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

2022-02-21 05:26周爱荣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专业

周爱荣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新型关系的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推进的进程,进而确立了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 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 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1]。 同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2]。 至此,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3],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 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广。

校企命运共同体是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联合育人的创新实体, 是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校企合作的紧密组织形式。 校企命运共同体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健全多元办学主体,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1.1 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作为一种类型教育, 职业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办学,多主体共建专业、共同育人、共享教育成果。 要由原来的高职院校被动“寻找”企业合作,转变为企业主动自发“上门”寻求合作,引企入校、引产入教、产教融合,真正做到专业共建、过程共管、风险共担、人才共育、利益共享,实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多元育人。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办学理念,凸显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协同发展、 密不可分的天然属性,是真正落实和践行“类型教育”的重大举措。

1.2 有助于校企价值取向一致

多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学校为了学生就业找出路、找企业,企业不停地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校招”和“社招”。 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和人才需求方的企业都在围绕“人才问题”下功夫,但是由于着力点不同,具体目标的错位,企业参与的时段不同, 就出现了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的现象。 校企双方为了各自的目标,有时牵手、有时背离,漂浮不定,校企合作就呈现出了此热彼冷或时热时冷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目标不一致,企业与学校的价值取向不一致。

要使得双方目标一致, 就要基于校企共同关心的问题, 从根源上搭建一个能同时实现校企双方目标的平台,进而构建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新型校企关系,并逐渐形成共谋发展的价值共识[4]。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校企合作关系, 创建具有能够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和优势师资资源、 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等诸多优势的命运共同体, 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 对校企双方目标的一致起到凝聚作用。

1.3 有助于实现校企利益双赢

我们知道,企业是以生产建设、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为根本的,其诉求为“营利性”;高职院校是以育人为根本的,以“非营利性”为坚守。要做到“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兼容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益共赢难以达成,会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从双方的出发点来看,高职院校希望获得企业的生产经验、技术知识及实习、就业岗位,而企业则希望获得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 双方都需要考虑自身的投入产出问题。 合作双方在利益目标上的错位会导致合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合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如何实现院校和企业双赢,使双方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捆绑在一起?只有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双方不单是目标一致, 还能互惠互利、 共投共享、共管共用。双方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享共用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能使校企双方获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5]。 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既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够大大提升其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 企业参与职教办学和人才培养,既能储备合适的人才,又能提升企业形象、社会美誉度。

1.4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实现校企全方位融合

校企命运共同体既要求学校主动加强同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 又需要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不应是随意的、松散的状态, 双方必须进行深度有机融合, 只有做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从“有合无融、有形无实”到“既合且融、形神俱备”的质的跨越,让学校的“教育性”和企业的“生产性”得到全方位融合。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教学过程即工作过程,学生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同时,企业师傅就是指导教师,企业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学习训练内容就是生产任务。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合作进行“产学研教”,教学与生产服务、技术创新等融为一体。校企双方不用刻意进行校企合作,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全方位深度融合。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不对接

近年来, 各学校在教育部专业目录指导下开办新专业, 新专业基本上都能围绕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设置,比如跨境电商、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专业,分别配合数字贸易、数字经济对国际化电商人才的需求、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而设置。 但是,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就显得比较仓促,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相对不足, 来自企业一线的数据和资料相对单薄, 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不太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论证, 缺乏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准确描述,导致课程体系建设不太科学、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太匹配、 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太匹配。

2.2 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不对接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新职业、新岗位、新规范、新标准不断出现,而校内专职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更新明显赶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这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企业技术技能人员工作在生产一线,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而理论知识或者教学技能相对不足; 校企双方在人员流动方面又各有政策限制, 不能充分保障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时间和岗位, 也不能保障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的时间和人员的稳定性,因此,导致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不能组成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2.3 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不对接

近年来, 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但是,学校有自己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严格遵循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教学工作要遵循教育的育人规律和学生学习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规律。同样,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严谨的, 也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 再者,学校的实训场景、实训设备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区别很大, 学校的实习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效果差别也较大。因此,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无法做到一致,更不要说无缝对接。

3 电子商务专业群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围绕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设置专业, 针对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中涌现的新经济新业态, 着力培养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中急需的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 比如, 商务与管理学院设有6 个专业,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集电商、物流、网络营销、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为集群的面向生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商业等行业提供人才服务的电子商务专业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确立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一体两翼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全方位的“双主体”协同育人。

3.1 引企入校,实施“双主体”育人

黄河水院根据专业群特色及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需求, 与行业龙头企业、 地方特色企业、产业园区相关管理部门、自贸区企业等,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学院分别与阿里巴巴、京东、当当网、德邦物流、永辉超市等行业知名企业以及本地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引企入校。校企双方基于产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共同制定和完善教育教学的相关标准, 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生产过程设置教学过程。学校专职教师负责学校专业课的理论教学, 企业师傅作为职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技能的培训指导, 校企双方分别对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进行培训,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双主体”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问题, 使专业群发展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能充分契合。

