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凤(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 300122)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性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是一种综合因素引起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也是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病好发于老年群体,通常需要长期的住院治疗,且预后较差,严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伴随着老年患者机体器官组织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发病后,多数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致使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明显升高,极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2]。因此,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发现更为科学的护理手段,本研究对患者分别实施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并分析了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③不能主动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53例。观察组女性23例,男性30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3.00±3.61)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0±1.47)年。对照组女性24例,男性29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3.50±3.72)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73±1.58)年。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谨遵医嘱用药,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并发症及时予以相应处理,给予患者饮食干预等。
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①舒适心理干预: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焦虑感,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临床检查。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迁延,很难治愈,患者通常会出现抑郁、悲观等负面心理,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多倾听患者的真实想法,耐心答疑,积极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②舒适体位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调整舒适的体位。对于气喘、水肿者,可将床头适当调高,并调整为半躺半坐位,并注意脊柱和肢体被动体位的角度和舒适度;③舒适环境干预:温馨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室内的温度湿度变化,并进行调整;设置隔帘,尊重患者的隐私;放置绿萝等绿色植物,定期更换被服,衣服应宽大柔软,使用温暖轻盈的被子和靠垫,保持病房的整洁;④舒适睡眠干预:根据住院情况合理安排检查和治疗,每次尽可能集中时间进行,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活动;避免噪音刺激,光线适度,床单整洁。患者应在睡前用温水泡脚,调节气息舒缓情绪,配合医师合理使用助眠药物,监测其睡眠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的舒适度评分、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舒适度评分标准[3]: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包括生理状况、环境状况、精神状况、心理状况等4个方面,满分112分,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的舒适度越差。
心理状态评分标准[4]: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其中总分在7分及以上为可能焦虑;总分在14分及以上为肯定焦虑;总分在21分及以上为明显焦虑;总分在29分及以上为严重焦虑。
睡眠质量评分标准[5]: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满分20分,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6]: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包括精力、心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4个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低,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以[n(%)]描述患者的不良反应,并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的舒适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并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舒适度(生理状况、环境状况、精神状况、心理状况)评分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舒适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状况 环境状况 精神状况 心理状况 总分观察组 53 21.08±3.15 23.11±2.57 22.76±3.11 22.27±3.05 89.22±11.88对照组 53 14.88±3.09 17.89±2.62 15.12±3.04 16.64±3.10 64.53±11.85 t 10.229 10.355 12.789 9.425 10.71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两组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心理状态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3 15.71±2.86 6.38±1.25* 18.45±2.73 13.15±1.64*对照组 53 15.35±2.71 9.15±1.37* 18.63±2.80 16.89±1.76*t 0.665 10.874 0.335 11.318 P 0.507 0.000 0.738 0.000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精力、心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评分均较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精力 心理职能 健康状况 社会功能 总分观察组 53 21.92±2.25 22.79±3.04 23.02±1.48 21.33±2.42 89.06±9.19对照组 53 15.44±2.16 16.37±2.88 17.11±1.39 15.08±2.35 64.00±8.78 t 15.125 11.161 21.191 13.489 14.35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13.21%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为1.89% ,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多迁延,进展缓慢,以下肢活动障碍、心悸、失眠、呼吸异常、咳嗽为主要表现。目前,临床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对心功能的损害为治疗目标。但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衰退且免疫力低下,恢复较慢[7]。因此,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也不容忽视。常规护理干预较为程序化,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进而致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降低了护理效果。研究发现[8],舒适护理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报道指出[9],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这种感觉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其重要。舒适护理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理念旨在贯彻整体护理、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重视患者病情的变化,也关注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10]。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由于其患病时间相对较长,很难治愈,加之自身行动受限,极易出现情绪上的起伏与波动,不利于病情的控制[11]。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舒适护理的患者生理、环境、精神、心理状况等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P<0.05),且其心理状态评分明显较低,提示此护理方法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其舒适度。分析原因:在舒适护理模式中,通过加强与患者的交流,缓解其焦虑情绪,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积极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能有效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舒适体位干预、环境干预、吸氧干预、输液干预,能显著提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舒适感,有利于其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护理[12-13]。
与常规护理模式不同,舒适护理增加了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干预,在提高患者护理舒适度的同时,临床疗效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以提升。本研究显示,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睡眠质量评分较低,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1.89%低于对照组的13.21%,差异显著(P<0.05)。提示舒适护理较为个性化、人性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与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压疮、便秘、感染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舒适心理干预能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舒适体位、环境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同时,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14-15]。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舒适吸氧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耐心讲解持续低流量吸氧的作用,定期对吸氧装置进行更换,能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16-17]。
综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与生活质量,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