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档案馆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真菌污染的检测与分析

2022-02-22 23:13胡振荣廖柳罗银
档案管理 2022年1期

胡振荣 廖柳 罗银

摘  要:本文选取湖南地区某国家综合档案馆疑似存在空气真菌污染的工作场所5间,分别对其进行了空气真菌总数和空气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工作状态下该馆数字化室等5间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真菌污染,通过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真菌污染的来源、特点和危害,提出制定档案馆卫生标准、控制真菌污染源、增强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健康管理等合理性建议,为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粉尘;真菌总数;真菌毒素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ive workplaces suspected of air fungal pollution in a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rchives in Hunan were selected to detect the total number of air fungi and the content of air mycotoxi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fungal pollution in the air of five workplaces such as the digital room of the Library under working conditions. By analyzing the sources of fungal pollution in the air of workplaces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such as formulating Archives health standards, controlling fungal pollution sources, enhancing personnel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ing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of archivists.

Keywords: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rchives; Archive dust; Total number of fungi; Mycotoxin.

通常认为档案工作人员是通过接触发霉的档案而感染引发皮肤病,一般多见于手部皮肤病。有文献报道,某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密切接触档案的档案工作人员的手部真菌相关皮肤病的患病率远远比社会上一般人群高。[1]湖南地区某国家综合档案馆中从事档案修裱、档案数字化、档案整理的工作人员中除手部出现接触性过敏和接触性皮炎外,其他部位皮肤如脸部、颈部、头皮、腿部、腹部等处也出现过敏、发炎、红肿等症状,同时他们还反映经常出现胸闷、咳嗽、鼻炎加重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课题组推测这一系列相关性疾病与档案工作场所空气中可能存在真菌污染有关,因此本文针对空气真菌污染指标空气真菌总数和真菌毒素含量设计实验进行检测,以期探明档案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为做好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湖南地区某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数字化室两间,档案缩微室、档案修裱室和档案整理室各一间。

1.1 空气真菌总数检测。本次检测将在检测对象的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两种状态下进行,动态环境是指八小时内的工作状态,静态环境是指八小时外的非工作状态,采样人员不变。用沙氏琼脂平板采用撞击法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浮游真菌,所采集的样本在温度28℃、相对湿度≥95%条件下培养5d后,用菌落计数器立即进行平皿菌落的计数。根据采样器的流量和采样时间,换算成单位体积空气中的菌落数,以cfu/m3报告结果。一个区域内真菌总数的测定结果按该区域全部采样点中真菌总数的最大值给出。[2]

1.2 真菌毒素检测。采用滤膜法采集工作状态下场所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3]滤膜样采集的是工作期间的扬尘,代表职业暴露的瞬时效应(短期效应);同时洁净毛刷归拢采集工作场所柜顶表面室内降尘,降尘样采集的是长期工作中累积下来的扬尘,代表职业暴露的累积效应(长期效应)。全部试样参照相关标准采用胶体金快速定量法分别检测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F-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四种霉菌毒素的含量[4][5][6][7]。

1.3 对照组。选取该国家综合档案馆普通办公室兩间作为对照,重复以上两项检测。

1.4 统计方法。对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检测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1.5 档案粉尘中的真菌培养与鉴定。采集工作场所环境中的档案粉尘,置于沙氏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后的真菌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结合镜检下的特殊形态特征,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编著的《常见与常用真菌》中的真菌特征进行比对,对分离真菌进行初步的鉴定,同时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技术扩增18S rDNA序列,将扩增得到的序列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登录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

2 结果

2.1 空气真菌总数结果。所有采集的空气浮游真菌样本经湖南省档案馆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计数后,动静态环境下5个工作场所空气真菌总数的两组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如表1所示。检测对象动态环境下空气真菌总数均明显高于静态环境,尤其是两间数字化室增幅达三倍之多,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2.2 真菌毒素检测结果。本次实验选择了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F-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四种真菌毒素作为检测指标。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外,另外三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均有检出,有检出的样本具体分布在数字化室一、数字化室二和缩微室的滤膜样以及5间工作场所的所有降尘样中,对照组的滤膜样和降尘样中无真菌毒素检出。

