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莎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改革开放以后,以城镇化、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解构了超稳态的乡村社会形态[1],相应的农户生计活动也由传统农业为主迅速向农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非农化快速发展、居乡兼业广泛存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2]。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其自身意愿的体现,更多情况下是对客观因素的回应。“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农户的生计安全与质量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研究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生计是农户个人或家庭谋生的方式[3]。目前,较多学者关注农户生计结果,如易地扶贫搬迁[4,5]、乡村旅游[6]、产业扶贫[7]、脱贫农户[8]、脱贫攻坚[9]与农户生计转型的衔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农户生计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0]。部分学者认为精确识别农户类型是引导农户生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农户生计转型的能力、意愿、策略与农户类型密切关联[11]。也有学者从生计策略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出发,发现已有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中,生计策略通常被划分为纯农型、兼业型和非农型3类[12,13];与东部地区农户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型生计策略[14],大部分学者都同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生计资本的差距所引发的[16],部分学者对其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如性别[16]、耕地细碎化程度[17]等展开了深入研究。
尽管在生计策略调整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连片特困区、旅游区、移民区等特定区域,以民族地区农户生计为具体研究对象的较少。在生计策略分类方面,从农户具体生计活动类型着手进行细分的研究也较为少见,未有系统性的完整认识。中国民族众多,民族地区分布广阔,识别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类型,研究其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市和贵州省平塘县的少数民族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探析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促进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提供参考。
大理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山地面积占70%、水域面积占15%,是一个高原盆地。大理市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同时还分布回族、彝族等民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农业人口数量占全市总人口的49.4%。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大理市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
平塘县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黔南山地南部,北高南低。平塘县是布依族和苗族聚集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代表,全县总人口3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9%。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逐步实施,平塘县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许多农户放弃了传统的务农谋生手段,加入到外出务工潮中,农户生计策略发生了较大转变。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9年7月在贵州省平塘县和云南省大理市开展的农户调研。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通过分层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在平塘县与大理市下辖的乡镇中各抽取了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2个及以上典型村组进行调研。首先与农户进行面对面问卷式访谈,调查对象以各个村镇16岁以上的成年农民为主,共获得332份样本数据。调查内容涵盖“农户的基本信息,农户的生计类型变化情况及其变化原因”等内容。最终获取有效问卷301份(占全部问卷的90.7%),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编码,然后整理并归档。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与农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农户生计调整的主要因素有主观、周围环境等两个方面。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5大资本选取衡量指标,本研究以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来衡量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本;以农户房屋的建筑面积来衡量农户拥有的物质资本;以农户的家庭年总收入衡量农户可支配的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以农户的家庭整体教育水平、年龄和家庭劳动力数量来衡量;以道路交通数量来衡量农户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具体指标选取说明如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指标的选取说明
其中,土地面积(N1)表示每户样本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总和;住房面积(P1)表示每户样本农户住宅占用土地面积总和;年总收入(F1)表示每户样本农户家庭年收入的总和;家庭整体教育水平(H1)表示各样本农户的整体受教育水平,通过家庭成年人口中含有的相应学历水平的人数乘以各学历水平对应的权重再求和来表示;家庭劳动力人数量(H2)表示样本农户中包含的劳动人口总数;年龄(H3)表示样本农户中每个农户家庭年龄的整体水平,通过每个农户含有的各年龄段的人数乘以该年龄段对应的指标权重再求和来表示;道路交通数量(S1)表示每个样本农户所拥有的交通出行方式总和。
在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中,将生计策略定义为通过选择和利用机会,组合不同方式生计活动而实现其生计目标。因此,本研究借鉴前人对农户生计类型的划分方法[18],基于农户就业地点与不同生计活动的收入占比,将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分别为本地多元农业型、本地务工经商型、两地兼业保守型、外出就业发展型。从生计策略选择的结构来看,研究区范围内本地多元农业型农户有40户,本地务工经商型农户有81户,外出就业发展型的农户有144户,两地兼业保守型农户有36户,各类型农户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划分及占比情况
主要从农户生计活动涉及范围的变化以及生计方式的调整等方面来进行考察,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调整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3.2.1 本地就业现象突出 从生计策略类型的选择上不难发现,本地务工经商型农户占比达27%,调查区域属于民族地区,自然环境良好,文化产业丰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为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统计结果表明,本地务工经商型农户的年总收入较高,这意味着农户在不远离家乡的情况下依然能维持较好的生活所需,因而不论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环境来看,在本地务工经商都是较好的选择。
3.2.2 生计方式以务工为主 虽然农户维持生计的策略多种多样,但务工这种生计方式仍是农户最具倾向性的选择,不论是外出还是留在当地,农户务工属于工资性就业,行业类型众多,有较多选择,几乎不需要物质成本,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小。而从事农业活动经常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虽然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有一定的专项补贴,但现行的农业保险机制还不够全面,农户往往需要自行承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部分损失,最终导致回报远低于付出。同时务工的收入比较可观,如图2所示,研究区内务工这种生计方式的收入占比达55.32%,因而农户不论从收入角度还是机会角度出发都比较容易选择通过务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支出。
