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时间的影响

2022-02-21 12:43:16刘芳芳全玉娟陈熙
智慧健康 2022年33期
关键词:溶栓急性评估

刘芳芳,全玉娟,陈熙

德阳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回流至大脑,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急性脑卒中为脑血管急性病变,部分患者治疗后会出现脑功能障碍,例如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共济失调,具体表现和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发病3~6h为最佳抢救时间,为提升急性脑卒中患者存活率、减少致残,需构建科学的急诊救治体系,提升抢救效率[1]。换言之,脑组织突然发生局部供血动脉血流完全中断或血流灌注减少是导致急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同时高血压、吸烟、高血脂均属于该病症的诱发因素。现如今,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时,多以控制脑补并发症为治疗原则,从而改善脑补微循环。基于此,本研究从本院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中部分患者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救治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常规组(n=45),90例患者中包括女42例、男48例;年龄50~84岁,平均(64.5±5.6)岁;发病至呼救时间5~50min,平均(28.7±11.5)min。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生命体征平稳;②洼田饮水实验2~5级;③无口腔或咽喉器质性病变;④入院时间24h以内;⑤满足《中国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有关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颅CT确诊。

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沟通障碍,不能配合;②有视、听力障碍者;③患者抑郁或躁动。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运用循证的方法、分析、总结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急诊护理路径;②病情评估:急诊救治、诊断、治疗需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60min内完成;③培训:组织急性脑卒中救治涉及人员培训,并开展定期演练,提升救治有效性。急诊护理路径内容:①接诊前准备:医护人员需提前备好平车、抢救用物,并和相关科室进行沟通。②急诊时:评估患者的首发症状出现时间、发病原因、时候存在肢体麻木、语言表达困难以及临床症状,及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采用“FAST”判断法和其他疾病鉴别,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慢性基础病史,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瘤,评估患者配合程度。积极控制患者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提前和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安排有关科室医生在急诊科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在出现异常情况下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患者到院后,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及时了解发病至入院时间,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患者呼吸处于畅通良好的状态,先诊治后付费,告知家属入院后办理住院手续。③病情评估和救治护理:立即评估患者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等,配合开放气道、构建静脉通路等。协助医师将患者送往检查科室,同时携带相关记录、急救物品。检查期间与专科进行沟通,根据情况安排网络会诊或现场会诊。运转到急诊科后要求护理人员全面进行护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呕吐、头痛、意识水平等,对患者的嘴唇颜色、肢体体温予以观察,并询问患者的家族史、过敏史、用药史以及疼痛程度,积极做好风险评估,给予初步诊断,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实施急诊溶栓,实施检查和会诊,5到10分钟完成评估。④术前护理:按照要求进行备皮、执行术前用药等工作,提前和介入室或手术室进行沟通,说明患者情况。⑤合理分配工作:到达急诊后组织建立小组,配合完成抢救,由责任人询问和完善患者信息,监测生命体征。此外,实施血常规检查,给予药物抢救和吸痰,积极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积极做好跌倒、坠床预防。⑥完善相关检查:检查过程中及时开放绿色通道,优先处理急症患者,由医生开具检查单,让CT室做好准备工作,预先完成CT嘚旅国际,急诊处理后将患者快速送至CT室。⑦静脉溶栓治疗和护理:在急诊科中配备急诊溶栓箱,包括微量泵、溶栓药品以及溶栓知情同意书。若患者存在溶栓适应证,在主治医生和患者家属糖化后快速完成溶栓治疗。⑧若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则应该明确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指征,对患者的血压予以明确监测,积极做好介入室或手术室的准备工作,确保手术展开,积极做好沟通交流,简单说明相关情况,和相关科室做好交接工作。⑨心理护理: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护理过程中融入心理护理,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展开心理疏导。转运过程中抬高患者头部并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顺畅,平卧,若患者疑似出现脑出血,则适当抬高头部30°左右,缓解脑水肿症状。头部朝向车尾,防止因急刹车导致血液再灌注而受损,同时组织专人对患者头部进行看护,做好固定防止脑震荡导致损伤,转运途中对患者体征指标实时监测,包括心率、瞳孔、意识等。提前与接收医院联系,告知患者基本情况,并将患者病情传输到院内,便于院方开展急救准备。提前与CT室联系,使其做好准备工作,联系神经科医师会诊。对症处理,如抽搐等的处理。所应用的非特异性措施包括降低血糖、降低血压、降低颅内压等等。到达急诊科后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说明患者病情、急救经过、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提高急救效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致残率、存活率、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

满意度判定:分值总计100分;总分取值在80~100分,说明满意;总分取值在60~79分,说明基本满意;总分取值在60分以下,说明不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所有相关数据处理分析,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以“[n(%)]”表示计数数据,以“χ2”检验差异,以“()”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差异,P<0.05,代表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对比

实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预后对比[n(%)]

2.2 两组急诊至确诊、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

实验组急诊至确诊、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诊至确诊、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

表2 两组急诊至确诊、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照比较护理满意度组间差异[n(%)]

3 讨论

临床中又将脑卒中称之为脑中风,属于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之一。舌强语塞、半身不遂以及口眼歪斜均属于脑卒中的临床表现。目前,多以调整患者脑部微循环,避免脑部发生并发症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急性脑卒中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临床研究[2]显示,70%以上急性脑卒中存活者会遗留功能障碍,并对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诱发脑卒中的因素可分为多种,疾病产生机制均是在这类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脑内动脉发生破裂、狭窄以及闭塞等问题,最终演变成为脑血液循环障碍。目前,多以调整患者脑部微循环,避免脑部发生并发症为针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舌强语塞、半身不遂以及口眼歪斜均属于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急性脑卒中的最佳救治时间为发病后3~6h,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3]。护理路径为专项护理服务计划,具有时间、顺序、适当的特点,可明显提升急救护理效果[4]。

据统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每年1114.8人/10万人、246.8人/10万人和114.8人/10万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无法回流至大脑,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脑卒中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较大。且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较差,具有较高致死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脑卒中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或者死亡。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8h内开展急救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然而患者发病时多数不在医院,因此在转运至医院前开展院前急救十分关键。对院前急救中脑卒中患者开展基于MPDS指导的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早期识别、快速转运,可显著减少患者急救耗费时间,对各类不良事件的出现具有预防作用。

本研究中,实验组急诊至确诊、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存活率高于常规组,致残率低于常规组。急诊护理路径中医护人员采用循证的方法分析、总结资料,对最佳急诊护理路径方案进行制定[5-6]。同时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和人员培训,保证救治行为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医护人员在患者未到达急诊前进行急救器械、药品准备,并启动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后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并携带抢救物品协助医师完成相关检查。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患者及时开展备皮、术前用药等准备工作,与相关科室进行提前沟通,提升效率[7-8]。统急诊护理措施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工作无计划等,延长了患者的急救时间[9-10]。与此同时,传统急诊护理缺乏关联性,极易导致诸多操作在紧急情况下出现遗漏或重复,对救治产生影响。通过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对患者病情予以快速评估,维持绿色通道畅通,并通过多科联合救治,前移急诊溶栓场地,继而可获得良好的救治效果,缩短救治时间,促使各项护理措施呈现出衔接性的,保证护理通道具备规范性、快速性以及科学性,可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利于预后改善。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明显提升救治效率和患者存活率,减少疾病引发的后遗症,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溶栓急性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评估依据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5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30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