2.3 档案粉尘中的真菌种类。本次采集的5个工作场所环境中的档案粉尘里共分离纯化真菌315株,其中已鉴定真菌293株,未能鉴定的菌株22株。已鉴定的真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菌种有黑曲霉、黄曲霉、亮白曲霉、黄柄曲霉、桔青霉、产黄青霉等6种,占已鉴定总数约70%,其他已鉴定的少数种类还有烟曲霉、总状毛霉、黑根霉、普通青霉、球毛壳霉、腊叶芽枝霉、细交链孢霉、镰刀霉、绿色木霉、葡柄孢霉、宛氏拟青霉、指状青霉、棒曲霉等。

3 讨论

3.1 空气真菌污染评价。目前我国暂无室内空气真菌总数标准限值的规定,故本文采用动静态环境(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之间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静态环境下5间档案工作场所空气真菌总数与对照组2间普通办公室相比较无明显差别,说明在非工作状态下工作场所不存在真菌感染风险;反观动态环境下5间工作场所空气真菌总数相较于静态环境大幅度增加,其中两间数字化室的动静态差别达3倍之多,而对照组动静态之间则无明显变化,说明在工作状态下这些工作场所空气中浮游真菌数量剧增,增加真菌感染的几率和风险。

同样,我国室内空气中真菌毒素含量也无相关标准限值规定,本次检测采用的是国家粮食局颁布的粮油快速检验检测标准方法,与粮油相关的真菌毒素标准限值虽然对评价空气真菌污染无直接指导意义,但本次检测扬尘和降尘里共有3种真菌毒素检出,说明档案粉尘中存在一定的真菌毒素污染,以致5间档案工作场所的人员面临室内真菌毒素威胁,必须提高警惕。

3.2 原因分析。在研究分析动静态环境下工作场所空气真菌总数差别的原因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实地勘察和比较发现两个特别的现象:一是动静态环境下5个档案工作场所采集的平皿样本外观相比较,动态环境下采集的样本在放大镜下观察培养基表面有大量明显的档案纤维尘附着,静态环境下采集的样本则没有这一现象;二是5个档案工作场所与对照组办公室的环境相比较,档案工作场所粉尘污染较大,工作人员每天需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用手持吸尘器吸尘或抹布擦拭工作台面,平时打扫卫生难顾及的柜顶、设备死角、空调排风口等处则是厚厚的一层纸质档案纤维尘。

在排除天花板墙体生霉和室内腐质环境等因素后,课题组一致认为真菌总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档案粉尘。数字化室、缩微室、整理室、修裱室等现阶段处理的是民国档案,这一时期的档案酸化、脆化、絮化、虫蛀、霉变现象非常严重,档案纸张里累积了大量的纸张断裂纤维、虫排泄物和尘垢等档案粉尘,数字化加工、缩微加工、整理、修复过程需频繁翻动档案,导致作业过程中大量附着有档案霉菌的粉尘飞扬到空气中而被采样器捕集到。另外,人员的走动影响工作场所的空气流向,将沉降于地面的档案粉尘和灰尘搅动至空气中,也会导致空气真菌总数增加,室内人数越多,该现象会越明显。

3.3 档案粉尘对职业健康的影响。从表1和表2的检测結果以及档案粉尘中真菌鉴定结果来看,档案粉尘中不仅有大量的档案真菌,而且富含某些真菌的代谢产物——真菌毒素。另外,档案粉尘的传播途径与人体暴露途径非常吻合,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也符合空气真菌污染的典型特征。由此,可以判定档案工作人员主诉的皮肤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系列疾病的发生与档案粉尘密切相关。

