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芳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21)
由于薄型真丝面料具有纱线光滑、经纬向力度小和面料结构松散等特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面料滑动、拉伸、走位、纰裂、钩丝、缩裂等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服装的外观和穿着效果。在制作高级丝绸服装时,需要注意的技术关键点很多,如服装的款式设计、服装结构样板设计、合适的面料选择等,但最终决定服装质量的还是服装工艺技术。面料的预处理、裁剪、缝制、熨烫等环节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从实际制作的角度出发,对薄型真丝面料的预缩处理、裁剪、针型、缝型工艺、熨烫方法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出薄型真丝面料的最优工艺技术方案,为薄型真丝服装的加工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薄型真丝面料在市面上的品类多种多样,如光泽明亮的缎料、轻如蝉翼的纱料、高贵飘逸的绢料、如烟如雾的罗料、华贵柔和的绒料等,平常较为常用的薄料有乔其纱、双绉、绉缎、弹力缎、雪纺等。这些薄型真丝面料的特点是轻盈、爽滑舒适、手感细腻等,厚度在8~12 m/m。鉴于面料的轻薄特点,在设计薄型真丝时,应尽量选择造型宽松、款式简洁型或松散型的面料,以避免因面料薄而产生起皱、缝缩、滑动等缝纫问题,应选择分割线少、褶裥多、辑明线少等具有飘逸感的结构款式。
将4种薄型真丝面料进行裁剪缝制,不预缩、整理,使用杰克高速平缝纫设备、小型蒸汽熨斗以及基本工艺手法,对4块面料的缝缩、针眼、牢度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分析,评价机器缝纫设备、张力、针型、工艺手法等对薄型真丝面料平整性的影响。
真丝面料是用百分百天然蚕丝纺织而成,具有轻、软、薄、透气性佳、吸湿性好、悬垂性能佳等优点,但缺点是易皱、易缩水,而缩水率会直接影响丝绸服装的品质,且真丝面料轻薄,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缝纫设备和科学的工艺方法。针对丝绸面料软、薄、轻且缩水率高的特殊性,对丝绸服装缝制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技术措施。通过对比研究,优化缩水率控制、机针、压脚、张力合理性和缝制工艺,可以有效改善服装的平整性。本研究采用不同缝纫设备、缝纫线、机器张力、缝纫工艺方法,探讨各种参数对服装平整性的影响。
1.3.1 面辅料缩水率
真丝面料的缩水率比较高,在裁剪前要先对缩水率进行判断。缩水率比较高的真丝弹力缎没有裁前预缩,缝制后与缝纫线或辅料不匹配,会造成严重的缝线不平整现象。为探究缩水率对面料平整性的影响,将4种薄型真丝面料进行缩水处理,分别编号16 m/m真丝弹力缎、12 m/m真丝双绉、6 m/m真丝雪纺、10 m/m真丝苏罗。研究显示,每块真丝面料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现象,部分真丝面料有不同丝缕方向的拼合,因为纵横向的缩水率不一样,一般是纵向大于横向,若裁剪前没有做缩水处理,直丝与横丝拼合后也会出现起皱不平整的现象。因此,在裁剪真丝面料前,要做好充分的缩水处理,保证面料成衣后不再变形,保障后期成衣的平整性。
1.3.2 黏衬缩水率
真丝面料较轻薄,有些款式为了体现局部的立体和挺括感(如衬衫领、袖克夫),甚至会在衣裙的领口、腰节、拉链口、肩斜、侧缝、门襟等部位用到黏衬。但是,不是所有的黏衬都适合薄型真丝,在选择黏衬时,要考虑黏衬的厚薄与面料是否匹配、黏衬的缩水率是否与面料的缩水率接近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面料的平整性。选择3种不同材质和克重的黏衬对4种面料进行熨烫粘合。实验选择30 g/cm2针织有纺衬、30 D无纺衬、30 g/cm2有纺衬,粘合后在每块面料的手感、黏合牢度和拉伸效果方面进行对比。从实验结果来看,30 D针织衬水洗后的平整性较好。弹力衬较薄、挺括、柔软,粘合后既能改变薄型真丝服装的无骨状态,又不失服装的柔软飘逸感,还能适应水洗、砂洗后整理工艺。
为了保证成衣的平整性,无论是工厂成衣还是高定店单件定制,粘合方法都要遵循以下原则:大部件使用黏合机加工,使黏衬受热受压均匀;小部件则采用灵活便捷的手工熨烫方式。为防止面料高温热缩,过黏合机的裁片要比实际样板四周大1.0 cm,同时为避免黏胶渗出,黏合衬大小应比面料裁片四周小0.2~0.3 cm。薄型真丝料过黏合机的压烫温度控制在120 ℃左右、压力控制在1~2 kg/m2、速度控制在3~4 m/min较合适。
1.3.3 缝纫线
真丝服装的缝纫线可以根据面料的厚度进行选择,缝纫线的材质和粗细也会对真丝服装的平整性造成一定的影响。选择4种常用型号的普通缝纫线: 80 S/2、60 S/2、40 S/2和20 S/2。实验得出,线迹的平整性受到缝纫线的粗细影响,缝纫线越细,平整性越高,反之平整性越低。因此,薄型真丝服装的理想制作方案是选择两股60 S和80 S的涤纶缝纫线。
