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蕾
【个案概况】
小雅(化名),11周岁,五年级学生,担任班长,为人正直友善,人际关系良好,热爱篮球运动,是校篮球队主力队员。
【初次咨询】
一天下午学生返校期间,笔者正在办公室整理上课所需课件,小雅主动前来求助。当时其情绪、表现,与往常开朗活泼的形象截然相反,这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在询问具体情况时,笔者和小雅进行了充分的共情,表示完全理解她的情绪。
谈话记录如下:
笔者:“怎么了,乖?”
来访者:“老师,我遇到一件事,不知道该怎么办……”(低头,默默擦泪)
笔者:“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来访者:“我觉得英语老师不太喜欢我。”(流泪)
笔者:“英语老师,怎么了?能告诉我具体发生了什么吗?”
来访者:“我这次英语没有考好,老师很生气。现在什么事都不让我干,而且带着全班同学针对我。”(擦眼泪)
笔者:“哦,你现在感觉很委屈吗?你是说最近这次英语考试,你不满意自己的成绩,然后觉得老师对你的成绩也不满意,是吗?”
来访者:“嗯,英语话剧我本来报名了,现在老师不让我上(表演)了……”(情绪崩溃,大哭)
笔者:“那太可惜了!你刚才说,老师带着全班同学针对你,你感受到了哪些具体表现呢,比如说?”
来访者:“不是只有我自己这么觉得,我同学都这么觉得。上课的时候,别人说话老师就不管,我一讨论问题老师立马让我起立……(抽泣)还说,学习不好,还演什么话剧啊!”(大哭)
笔者:(沉默)
来访者:“老师,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不是不爱学习,我真的很努力了,而且我这次考试在班里还进步了5名!”(情绪激动)
笔者:“进步5名!很厉害啊!英语老师知道你进步这么快吗?”
来访者:“知道!但是她就觉得我只喜欢打篮球,不好好学习……”
笔者:“你打篮球挺好的,这个好多老师都知道的,体育老师经常表扬你。那你觉得,打篮球影响你学习了吗?”
来访者:“没有,不仅没有影响,而且为了让家长支持我打篮球,我特别努力地学习。”(慢慢平静下来)
笔者:“嗯,我确信你是努力的。你们篮球教练也常跟我提起你篮球很有天赋。而且……英语老师也一向很喜欢你啊,从来没有过‘你不爱学习啊’之类的评价。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来访者:(情绪稳定下来,点点头)“好,谢谢老师。”
笔者:“嗯。你觉得解决这件事,应该先做什么?”
来访者:(平静、思考)“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得找英语老师谈谈。”
笔者:“嗯,很好。无论什么时候,沟通都是个好办法。还有呢?”
来访者:“还有,我要告诉她,我真的学习很努力,我没因为打篮球成绩下滑!”(情绪再次激动)
笔者(点头):“我相信你在用自己的方法堅持努力着,那你觉得第一步,我们先接纳这个事情给你带来的坏情绪,可以吗?”
来访者:“怎么接纳?我不知道。”
笔者:“有情绪是正常的,感到委屈也不用忍着。你可以在课外活动或放学后的合适时间,跑跑步啊,打打篮球啊,宣泄一下,或者听听音乐,或者找爸爸妈妈倾诉一下。总之,把坏情绪先释放出去,但不要转嫁到同学或其他人身上,好吗?”
来访者:“好的,谢谢老师!”
由于上课时间快到了,笔者让小雅暂时放下这件事情,并表示问题一定会很快得到解决。我们约定第二天再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问题评估】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情况,笔者随后走访了小雅的几位同学,他们表示小雅陈述的是实情,都认为英语老师因为成绩的事情,对小雅表示不满,有点“孤立”小雅的意思。大家眼里的小雅同学是很优秀的班长,为人正直可靠,日常生活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因而都希望能够尽快解决问题,让小雅重新振作起来。
笔者又侧面向英语老师了解情况,发现英语老师其实是无心之举,可能是由于对小雅期望过高,同时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以致有了这些表现,给孩子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平衡成长阶段,他们常常因外界事件刺激未得到及时正确引导而产生自卑或自我评价过低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而还会导致学习动机过低等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高年级正是个体与周围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容易因为人际关系受挫而产生不良的防御机制,从而影响自身的学习、发展。
这次来访者是自主求助的,可见其对事件重视程度较高,且已经产生了心理的较大变化,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同时,从小雅同学主动寻求帮助这点,可以看到该问题不难解决。
【第二次咨询】
第二天,我再见到小雅时,她的情绪已经不那么激动,但心中的委屈显然还在。
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直接引起的。简而言之,导致我们产生坏情绪的直接原因,不是某个事件,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就小雅而言,她的不良情绪不是由英语老师的态度直接导致的,而是由她对英语老师的错误认知(“英语老师不喜欢我”)导致的。所以在与小雅谈话时,笔者弱化了英语老师的态度,尽量化解小雅对英语老师的误会。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即期望者通过强烈的心理暗示,能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所以,笔者告诉小雅,其实英语老师对她的评价和期望很高,认为她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听了我的话,小雅的眼睛一亮,她的情绪有了积极的转变。
接下来,我们共同制定了三个近期目标:
1.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习与生活上遇到问题产生焦虑是正常的,要学会给不良情绪一个出口。眼下,小雅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把坏情绪宣泄出去,迅速使自己平静下来,心情好起来。
2.从自身寻找答案。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满足现状,要更加努力,通过制订计划(具体到制定作業时间表和练习篮球时间安排等),去完成更理想的目标。
3.主动面对,寻求英语老师的帮助。小雅主动去找英语老师,请教自己在英语学习上还可以向哪些方向努力,表明自己努力学习的态度。
小雅表示会尽快达成这三个目标。
【咨询效果】
本次谈话一周后,小雅就按照计划达成了近期目标,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情绪问题,也得到了英语老师的充分肯定,师生关系明显改善,在整个过程中,更是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鼓励。
后来,小雅不仅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也继续进行训练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外联篮球比赛。更让人欣慰的是,小雅同学在教师节,特意为英语老师送上了精心挑选的祝福卡片。
【咨询反思】
这是一个关于师生关系的心理辅导案例,笔者根据与来访者个人及其周围人的交流,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了分析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后期的追踪来看,问题得到了解决,孩子得到了成长。相信这个本来就很优秀的孩子,今后会更加出色。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日常的发展性问题进行辅导。作为一名小学心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时看似很小的一件事情,都会引起孩子内心强烈的情绪波动,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科任教师的态度,对他们的学习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我国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学习动机包括回报动机、生存动机、利他动机、求知动机等。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从而培养与激发其学习动机。
稻盛和夫说:“心不唤物,物不至。”丰硕的教育成果不是仅靠一次重大教育机会或一次出彩教育取得的,而是需要我们教育者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静下心来,把眼前的小事按照教育规律科学地去思考去解决,或是俯下身来,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与他们共同寻找对策。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员,任职于郑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
(责 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