3.2 合作共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黄河水院与企业在专业建设、师资派遣及培训、教学实施、 企业实践及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一体两翼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落实在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室共建等方面。

3.2.1 专业共建

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一体两翼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6]。

图1 “一体两翼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Fig.1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One Body, Two Wings and Four Stages”

“一体”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体;“两翼” 是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双主体”育人模式;“四阶段”即将学生(学徒)培养过程分为岗位认知、岗位基本技能训练、 发展岗位技能训练和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等四个阶段。 校企“双翼”驱动,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6]。

3.2.2 课程共建

共建、共享、共担。校企共建实用性课程资源。引进企业标准、专业课程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紧密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库[6]。 目前,校企合作共建电商专业群产教融合课程12 门,开发出专创融合课程4门并编写出配套的活页式教材。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指导教师, 弥补专职教师的不足。

3.2.3 师资共建

重点是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建师资队伍。 派教师到阿里巴巴等企业培训,比如,连续3 年暑假共派出12 人次到北京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参加专业培训,每次1~2 个月,督促教师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更新,极大地提高了专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建设了两个大师工作室, 聘任合作企业名师及大师工作室团队成员做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指导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2.4 实训室共建

建设内容包括环境、平台、资源建设。 学院分别与不同企业合作共建了京东校园客服中心、 移动商务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商务运营实训室等,营造了具有生产氛围的实训教学环境。将企业文化、真实生产项目引入实训室, 在企业人员指导管理下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完成生产任务。 企业师傅是学生的职业指导教师,企业讲师授课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企业资源就是教学资源, 学生的学习训练内容就是企业的生产任务。营造出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实训室与企业生产现场一体化的氛围和环境。 企业成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师生也参与到企业运作的流程中,真正实现专业链契合产业链。

3.3 产教融合,打通校企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学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对接,学生的“学练做”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7]。 一是使行业企业特色活动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设计了大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训项目,企业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指导, 学生全员参与。 比如,“双十一”“6.18”分别进行网络客服和销售实训。 二是根据企业经营管理规律, 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战。

在连续多年进行的“双十一”网络客服和销售实训的基础上, 校企一起总结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即“4 个一体”:一个方案两个目标为一体,一支队伍两种角色为一体,一个项目多个岗位为一体,一次活动综合考核为一体。以“双十一”活动为例,我们承担了安踏品牌的网络客服和销售任务工作,校企合作制订活动方案, 明确生产销售目标和学生技能提升目标。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建一支管理团队,学校教师负责理论培训、现场心理辅导和组织协调,企业教师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及服务质量把控,校企教师分工合作开展教学和生产,确保高质量完成学校实训目标和企业生产目标。 在安踏生产性实训项目中,从管理层面将学生分为带教、组长和员工,依据岗位不同分为客服岗、运营岗、直播岗及文案策划与视频制作岗等。 最终考核由企业教师基于营销业绩、 学校教师基于工作态度和表现共同完成。实践证明,看似两个目标,其实是校企一体;看似来自不同单位的人员,实为校企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看似不同的岗位工作,实为一体化的能力培养;看似一次实训考核,实为理论与实践、态度与技能的一体化全方位考核。这是一项既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又基于人才一体化培养的产教融合项目。

3.4 学做创赛,贯穿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3.4.1 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学徒培养

根据专业需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大师,分别建立了搜索引擎营销大师工作室和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大师工作室。 2 个大师工作室团队成员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选拔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大师工作室团队结合企业生产任务,带领学生开发创业实战项目,进行常态化的“产教研创”项目化活动,并与专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3.4.2 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 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建设2 个“专创融合”大学生创客空间。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学内容、专业实训项目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建设了网上丝路创客空间、智慧快递创客空间等,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客空间,学生注册创办创业实体,独立承担运营业务,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快速成长提供了一条新通道。 比如,网上丝路创客空间培育了“网店运营”“视觉传媒”“直播带货营销”三个创业团队,团队对外宣传并承接项目,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完成承接的项目,根据各方参与度与贡献情况划分收益, 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则优先由学生自主完成。

3.4.3 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教师带领学生创业团队和兴趣小组, 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学校对口帮扶的县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将专业、创业、就业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真实的生产运营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进而锻炼、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比如,“刘店好青年”创业项目,由企业教师和校内专职教师带领网上丝路创客空间的“网店运营”团队,以黄河滩刘店乡农特产品为主,同时联系本地其他优质农产品进行网络销售, 帮助当地农民持续运营。在服务农村电商的实践中,探索凝练出“四个一”工程,即“一村镇、一故事、一网站、一特产”。 精选一批村镇,为村镇挖掘一些历史文化资源,为村镇建设一个网站,以网站为平台推广一批特产,通过整体推广,为村镇带来客户和资源,助力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

4 结语

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产教融合模式, 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入实施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 是校企合作的理想形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支撑在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依托在企业。高职院校应该按照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模式, 突出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基于产业链来发展建设专业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共生共荣。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