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雨
春江收明月,皎洁你我心。这如水的月色,能否邀你共赏?
——题记
夕阳落下不久,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片湖面仿佛都要被黑暗所吞噬。
夜的到来,给我带来些许恐惧,星子越来越多,我身边却空无一人。直到躲在云朵中的月儿跑了出来,将皎洁晕染在江水中,我心中的不安才渐渐消退。站在这清幽静谧的夜里,陪伴我的只有我和奶奶的回忆,以及当初与她在这立下的誓言。(满天的繁星与孤身一人作 对比,突出内心的孤独。将月儿人格化,写出月儿给“我”驱走不安,生动形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丫头啊,你看古人眼中的月亮多美啊!”奶奶摇着蒲扇,听着蝉鸣,望着明月,突发感慨。我一听,也抬头望了望,不由感叹:“哇!真的啊,月亮真的好美啊!我长大了也要当月亮!”
“哈哈哈!”奶奶宠溺地笑了笑,又问道:“丫头,你做了月亮想干什么?”
我歪着脖子想了一会儿说:“给人们指路。”
“对!”奶奶很开心,“不仅如此,还能让大家消除恐惧!”
“真好!”
“月亮像什么呢?”
“月亮像月亮啊,奶奶真笨,这都不知道!”奶奶听后边笑边说:“对!对!月亮像月亮,以后啊,丫头也要当月亮!”(在奶奶的循循善诱下,“我”想做月亮,写出童真童趣,也为下文的忘却梦想作铺垫。)
从此,别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都会说:“月亮!”随之而来的是笑声,大概是笑我无知?可只有我自己明白这意味着女孩的梦想和坚持……小的时候并不在意,但长大后的我慢慢地觉得这个梦想很可笑,于是它也就在心底落了灰,被云罩住了……(梦想很好树立,但很难坚持。梦想一旦缺少动力,势必沦为泡影。这一处描写与下文“我”忘却梦想形成照应,结构上更严谨。)
直到有一年回奶奶家,谈梦想时,小伙伴们都问我梦想是啥?我麻木地说道:“做盏灯,为人们指路。”他们都说是个好梦想!但奶奶却愣愣地看了我好久。晚上她把我叫了出去……还是那个小院,那个蒲扇,也依旧是个美好的夜晚。我像小时候一样坐在奶奶身边,奶奶也依然在看月亮,她突然问道:“丫头,月亮像什么?”我一怔,似乎不明白奶奶怎么会问这个问题,想了想答道:“月亮像个美丽的姑娘,皎洁……”奶奶只是笑,等我说完后,奶奶说:“这个比喻很美,但我听过有个人说得比这个准确得多。”
“哦?说来听听!”我好奇极了,那个比喻一定很棒!我心里这么想着。
“她说啊,月亮像月亮。”奶奶笑着把目光转向我,那眼里有颗月亮。我忽记起那一年眼中的月亮,我有多久没好好看过它了?抬头望去,月儿仿佛看见了我的忧伤,把身旁的星星都聚在身旁,一瞬间光芒万丈,它的皎洁,独一无二。(奶奶果然是“我”的灵魂导师,奶奶为“我”种下一个梦,也为“我”守护这个梦。梦想一旦被叫醒,将会发出雷霆万钧的力量。)
云层散去,月光洒满大地。
每当我被都市繁华的灯光迷了双眼,总会抬头望望明月,月光照入我心中,透过云层,指引我找到前进的方向。当再有人问我梦想是什么,我会笑着说:“月亮。”
“为什么?”
“因为我就是我。”(是的,“我”就是月亮。此处的月亮绝非现实中的月亮,而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对梦想的向往。)
还是马尔克斯最懂我,他在 《百年孤独》中说:只有用水将心上的雾气淘洗干净,荣光才会照亮内心最初的梦想。(引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话,说明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梦想才会照亮内心、照亮前程。)
不管人世间的烟火如何浸染,美好依然在那里,如江上明月,不灭不生,年年岁岁,夜夜玲珑!
总评 周雨同学这篇文章初看只觉题目新颖,语言流畅。再读再品才发现可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立意很新颖。作者没有写理想是什么、怎样实现理想等常规内容,而是写在奶奶的引导下,“‘我’想做月亮给人们指路”这一抽象的意象来写小时候的梦想。月亮不是现实中的月亮,是比喻,是对理想的坚持,对梦想的向往,有更高的境界。这就跳出了一般的写作思路,不落窠臼,写出了新意。
其次,构思很巧妙。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开头奶奶在作者心里埋下理想的种子,我看似很坚持,但时间这枚毒药、众人的嘲笑、内心的放纵,都让理想蒙上灰尘。奶奶是“我”的心灵导师,她又一次帮“我”拨开云雾见月亮。梦想再一次被唤醒,就会发出不可阻挡的力量。前后照应,中间铺垫,结构严谨,构思精巧。
最后,语言很丰富。朴实的语言让人踏实,精美的语言给人享受,本文兼而有之,可以看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有的句子很有生活气息,如“月亮像月亮啊,奶奶真笨,这都不知道!”写出童真童趣。有的句子很用心、很出彩,如“在心底落了灰,被云罩住了”生動形象地写出理想被冷落的挫败感。“如江上明月,不灭不生,年年岁岁,夜夜玲珑”,读来朗朗上口,写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讲评教师 王洪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