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堃宜,李芝(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广东 佛山 520305)
糖尿病的发生与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此类患者长期代谢紊乱、持续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器官。其中,糖尿病足及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它使患者运动功能和肢体感觉受到严重损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现阶段,只能依靠做好足部护理、控制血糖等对症支持,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1.1 一般资料 筛选80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分组方式为数字1∶1法,其中40例设为对照组,40例设为观察组。所选患者既往诊断为糖尿病,符合中华医学会、Wagner分级法标准,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无实质脏器病变,已排除生命体征不稳定、有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具有一致性(P>0.05),可进行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40)
1.2 方法 予以两组胰岛素、降糖药控制血糖,视患者病情调整药物用量;对于糖尿病足患者,做好伤口换药及周围皮肤消毒工作,创面应用双氧水、0.9%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覆盖碘仿纱条,消毒、换药操作时,尽可能减少对创面的刺激,使用敷料保护好创面[1]。
对照组: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2注射液,剂量为100mg、250μg,1次/d;250mL生理盐水+20mg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7d为1疗程,用药2疗程[2]。
观察组:常规用药同对照组,加用100μg前列地尔注射液+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3]。
1.3 观察指标 测定两组治疗前后HbAlc(糖化血红蛋白)、FB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水平,观察两组皮疹、腹胀、腹泻、注射部位红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糖尿病足疗效判定:Wagner分级下降≥2级,溃疡全部愈合或愈合>80%,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为显效;Wagner分级下降1级,溃疡愈合50%-80%,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判定:肢体疼痛感消失,感觉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消失为显效;肢体疼痛感明显缓解,感觉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有所好转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糖尿病足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糖尿病足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n=40)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n=40)
组别 HbAlc(%) FBG(mmol/L) 2h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9.52±1.21 9.22±0.69对照组 9.46±1.15 6.09±0.92 8.67±1.34 6.73±0.88 13.18±1.30 10.76±0.98 t 0.2273 8.2032 0.5068 9.0139 0.2454 8.1263 P 0.8208 0.0000 0.6137 0.0000 0.8067 0.0000 7.98±1.13 8.51±1.48 8.65±1.02 13.11±1.2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1例出现腹泻、2例出现注射部位红肿,观察组出现1例腹胀、2例注射部位红肿、1例皮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0%(3/40)、10.00%(4/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6,P=0.6923)。
目前,临床学者普遍认为,长期高血糖所致的代谢障碍是诱发各类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40%-60%,且多发于疾病认知有限、血糖控制能力差的糖尿病患者。患者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周围神经缺血、缺氧,最终肿胀坏死,引起继发性脱髓鞘和原发性轴索变性,神经传导速度受到影响,病变可累及自主神经、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从而引发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的症状;同时,糖代谢还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纤维营养障碍,降低毛细血管数量,导致微血管腔狭窄、微血管壁增厚[5]。因此,注意营养神经、积极改善微循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是该病治疗的重点。若患者在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合并血管病变,将会导致患者足部皮肤溃烂,由于患者血液循环和周围神经存在异常,因此溃烂皮肤难以愈合,严重者甚至需要通过截肢挽救生命,此类患者不仅需要加强局部伤口的处理,还应注意到患者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缺氧、缺血这一问题[6]。本研究中,观察组糖尿病足治疗有效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44%、90.91%,对照组为65.00%、65.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血糖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HbAlc、FBG、P2-hBG水平具有一致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0.00%)与对照组(7.50%)无明显差异(P>0.05)。
前列地尔药理作用广泛,静滴后经肺循环、肾脏代谢排泄,可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①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毛细血管阻力,改善神经组织血流灌注,对于全身动脉、静脉均可起到良好的扩张作用。②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进一步提高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含量,改变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浓度,可有效抵抗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③增强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及血脂水平,可促进甘油三酯水平下降。④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且能够促进纤溶活性物质释放,抑制内皮素分泌。⑤具有保护肾功能,清除非蛋白氮的作用;同时,清除免疫复合物,保护心肌、改善冠状循环,具有强心、利尿、排纳等作用。在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治疗中,前列地尔静脉注射后广泛分布于病变的毛细血管,起到明显的扩张作用,在较短时间内解除末梢血管缺氧、缺血状态,促进创面愈合,且作为环化酶激活剂,前列地尔在促进神经功能重建、控制神经肌萎缩方面,也能够取得显著效果。不仅如此,由于前列地尔药理作用广泛,可起到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血脂等作用,故在控制患者血糖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有研究显示[7],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后,有效成分受到脂质微球的包裹,可靶向作用于病变血管内壁,病变处药物浓度高,作用可维持24h,将其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后,患者创口新鲜肉芽开始生长,足部麻木、跛行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黏度下降,溃疡皮肤愈合77.78%。还有相关研究显示[8],予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前列地尔治疗,患者微血管血流量明显增加,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改善。本研究中,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的Wagner分级明显下降,创面溃疡愈合情况良好,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肢体疼痛感明显缓解,感觉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好转,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也充分证实了前列地尔注射液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治疗中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效果理想,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助于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延缓患者并发症进展,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