设置标准化病例:以小组式学习为主,小组成员需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对伤情、临床表现、症状等进行归纳。把乏味的专业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后设计成常见战场受伤标准化案例(包含头部擦伤、小腿骨折、腹部损伤、左下肢枪伤伴活动性出血、右膝关节损伤)。时间约为60 min。结束后,导师点评并总结,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改。
(2)小组成员准备:利用现有设备还原战场环境。将观察组成员分为音乐及场景布置组、搬运组、化妆组(伤员)、实施组、对抗组及直升机转运平台输液组。由6名导师分成两组,3名扮演伤员、3名扮演救护员按标准化案例进行示范后,由学员完成练习的前提下,分别按案例轮换练习。
(3)标准化伤员的准备:按照病例对小组成员进行标准化伤员的化妆讲解及培训,达到妆容逼真效果后方可合格。
1.2.2 观察组具体教学方法实施 ①在战场音乐响起时,由事先分配好的各小组成员按战斗模式上场,化妆组(伤员)在隐蔽物、障碍物下按案例呈现不同程度的伤情,实施组持枪背包跨过层层障碍后进行搜救,按伤员伤情进行评估、包扎、止血、固定、挂伤票后由搬运组搬运至后方帐篷内,病情危重者,搬至直升机转运平台上输液。各小组轮换进行,扮演不同角色。②由导师根据训练过程中现场环境随机分配任务给对抗组干扰现场救援,训练学员的应变、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能力。③每一次演练结束后导师及时对学生技能操作进行正确评价,及时指正出现的问题;学生也需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提升水平。
学时结束,统一组织理论及技能考核,由6名导师依据抽签顺序依次组织考核。问卷调查20 min。
(1)综合成绩 :理论与技能成绩满分各为50分。个人成绩以理论与技能相加为最终成绩。两组理论为同一试卷,考核时间为30 min,结束后由1名导师统一阅卷。技能考核:两组根据学生抽签顺序由6名导师根据相应评分标准考核并现场打分、签字,操作时间每提前10 s增加1分。
(2)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金玉梅等[6]编写的问卷调查表,此表包含一般资料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此评价表包括学习兴趣、对疾病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6个条目。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有所下降 、未见提高、略有改善、有些提高、很大提高分别赋值为1~5分。经验证,其内容效度指数为 0.94,Cronbach’s α 为 0.93。问卷由导师在理论考核后统一发放,匿名填写后回收,问卷发放 124份,回收 124 份,有效率 100%。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理论考核、技能操作及总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比较(分)
观察组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疾病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教学效果比较
军队护士是军队医院基层卫生保障工作的主力军,是保障官兵身体健康、保存战斗实力的技术保障,军队医院护士的特殊性及综合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平时护理工作的效率,更关系着战时自救、互救的能力,应做到既重视理论体系的学习、技能操作的熟练,还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运用沉浸式仿真教学的优势在于训练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多样性,是一种以“模拟”“真实”进行的教学培训方式[7]。
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战伤救护情境模拟体验设施,且医学继续教育中也缺乏相关内容[8-11]。 而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场环境复杂,伤员救治任务将十分繁重,对卫勤保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4]。围绕提高部队备战打仗能力,全军正在大抓军事训练,按照国防部“加快推进先进技术转化为训练手段”的方针[11]。在军事护理教学中,应坚持全面为基层部队服务的教学要求,不断适应教学转型新要求,结合部队实际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内容,进一步加强军队护士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沉浸式技术为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它可以提升学习人员的参与度和动机,延伸学习范围[4]。因此,对军队护士的教学,探索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对未来战争卫勤保障有深远意义,也为今后军队护士职业规划和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3]。
本研究结果中,综合成绩以及问卷调查主观评价,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相较于传统的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沉浸式教学更能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乐于沉浸其中发挥出个人最大的潜能。所以此教学法对于后期全员战伤救护的培训具有深远的意义。沉浸式战伤救护教学可以通过不同伤情类型、部位,并扮演救护员及伤病人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以同理心理解伤员[14],使军队护士真实感受战场,感受战救氛围,形式新颖,印象深刻。
本研究中采用的沉浸式教学推翻了传统教学的“课堂讲、模拟人训”的形式,采用小组讨论、标准化病例、标准化伤员、情景模拟沉浸教学等形式,让学生作为主体,导师引导,通过充分激励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通过激发兴趣,使其尝试摸索、学习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提高他们的决策、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国内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需要[15]。
总之, 沉浸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作为主体,导师引导的模式,能提高护士的战伤救护理论知识,在模拟战场复杂环境中可以自发、自助、自觉的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不但能掌握技能,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对疾病相关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15]沉浸式教学对军事训练领域可以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建立适合军队护理人员培训的沉浸式虚拟技术战场适应性训练模式,对于强化军队护理人员对战场的适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