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霞,杨 帅,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1]。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据相关数据显示,2000 年中国有370万个乡村,但是在15 年之后剩下260 万个,相当于每天有300 个乡村消失[2]。因此,对传统村落不仅仅要进行保护,而应在保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经济生产关系,恢复村落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传统村落[3]。可见,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这为传统村落的活化提供了机遇。福建依山傍水,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保留着大批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八闽儿女的浓浓乡愁。截至2020 年12 月,福建省共有5 批494 个传统村落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于全国第五。与此同时,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自2014 年以来,福建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 000 万元至一亿元重点扶持10~15 个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4];2017 年颁布了《福建省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率先在全国通过立法;2020 年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九条措施的通知》。可见,福建省对传统村落逐步形成了保护与发展并存的长效机制。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不同视角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主体视角如强调充分发挥政府[5]、企业[6]、社会组织[7]、乡贤[8]、村民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新型城镇化视角如分析传统村落面临保护机制和政策不健全[9]、缺乏保护资金[10]、忽视文化传承[11]等困境。旅游开发视角如高璟等人论证了传统村落旅游活化可持续路径的模型构建[12]。时少华等人立足“乡愁”,阐明传统村落旅游活化利用的根基、困境及路径[13]。典型个案视角如对湖北[14]、贵州[15]、广东[16]等省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阐述其现实困境及路径。但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的活化研究较少,关于福建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见于地方报道,学术研究文献较匮乏,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传统村落活化更是鲜见。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福建省为例,理清传统村落活化的时代诉求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活化”即唤醒、激发,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17]。传统村落活化是对村落的产业进行活态融合、对人才进行活态更新、对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对古建筑进行活态重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90 年26.44%上升至2019 年的60.6%,提高了34.16%。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 35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6 倍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巨大的城乡差异,使传统村落的人们急于开辟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向大城市看齐,盲目模仿城市的建筑形态和景观设计,使村落的传统风貌、历史环境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发生“基因突变”。此外,传统村落的青壮年转向城市寻求新的“出路”,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全新的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城乡融合代替了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也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可见,城乡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乡村从过去被动接受反哺转变为实现振兴的主体。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有利于保护和挖掘传统村落的经济、文化、生态等优势资源,鼓励并吸引有乡村情怀的人才回归乡村,激发传统村落的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传统村落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浓浓的乡愁。因此,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是前提,活化是为了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从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角度看,传统村落在活化过程中将唤醒其旅游价值。充分发掘旅游要素,将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培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家庭农牧场等农业业态,探索“旅游+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打造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传统村落。此外,还可以与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产业融合,形成红色研学旅游、乡村健康旅游等新项目。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村落产业同质单一的状况,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助力产业兴旺,推进传统村落创业就业。从生态宜居的角度看,传统村落要激发其生态功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自然风貌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加强人文资源的保护,打造集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的传统村落,助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从乡风文明的角度看,传统村落的活化将挖掘其文化价值。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等。传统村落文化的活化有利于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治理有效的角度看,要展示传统村落的生活功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保护机制,提高传统村落治理能力。
传统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了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国家住建部、文旅部等部门从2012 年开始对传统村落进行摸底遴选,截至2020 年底,共有5 批6 819 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福建省共入选761 个省级传统村落,494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占全国总数的7.24%(表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课题组通过调研福建省闽东和闽西地区的传统村落,总结其活化成效及面临的困境。
表1 中国传统村落数量、福建省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及比率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具有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福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复兴文化、加强旅游、整治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对传统村落的活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1.复兴文脉促进传统村落文化活化
依附在传统村落上的乡村文化是福建走出去的华侨华人、闽籍台湾同胞乡愁的源点,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福建省立足其省情,对乡村文脉进行复兴、传承和创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重新“活”过来。