1.3.4 机针型号
在薄型真丝服装的缝制过程中,针眼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影响服装的平整性。选择正确的机针可以避免钩丝和断线的问题。在缝制过程中,针尖在丝与丝之间移动,移动的规律性和稳定性是保证真丝服装质量的关键。本实验选择7号、9号、11号和14号机针,线迹密度为13针/3 cm。研究得出,真丝面料的缝皱随着机针号型的增大而增多,面料的平整性随之变差。这是因为机针越粗,针眼回缩性越差,面料上的针眼越大。相反,当机针较细时,留下的针眼较小,与面料的摩擦减小,且较细的机针不易扎在纱线上,可避免织物因断经或者断纬而产生疵点[1]。薄型真丝面料选用圆头型针尖的9~11号平缝机针,优质的机针具有材质好、表面光滑、韧性强、不发热等优点,能保证缝线均匀、顺滑、柔软、有弹性,减少缝缩弊病。
1.3.5 机针和针板
为避免因机针小、针孔大而将面料带到针孔里,造成面料下陷、缝口皱缩,在缝制薄型真丝面料时,针板的针孔大小要与机针配套,需换成针孔较小的针板[2]。
1.3.6 送布牙和压脚
为了避免机器在缝纫时给面料造成损伤,缝纫机的送布牙和压脚要选择合适的材质、位置和压力。金属制的送布牙太尖锐,容易对面料造成伤害。送布牙应用密齿型软胶式(12~15齿/cm)细牙,并调整送布牙的高度,以浮出针板0.8 mm为宜。为避免因压脚压力产生的摩擦而损伤面料,改用塑料压脚,并降低压脚的压力。
1.3.7 夹线圈和锁壳张力
缝线张力是产生缝缩的关键因素,薄型面料织物相对比较松散,上下张力过大会直接让薄料起皱,因此,可以调节夹线圈的松紧,按360°为一转,夹线圈可以扭动10转。底线锁壳也可以调整张力,锁壳360°为一转,可以转动5转。3转锁壳张力与不同夹线圈张力的缝纫平整效果对比和4转夹线圈张力与不同锁壳张力的缝纫平整效果对比如图1—2所示。
图1 3转锁壳张力与不同夹线圈张力的缝纫平整效果对比
实验得出,对于薄型真丝面料的缝纫平整性效果,面料张力的4转和底线锁壳的3转是最合理的交线张力点,能优化缝纫牢度,且面料的平整性较高。因此,合理调整上下线的张力能从根本上改善缝纫不平整的问题。
1.3.8 上下层错位
机器和缝线的调整对缝缩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在缝制直线缝边时,可以用手轻微拉伸面料。在缝制弧线缝边时,不可强行拉伸,避免缝边变形、造型垮塌,应按照缝边自身的造型慢慢送入;控制好缝制时的车速,不要太快,防止发生断线或起皱[3]。
光滑的真丝缎面料在缝制时特别容易出现错位的问题。缝制时,因压脚对上层面料与送布牙对下层面料的不同步,容易使面料弯曲,造成上下面料的滑动而产生缝缩错位,缝后发生缝缩和面料缝边变形的问题。因此在缝纫时,要注意控制面料与面料、压脚与送布牙之间的作用力。通常人们会通过工艺的手势调整来解决错层问题,上层面料轻推送,下层面料轻拉,相互借力得以解决;也可以调换成表面光滑的塑料压脚,并降低压脚的压力,这样就能很好地减小压脚与面料的摩擦力;还要调整送布牙的位置,降低送布牙的高度,这种上下机器调整和优化送料的方式,可以解决因上下层面料错位而产生的不平整问题[4]。
1.3.9 熨烫要素
熨烫是服装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熨烫能修正缝制过程中出现的轻微褶皱、起吊问题。真丝面料轻薄脆弱,熨烫时尤其要注意温度、压力、时间、湿度等技术参数。首先,熨烫的温度应控制在110~130 ℃,熨烫最好以汽烫方式为主,尽量少压,以免面料受到损害;其次,熨烫时的动作要均匀、轻盈、快速,切忌来回反复熨烫。由于真丝面料容易出现褶皱,为保证成衣保持飘逸平整的外观,熨烫结束后要吊挂放置,不可折叠。
图2 4转夹线圈张力与不同锁壳张力的缝纫平整效果对比
各项因素对服装平整性的影响如图3所示,对服装平整性的影响从高到低是机器设备的线张力和针距、压脚针板、工艺方法、熨烫、面料缩水率、机针、黏衬、缝纫线。合理使用调试缝纫设备能很好地控制服装的平整性。此外,面辅料的缩水率控制和选择以及优化后的工艺方法也能提高服装的平整性。
图3 各项因素对服装平整性的影响
真丝服装的平整性是衡量一件衣服品质优良的基本要求。为提高真丝服装缝制的平整性,本研究针对缝针型号、针板孔大小、针距密度、压脚和送布牙型号、缝线张力、缝线规格、工艺方法、熨烫等因素进行研究对比,探讨影响服装平整性的主要因素,为服装生产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研究发现,服装平整性随着面料缩水率的提高而提高,因此,面料在裁剪前要做好充分的缩水处理。面料出现缝皱的原因还与机针、针板的号数有关,因此,选择圆头9号机针和小针孔针板比较合理。对比发现,压脚和送布牙也应根据薄料性能选择塑料压脚和细齿送布牙,能很好地改善面料在缝纫时出现的缝皱问题。线的张力和针距是决定面料缝皱的重要因素,好的工艺方法和合理的熨烫方式均可提高真丝服装的平整性。此外,合理的设备配置和缝制工艺优化技术也能明显改善轻薄真丝服装的平整效果,提高服装的生产效益,提升服装的品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