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华/文
中华大戏院的旧址,位于中华路上陈英士纪念塔旧址的斜对面,准确地说,就是在方浜中路与金家坊之间。这座上海滩最早的剧院,前身是1912 年也就是民国元年10 月10 日开张的春桂茶园。开张的第六天,孙中山在此作关于铁路国有化的演讲。荀慧生、盖叫天、马连良、程砚秋都是在此一炮走红。
我父亲11 岁到上海,与我母亲结婚那年从步高里迁居寿祥里,直至病逝。寿祥里正对着中华大戏院,隔着一条中华路。小辰光,我一直能听见父亲会对母亲或者与迎面打招呼的邻舍随口说:“我去一趟城里。”寿祥里过去地处法租界,走出弄堂口,穿过中华路,步入老城厢,就是进城了。
四通八达的寿祥里,是标准的石库门里弄。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欲南北议和。年仅24 岁的刘天恨,在海外得知袁世凯窃权后,只身回国。“二次革命”一爆发,他与黄兴联手,任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张勋与冯国璋合围南京,黄兴避难东瀛,刘天恨潜伏上海,在寿祥里设立秘密机关,重新组织讨袁力量,直至被捕。法庭上刘大义凛然,怒斥袁张颠覆辛亥革命成果,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原上海市科协秘书长、中科院上海科技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金绍朱,其夫人尹锡荣是上海纺织工业学校的创始人之一。1947 年初,组织上要求他们夫妇俩撤离四川,在上海建立“特别机关党支部”。当时的中共上海局地下党机关支部,就在寿祥里。1948 年,革命胜利的曙光愈近,党的地下工作愈加艰险。有人叛变之后,金绍朱一家紧急撤离寿祥里搬到了建业里,支部从备用接待机关变为备用机要机关,家庭支部中的工作各自独立,任务也彼此严格保密。尹锡荣负责一条中共上海局与中共上海市委的秘密机要电台横向交通线,通过与韩慧如联系交换情报。韩慧如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原型人物之一秦鸿钧的妻子。
寿祥里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康际武先生。康是奉化人,出生上海,弟兄姊妹5 个。康7 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靠帮佣含辛茹苦供几个未成年孩子就学。康初中毕业考入南洋中学,仅仅读了一年书即辍学,经其二姐夫介绍,在别发洋行制版部当学徒。别发洋行由英商在沪开设,主要出版西文书籍,经营进口图书、文具、纸张、印刷器材等。康学的是照相制版,将文字和图像按要求缩放于底片,再将底片贴合在涂有感光胶的金属板上曝光,经过显影在金属板上形成所需文字或图像。康悟性强,加之肯吃苦耐劳,很快掌握了技术。后与哥哥康际文合计开设制版社,在寿祥里的家中办起了工场。兄弟集资,自己动手,雇了2 个小工,康氏的综艺照相制版社,办成了上海滩最叫得响的照相制版厂。今天的出版物普遍以电脑排版,而在当年则以铸字、植字为主,若配彩色图片须照相制版。这门最初是传教士经日本再传到国内的法国人吉洛1850 年发明的铜锌版照相制版技术,有50 多道综艺工序,大部分是靠手工,仅有10%靠机器。寿祥里近方浜西路的弄堂口,一直就有一间几平方米狭小逼仄的“综艺”社,闻名遐迩。读小学的辰光,一有机会,我就非常喜欢跑去那里,倚着门扉,看那位我叫爷叔的康家小辈一手精湛绝伦的描摹功夫,一看就是大半天。
我离开寿祥里整整40 年了。寿祥里有我读过的小学,小学门口的“醉八鬼”有我爱吃的4 分钱一个的酱汁兔子头。寿祥里的弄堂,转两个弯就是我读过的高中,走出高中校门,有我最爱逛的新华书店,左翼书店旧址。寿祥里早被夷为平地,代之而起的是黄浦中心大楼。曾经与它比邻的冠生园、老同盛、中百八店、日夜食品商店,包括中华大戏院,乃与过往繁华一并落幕。现在重提寿祥里这几件事,我想说明什么呢?老上海像这样留有共产党人红色屐痕的老街老弄堂老房子实在太多了。时移世易,放到今天这个时代的视野里考量,老城厢已经被列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乔家路也好,前不久因电影《无名》取外景而引来络绎不绝网红打卡的江阴街也好,不是因为一条破破烂烂的马路突然就成了魔都名片了,恰恰是一直以来散在荒墟废墅的种种“传奇”、多少“故事”,黑忽白、淡也浓、是似非、卷还舒,根本就像我们头顶上的云,散聚、离合、邂逅,氤氲出独属于老上海的种种风情。
在暂且结束这篇关于寿祥里的叙事之时,我忽然又联想到发生在2007 年某个秋夜的一桩老城厢火事。当时万竹街41 号一幢正待拆除的砖木结构三层民宅失火,浓烟滚滚。消防部门接警后出动多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消防员全身浇湿冲入火海,云梯伸向着火房屋窗口救下一名七龄童,幸无伤亡。当时报纸上这条新闻之所以引起我格外注意,是因为万竹街就在寿祥里斜对面不远,紧挨着同庆街。万竹街41 号这幢“赵公馆”,是民国时期有“颜料大王”之称的赵竹林宅第,沪上已极少见如此完整保留的中西结合、古典幽雅的优秀历史建筑了。当时那一带虽然已划入“历史风貌保护区”,但我听说正因为要动迁,万竹街、青莲街有两座民国庭院式老房子难逃一劫,更没想到“赵公馆”竟被烧剩废墟。据报道说,火灾发生时有多名拆房人员住在里面,如果不是消防扑救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万竹街原来的上海实验小学最早即万竹学堂,是老上海出名的高等小学。当年中美破冰,尼克松来华抵沪时到此访问过。蒋介石的两个儿子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蒋经国是1922年考入万竹,距今恰好一百年。
此地更早发生过的一次火灾,是1974 年5 月18 日晚上7时50 分,人民路万竹街口一户居民使用液化气不当,发生爆炸起火,烧毁楼房4 幢,烧死2 人,重伤3 人,轻伤9 人。当时我在大众剧场观看了新拷贝的彩色电影《红灯记》散场后回寿祥里,穿过西藏南路,刚穿出寿宁路,只听得一声巨响,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见对马路万竹街口火光冲天。复兴消防队迅即赶到,控制不了凶猛火势,不远的淮海中路上的嵩山消防队紧急增援……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特意查阅了有关史志,证实了自己少时的记忆准确无误。而近嵩山消防队没几步远的龙门路口,曾经有一家嵩山电影院,那幢漂亮的欧式建筑,最早叫恩派亚大戏院,创始于1921 年,要是没在上世纪90 年代拆除的话,迄今也满期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