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冉 雷传平 李云霞
【摘 要】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經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关键词】《论语》 生命观 中小学教育
2019年年初,教育部组织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要求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 [1]。2021年“两会”期间,多份提案提及“在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体系”等生命教育内容,青少年生命教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实现“3+2+N”全科覆盖,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2]。文件提供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新思路。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论语》中凝聚了如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丰富的生命观思想,与当代生命教育内容有诸多契合点,对启迪后世珍惜生命、锻造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论语》生命观之精要
生命观是人对生命的基本看法和理解,既包括对生命起源与存在的认识,也包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3]。《论语》中的生命观是孔子生命哲学的思想结晶。
1. 惜“生”
《论语》生命观始于惜“生”。《论语》有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4]348志于君子,首先应明晓生命发展规律,把握少年、壮年以及老年的生命发展特点,晓“生”方知惜“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192在感知生命存在有限性的同时学会珍惜生命,体现了孔子主张树立有所作为的生命观。
2. 志“学”
《论语》生命观提升于志“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167“学”并不仅局限在识字读书,孔子鼓励弟子要为君、为家、为民、为国承担该有的责任,以坚定的意志坚持到生命尽头,这也正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
3. 遵“道”
《论语》生命观表现于遵“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4]152孔子不仅重视人的本体生命,也敬重自然万物的本体生命。他主张不用网捕鱼,不击杀巢中栖息的鸟儿,可见孔子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取物有道,对自然万物充满敬畏之心。
4. 行“礼”
《论语》生命观外化于行“礼”。“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4]45一个不懂礼治的地区、国家,即使地处“诸夏”,也同“夷狄”般徒有虚名。孔子严于律己,“食不言,寝不语”[4]210“寝不尸,居不容”[4]217“动容貌,斯远暴满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4]164。连竞技时也要如君子般礼让,“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4]47。孔子重视借助丧葬仪式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对生命的敬重。这些礼数展现出超越一般礼仪而具有的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价值、象征意义 [5]。
5. 养“仁”
《论语》生命观归于养“仁”。“仁”是《论语》中孔子生命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孝悌之本和爱众之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4]3“孝悌”是为“人”之基,也是成“仁”之本,当“孝悌”扩展到社会人际关系领域,就指向更深层次,即“泛爱众,而亲仁”[4]7。孔子强调自身能“一以贯之”的便是推己及人的“忠恕”,真正的生命之爱应该是以自身作比的忠恕、关怀以成就他人。
二、《论语》生命观契入中小学教育之内容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在这层意义上,将《论语》生命观的精华内容融入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贵“生”敬“死”的生死观教育
邹宇华认为:“青少年的感情世界明显动荡不安。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7]未知生,焉知死?相对于“死”而言,孔子更注重“生”之事。但当孔子真正面对“死亡”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4]323,展现出镇定、坦然的姿态,乃至“朝闻道,夕死可矣”[4]74。《论语》中的生死观可以帮助学生明晓“死亡”的现象、本质,鞭策其追求更有意义的生命、生活。
2. 明“礼”修德,涵养身心的“仁”“礼”教育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4]3“泛爱众,而亲仁”[4]7,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时刻与其他个体生命以及身边环境存在关联。《论语》的生命观教导中小学生在与家人、朋友和社会成员交往中应尊重他人、谅解他人,以仁爱之心关爱他人。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于教学活动中渗透《论语》礼仪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与良好、规范的行为习惯,启发学生以得体的礼节规范自我,涵养优良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
3. 启发中正之道的“中庸”思想教育
孔子强调“克己”“自省”“慎独”,即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要时刻劝勉自己努力向上。学生逐渐成长,步入青春期,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可以借用“中庸”思想告诫学生学会控制自我情绪、情感,理性看待、处理问题,于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修养。
三、《论语》生命观契入中小学教育之教学路径
1. 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
生命教育課程基于完整生命发展的需要,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和成就人生为目标,综合性、活动性和生活性是该课程的显著特征[8]。近年来,“国学热潮”在各地中小学兴起,不少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学习《论语》。学校、教师可通过导读课、主题研习课和体验式活动课(游戏法、儿歌法、表演法)等多元课型加深学生对《论语》生命观的体悟,引导学生走入《论语》生命世界。以“孝敬双亲,传习美德”主题研习课—《亲情如山》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师: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他们的爱总能点亮我们心中的一道光。孔子在《论语》中也有对亲情的独到理解,同学们可以结合学习情况、具体章句畅谈想法。
