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峰 李斌
2017年1月1日,由中铁二院负责全线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磨万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中铁二院在该项目6年多的努力与坚守取得了阶段性进展。6年的磨砺锻炼,让一个个走出大学校园的青涩毕业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6年的辛苦付出,让一个个刚落地的项目初具雏形;6年与共建国家的携手并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一个又一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老铁路磨万段全长415公里,起于中老边境磨丁,止于老挝首都万象,是I级铁路单线,设计速度160公里/小时,建设总工期为5年。该项目由中老两国共同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承建的第一个境外铁路项目,也是中国铁路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采用全套中国技术标准和中国技术装备。
早在2010年,中老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关于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铁二院先后编制完成了项目的预可研报告、可研报告,由于诸多因素制约,项目进展一度缓慢。但二院人没有放弃,秉持着“设计未来,创造历史”的决心和毅力,依然跟踪项目进展,搭建多方沟通平台,为推动项目落地付出了大量心血。
从项目现场勘察测量到勘察设计合同谈判,从可行性研究到配合施工现场工作,中铁二院一直深度参与其中,并就勘察设计情况及合同的工作内容、价格组成及相关条款向项目各方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通过多次磋商,最终于2016年底在万象签署项目勘察设计合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中铁二院人对项目的锲而不舍,助力中老铁路勘察设计顺利落地实施。
在许多人眼中,老挝民风淳朴、景色迷人且消费水平低,是旅行者的天堂。但在中铁二院人眼中,密布的山林、漫长的雨季、落后的交通给铁路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虽然在前往老挝之前,技术人员都做足了准备,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得更加复杂。
老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在铁路建设领域尤为突出,铁路前期勘察设计所需的地质、水文等基础资料缺乏。受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老挝尚未开展基础地质普查工作,地质研究程度很低,能收集到的地质资料非常有限,加之交通不便、密林难以穿行、无人区难以进入等特点,地勘工作难度极大。
针对困局,在勘察过程中,中铁二院的技术人员充分采用非接触手段进行大面积地质判释工作,同时扩大工程地质调绘范围,开展1/5万地质区测,采取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完成了多份地质专题报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采样分析,技术人员最终完善了沿线基础地质资料,厘清了地层层序,明确了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其分布范围,新建了地质构造格架,确定了沿线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地震动参数。此外,中铁二院人还通过开展小流域暴雨洪峰计算方法专题研究,解决了流量和水位确定的难题。
上图:中老铁路玉磨段勘察设计资料Above: Survey and design data of the Yuxi-Mohan Section of the China-Laos Railway
下图:老挝当地村民随中铁二院测绘人员在密林里进行隧道物探放线测量Below: Lao villagers,along with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personnels of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carry out setting-out and measurement for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of a tunnel in a dense forest
湄公河2号特大桥水上钻探Drilling on waterways for Mekong River No.2 Super Major Bridge
老挝人迹罕至的密林,潜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令人望而生畏。贸然进入,也许会与常年生活在这里的毒蛇猛兽狭路相逢,更可怕的是遭遇成群的蚊虫,随时面临患上登革热、疟疾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安全、顺利完成勘探任务,所有技术人员在勘测过程中,会接受安全和卫生培训,学习防护常识。针对野外可能遇到的危险,也提前做好预防保护措施,请当地具备相应处置经验的村民到现场协助工作,并配置安全帽、工作服,携带防护装备和急救药品,力争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合龙的大桥无言,贯通的隧道无声。中老铁路正是中国中铁人“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见证者和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