3.3.1 档案真菌的致病性。工作场所档案粉尘中的真菌主要以曲霉属和青霉属为优势菌,这两类真菌大多是条件致病菌。[8]因此,导致档案工作人员身体常见的皮肤病会出现如下情况:免疫力好的人会出现短时间的皮肤瘙痒症状;一般免疫力的人易引起皮肤过敏发炎,休息一段时间或调离工作岗位后症状自然消失;免疫力弱的人就会导致严重皮肤病且经久不愈。

3.3.2 真菌毒素的危害。有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B1与肝癌的发生有关[9];赭曲霉毒素A主要危害肾,造成肾肿大,也可造成肠炎、淋巴坏疽、肝肿大等[10];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类似雌激素的毒作用,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影响细胞核的雌激素转录,可刺激含雌激素受体的乳腺癌细胞增长。[11]

此次检测霉菌毒素种类有限,档案粉尘中肯定还存在其他种类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表现在它会引起免疫机能的伤害和产生癌症,但由于其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像病毒和微生物那样明显,因而尚未被大众所重视。[9]空气中真菌毒素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进入体内,许多真菌孢子的粒径在5μm左右,这样大小的颗粒可沉积在肺泡,其所附真菌毒素由于其低分子量和可溶性,易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同时真菌毒素亦可经皮吸收,皮肤条件如含水量、皮肤调节因素及毒素与孢子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影响毒素经皮肤吸收的速率和数量,皮肤接触真菌毒素后反应十分明显,真菌毒素一经吸入,其毒作用类同于其他途径(消化道等)吸收所产生的作用。[12]

3.4 防治建议

空气真菌污染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应引起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档案工作场所真菌污染治理工作纳入档案工作日常管理范畴。课题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改善档案工作环境:

(1)制定档案馆卫生标准。我国现行的类似标准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 9669-1996),但是该标准并不适合档案馆,不适合档案职业卫生评价。档案馆环境除本文所研究的档案粉尘问题外,还存在档案库房长期密闭空气污染物蓄积、档案熏蒸消毒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危害职业健康的问题,因此应呼吁档案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针对档案工作环境全面地、系统地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并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档案馆卫生标准。

(2)污染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一方面,参照《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DA/T 35-2017)加强档案杀虫灭菌等消毒措施,从源头控制真菌的繁殖和蔓延;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场所多通风换气,提高空调进出风口的清洗频率,如果条件允许应考虑配备特殊装置,比如工作台安装粉尘吸附(过滤)系统、室内加装空气消毒设备和空气净化设备等。

(3)将职业健康理念融入档案工作每个环节。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里都应有健康防护的条款。同时,积极开展档案职业健康防护知识培训,编制档案职业健康防护手册,提高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4)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增加职业健康体检项目,适度轮岗,发放防护用品,增加特殊岗位津贴等。鉴于本文研究所述,相对应的肺功能检查、慢阻肺筛查和真菌毒素经人体代谢的产物检测应纳入体检项目,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发放一定的保健津贴,改善劳保待遇。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地区档案馆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和档案工作人员相关性疾病风险评估”(项目编号:17YBA4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燕勇,朱心强,曹家穗,等.嘉兴市档案工作人员职业环境真菌的污染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10):634-636.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8204.3-2013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三部分 空气微生物[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3]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17095-1997 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4]国家粮食局.LS/T 6111-2015 粮油检验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测定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5]国家粮食局.LS/T 6114-2015 粮油检测 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测定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6]国家粮食局.LS/T 6112-2015 粮油检验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测定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7]国家粮食局.LS/T 6113-2015 粮油检测 粮食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测定 胶体金快速定量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8]盧洪洲,钱雪琴,徐和平等.真菌医学检验与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9]马群飞,康天尝,郑君玉.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环境霉菌生态研究:4.产毒霉菌分布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8(04):3-8.

[10]李桂华.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加工技艺,2004,10(12):52-54.

[11]杨建伯.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04):314-317.

[12]阚海东,宋伟民.空气中的真菌毒素[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06):357-360.

(作者单位:胡振荣,中南大学档案技术研究所;廖柳,湖南省档案馆保管技术部;罗银,湖南省档案馆保管技术部 来稿日期:20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