生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双亲、友爱兄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本质,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给予亲人关爱一直是应尽的孝道。
师:世界上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亲情了,亲情之爱总围绕在左右,在遇难时会毫不犹豫舍弃自我,保全后代。正是因为这伟大的、无私的亲情,延续了人类社会。孝敬双亲,尤其注重做到心存敬畏。请同学们继续分享。
生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认为孝顺,就是要从心底做到尊敬,从而体现在行为上。
师:是的,同学们,孝的真正内涵是要付出发自内心的关怀,大家需要时常反思,对父母的孝是否做到了身敬、言顺、色悦。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
中小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生命教育应当牢牢扎根于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之中,落实到各学段、各科目的日常教学之中[9]。开展《论语》生命观教育也应通过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课程实现。譬如,在语文课文《陋室铭》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扩展到《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119,使学生慢慢体会颜回身陷囹圄亦不变其志的可贵品质。在学习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时,教师结合《论语》向学生展示为人交际之“礼”。
师:我们现在对课文进行品读,说说你从文中某句话、某一段或者全篇课文读出了什么。想好的同学可以举手。
(课件显示回答格式)
生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我读出了做人做事要讲信用,要以礼待人。
生2:我觉得元芳前边是有礼的,但是听到友人骂自己的父亲时,他的反应是无礼的。
师:他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2:入门不顾。
师:元芳是七岁的小孩,听到友人辱骂自己的父亲,在一定程度上生气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应该遵循基本礼节,因为“不学礼,无以立”。学礼、行礼以求身安于世。有没有同学说一说友人呢?
生3:“尊君在不?”我从“尊君”读出友人是讲礼貌的,因为我结合课本后边的提示发现“尊君”是一种尊重的说法。
师:你的观察、分析可真细致!同学们,这位同学已经为老师点出想为你们补充的内容。古人对称谓是很讲究的,“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就像孔子、孟子、庄子中的“子”。
生:……
师: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要时刻反省自己在日常中有没有待人真诚有礼,做到守信重礼。
3. 师生共读中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学科渗透,其本质在于“读”。师生共读《论语》,可以帮助学生以创造性行动复现知识生产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10]。《论语》共20篇,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朗朗上口的篇幅进行诵读,亦可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进行阅读成果的多元化展示。
其一,说《论语》。教师组织开展“我心中的《论语》”交流会,学生可以自主展开或联系时事热点分享自己感触较深的章句,体会经典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其二,演《论语》。师生自由组合成表演剧组,适当地发挥想象,增加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特点,在表演中进一步体味《论语》生命观内涵。
其三,辩《论语》。如“热爱生命”与“杀身成仁”、“好学为先”与“好德为先”等,均可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辩论,在集体辩论中运用全面、发展、创新的思维深入赏析《论语》生命魅力。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启发学生发掘生命的意义,进而培养出富有活力、具有主动性、充满创造性的个体。”[11]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生命的健康成长成为重点关注之一。《论语》承载着孔子的生命成长学问,旨在塑造完善的、理想的生命人格,学习、借鉴《论语》生命观思想有助于学生知晓生命知识,理解生命状态,把控生命方向。本文立足于《论语》生命观精要思想,探索将《论语》生命观融入中小学的教育路径,希望为实现《论语》生命观与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对接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165号建议的答复(教材建议〔2020〕118号)[EB/OL].(2020-09-27)[2021-06-13].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caiju/202010/t20201030_497387.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1-06-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 范小虎,许鹤.生命教育的层次探寻:《诗经》生命观的当代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82-86.
[4] 钱穆.论语新解(大字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5] 赵维森.孔子的精神世界:《论语》思想的体系化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50-155.
[6] 叶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6.
[7] 邹宇华.死亡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2.
[8] 冯建军,朱永新,袁卫星.论新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12-18.
[9] 康高磊,齐彦磊.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34-37.
[10] 陈修梅,刘慧.“我是谁”:生命教育的追问与应答[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65-71.
[11] 编制规划要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上下功夫——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教育规划系列评论之五[EB/OL].(2021-03-24)[2021-06-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15/202103/t20210324_522247.html.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资助项目“鲁台儒学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9CCXJ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滨州职业学院;2.曲阜师范大学;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镇江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