首先,利用“文创+”形式复兴传统村落文化。随着文创理念逐渐向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方向转变,“文创+”已成趋势。例如,闽东宁德市屏南县漈下村实行“文创+艺术扫盲”,通过植入“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理念,为村里培育“文创种子”的同时实现了“引流住村”计划。其次,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文化。近年来,福建省各地通过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朱子文化、乡贤文化、廉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凝聚乡村人心,为乡村社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例如,闽东福安市廉村创建省级“学廉、倡廉、述廉、评廉”的廉政教育基地,充分挖掘《高岑三廉薛氏族谱》中优秀的廉文化资源,将“三廉”融入溪北洋片区,构建历史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大廉村”生态矩阵[18]。最后,利用艺术书店创新传统村落文化。福建省为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建设艺术书店、创建艺术乡村,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提供平台。例如,宁德市厦地村开设福建省唯一的先锋水田书店,大批著名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导演走进先锋书店,通过座谈、讲演的形式与群众或游客进行近距离交流,搭建了集探讨、分享为一体的平台,致力于走一条乡村文艺复兴之路。
2.依托旅游拓宽传统村落发展之路
国内旅游市场的兴盛为传统村落建立新的经济生产关系提供了契机。福建省为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到2020 年,福建省创建100 个休闲集镇,开发1 000 个乡村旅游村,形成10 000 个具有福建特色的旅游产品[19]。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福建省各村落通过发展旅游找到了适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福建省积极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培育创客文化,将创新创意转化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例如,闽西龙岩市培田村积极引入创客思维,率先举办“中国培田春耕节”,既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耕作方式,又能充分感受活态的客家耕读文化。此外,培田村创新发展思路,对“骑行帐篷”进行众筹,将村落内现有的体验项目串联起来,使游客充分感受古村魅力的同时改变其“快闪式”的消费习惯。
3.注重整治生态环境唤醒传统村落生机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不仅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村域生态价值,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打造“绿盈乡村”,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率先出台了《福建省乡村生态振兴专项规划(2018—2022 年)》,坚持以绿为底、山水生金助推生态振兴。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保障。例如,闽东宁德市柏源村把生态振兴作为先导性工程,立足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有机、无公害种植业,强化水稻、水果、食用菌等生态型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生态农业优质发展。此外,柏源村以生态旅游为核心,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和建设,充分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理念。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为传统村落的活化增添“新资源”,但也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单一
目前,福建省传统村落大都位于偏僻地区,传统建筑风貌保存较完整,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较丰富。因此,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为此,越来越多商业资本参与到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中,片面地利用传统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大量田地被抛荒,传统农业日益萎缩,公共设施废弃,与农业衰落之间形成连环负效应。
2.传统村落保护主体匮乏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力量、村级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然而,由于现阶段保护主体匮乏,传统村落活化成效不明显。首先,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难作为。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难以兼顾所有传统村落的发展,这将导致部分传统村落由于资金问题得不到更好地保护;政府工作人员和村级组织缺乏专业的管理水平,只关注传统村落的重构和修缮,忽视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难以做出科学的规划。其次,社会力量难参与。由于传统村落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一些社会力量只能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很难科学充分地认识和挖掘传统村落独特的多元化价值,因此较难参与到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当中。最后,村民难监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力量,村两委和村民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致使以村民为主体的监督作用较弱,保护意识淡薄,传统村落的活化缺乏内生动力。此外,传统村落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难以满足年轻人日益现代化的消费需求,导致大量青壮年走出村落,没有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村落逐渐缺乏生命力。
3.传统村落文化商业化现象加剧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是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村落的重要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的居民为了满足游客亲近乡土文化的消费需求,将传统的民俗文化包装成游客所接受的商品化、舞台化文化,特别是一些戏剧、仪式、节日等商业化浓重,这给传统村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使当地的文化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气息,村落文化的真实性被弱化。
4.传统村落生态环境恶化
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形成了与城镇相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着“乡村游”热潮的推进,传统村落迎来了新一轮的旅游重大发展机遇,但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未形成应有的重视。此外,一些旅游开发商缺乏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的观念,将传统建筑理念渗入传统村落开发中,大搞“大干快上”“大拆大建”,侵蚀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影响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游客缺少环保意识,旅游管理人员生态意识较弱,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应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体系,传统村落应注重整体活化以实现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传统村落要想实现农业强、村落美、村民富的目标,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为其产业活化提供外在驱动力。
1.立足“农性”,促进村落农业活化
村落的本质属性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性”,农业及其衍生的农耕文化是维系村落“农性”的基础。因此,创新传统农业与新型农业形态融合发展模式,利用传统农耕知识发展有机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利用“农业+”模式,发展农业与观光、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新业态;采取“农户+公司+基地”经营模式,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联结其他资源,促进村落旅游活化