图2 民族地区农户各种生计方式的收入占比
3.2.3 生计策略多元化 土地是农户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本,农户通过土地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活动,如通过农林牧渔等来维持生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开始改变,不只是通过农业活动来谋生,还通过从事一系列脱离土地的非农活动,如务工、经商等来维持生计。农户的生计策略从传统的纯农业活动逐步转变为多元化农业与非农业并存的形式。本地多元农业型农户仅占13%,农户的生计方式不再仅局限于农业活动,而是迅速向农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非农化快速发展、居乡兼业广泛存在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
3.2.4 存在跨地域家庭模式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计模式即跨地域家庭模式,也就是两地兼业保守型农户,这种生计类型是指农户家庭中仍有一部分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而另一部分劳动力则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活动。这种模式存在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农户进城务工常常伴随着巨大压力,能否完美地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来自农户家庭,家庭中老一代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通过务农来维持家庭生计,年轻一代则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往往收入更高的工资性就业更受他们的欢迎。这部分农户综合考虑了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后,选择了最合适的生计策略类型即两地兼业保守型。
3.3.1 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各类衡量生计资本的指标在农户的4种生计策略中存在差异,4种生计策略中年总收入最高的是外出就业发展型,最低的是本地多元农业型,本地务工经商型和两地兼业保守型农户的年总收入保持较高水平,务工作为一种主要的生计方式能为农户家庭带来较好的收益(表2)。从农户住宅建筑面积指标来看,本地多元农业型的住房面积最低,为157.8 m2/户,其物质资本相对其他类型的农户而言处于较低水平。兼业型和本地多元农业型农户有一定的相似性,务工并非其主要的生计策略,还存在一定的农业经营活动,因而他们资本有相似的结构,物质资本处于较低水平,对土地等自然资本的依赖度较高。人力资本是农户生存和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之一,人力资本高的家庭发展潜力越大。与其他3种类型农户相比,本地多元农业型农户的人力资本处于较差水平,另外3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整体相差不大。这种差距直接让这些农户高度依赖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本,选择传统的农业方式来维持家庭生计。道路交通数量可以衡量出农户生活交通的便捷程度,4种农户在交通便捷度方面差距较小,其中外出就业发展型的农户道路交通数量最多,为3.4,为农户获取外出就业信息、异地就业提供方便。
表2 不同生计策略农户的生计资本
3.3.2 生计策略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户的生计策略总是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借鉴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列出的7大指标,在科学划分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调整的内在驱动因子。将采用Stata软件,利用调查统计的数据信息,取所有指标平均值,将生计策略作为因变量,将年总收入以外的其他6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3)表明,住房面积对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房属于农户的物质资本,能为农户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户拥有的住房面积越大,低水平的非务工收入越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因而农户会更积极地调整生计策略,向兼业型、经商型、务工型农户发展。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属于农户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劳动力越多,而务农所需的劳动力有限,农户会将剩余劳动力向其他生计活动转移,生计策略趋向多元化。教育水平对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为家庭整体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金融、人力、物质、自然、社会资本,其选择生计策略类型的空间更大,因而越偏向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工资性就业。年龄对农户生计策略的调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越大,农户选择生计策略的空间越狭小,思想也更加保守,主观意愿和客观环境都让他们作出维持传统农业活动的选择。土地面积对生计策略调整存在负向影响。土地属于农户的自然资本,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本存量越多,放弃这项自然资本转而选择其他的生计方式所需要的机会成本越高,因而农户难以将务工、经商作为主导的生计策略。但该项因素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调查区域属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干旱易发区域,农户从事农业活动需要承担较大的自然风险因而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道路交通数量对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家乡交通便捷发达,说明该地城镇化水平较高,农户拥有的外出就业机会更多,生计策略调整的积极性越高。
表3 生计策略调整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研究表明,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存在较大差异。本地多元农业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在生计策略的选择与调整方面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应作为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群体。农户住宅面积、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整体教育水平、年龄、道路交通数量对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变动存在显著的影响,除年龄以外,其他4项因素皆对农户的生计策略调整存在正向影响。
农户生计策略调整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调整发挥关键作用。从衡量农户生计资本的各项指标出发,思考如何促进民族地区农户生计策略多元化,实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切入点。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专业技能培训受众。教育水平对农户家庭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效用具有重要作用,应保证每个农户家庭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同时,要增加农村的技能培训供给,逐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提高农户的谋生技能,促进多元化就业方式。
2)地方政府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供给,为本地农业经营活动提供便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加大农村产业投入力度,在盘活区域内产业活性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为农户家庭的就业、转型提供机会。
3)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推动农村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然景观优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同时要探索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与引导,从干部层面出发带动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改善农户就业状况。要增强基层组织领导能力,鼓励村民外出就业,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为村民务工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户农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