传统村落由于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其旅游发展不能搞“一刀切”。构建“全域文化+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改造传统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从“景点、景区”的传统模式向“全景、全时、全民、全地域、全文化要素”的全域旅游转型,实现“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的完美转变[20]。此外,充分挖掘村落的可利用资源,围绕村落的性质和文化设计旅游发展规划,在发展模式、景点打理、经营理念、产品开发、营销手段、服务内容等方面体现与一般乡村旅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实现错位发展[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传统村落活化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新乡贤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乡村振兴的共建机制,加快人才振兴。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传统村落活化与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政府在传统村落活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健全完善政府对传统村落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讨论决定机制,将资金帮扶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和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相统一,通过外部式输血和内部式造血相结合,达到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使智随志走、志以智强,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
2.激发村民主体意识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建设、整治、营造的主要参与者,村落发展的各项事务需要村民的参与和支持才会顺利实施。树立以村民为中心的活化理念,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化村民的乡村情怀,使其意识到村落是祖辈们的遗产,自觉投身于建设家乡的实践中去。此外,还可举办村民培训班,培养高素质、懂技术、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成为村落活化的“领头雁”。
3.鼓励新乡贤回归
新乡贤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应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依托乡贤理事会、乡贤参事会和乡贤议事会等平台,参与、融入传统村落活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健全村民利益表达机制,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态势,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良好氛围。例如,作为“中国乡贤文化之乡”的广西北流市创新推行“乡贤文化+精准扶贫”模式,搭建乡贤帮扶的产业发展平台、教育扶智平台和公益慈善平台,使北流市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22]。
4.引入社会组织保护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方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载体。为促进老区发展,福建省在2019 年年底出台关于《“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行动方案》,动员1 000 家社会组织与1 000 个老区村开展结对帮扶。因此,传统村落在保护活化过程中可借鉴福建省“阳光1+1 牵手行动”,通过引导社会组织帮扶传统村落,激发社会大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帮扶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能持续、可检验。
文化是村落的核心价值,传统村落文化活化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村落的魅力得到发挥。
1.唤醒对村落“根文化”的重视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蕴含着“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村落“根文化”的重视,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公序良俗。例如,浙江省传统村落月山村在传承传统乡村文化时,注重重修家谱、将村规民约、祖训家训及先贤事迹在宗祠中展示,开展重阳尊老礼、春节祭祀礼、“好媳妇”评比等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活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公序良俗成为促进村落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2.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长久发展,就要以其文化精髓作为典型的文化资源进行生产性保护,广泛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公众视野,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文化区别于文字叙述的文本传播,通过原生态全息记录和活态解说变得可知、可触、可感,从而实现重现和重演,达到广泛传播和普适教育的目的[23]。
3.推进文化空间重构
村落文化空间是村落文化的载体,是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表达,是村民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因地制宜推进文化空间重构,建设村落文化平台,例如建设村落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村落图书馆等,引领村民明理、尚德,增强村落共同体意识。例如,浙江省义乌何斯路村通过设立斯路讲堂、改造宗祠修建文化礼堂、创办“公德银行”,依托村落文化平台举行新生儿入谱、成人礼、敬老、祭祖等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村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为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指明方向。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先发优势。
1.维护村落原生态特质
首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村落生产景观。对传统村落的水田、旱地、荒田等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流转,修复田埂、沟渠,呈现井然有序的田园风光。其次,修缮老旧居民建筑,维护村落建筑景观。为了能使村民愿意留下,游客愿意住下,对老旧居民建筑实行“修旧如旧”原则,当地就地取材,尽可能以最少、最自然的人工干预展开村落保护利用,以确保传统村落原汁原味。最后,遵循山水特点,维护村落自然景观。为了避免村落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应着力发掘特色自然景观,将山水田村的自然特色与民风民俗人文特色相融合,形成山、水、村、人一体的复合式空间形态。
2.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创建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制度体系,落实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责,统一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此外,积极培育多元监管主体,充分发掘其他主体在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过程中的潜力,推进村落生态环境监管市场化进程,从而弥补政府在监管中的缺位和低效。
传统村落的活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福建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传统村落在活化过程中可充分总结福建省经验,采取因地制宜的活化方式。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要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吸引人才返乡。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政府、村民、新乡贤、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综合力量,才能够使传统村落经久不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价值指引,要活态利用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扩大宣传力度,唤醒人们对“根文化”的重视,从而打响传统村落文化品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保护村落生态环境,维持村落的原生态特质,使优质的生态资源成为传统村落活化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