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视角改进新闻报道浅析

2022-02-20 09:02刘玉刚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群众工作

刘玉刚

党媒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的宣传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产群众喜爱的内容,发挥好网络时代主流媒体在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我们来说是责任,更是使命。

转变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回归,而不是创新。从最初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到“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再到“提升四力”(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宣传思想战线一直在努力推动新闻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但是躬身自省,我们的报道——报纸上、网络上、新媒体上仍然有不少四平八稳的文件语言和官样文章,读者不愿意看,领导也不满意,两头都不讨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时报》曾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的八大特点: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的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总书记的语言风格特点,对我们改变文风、以群众视角表达,很有启发,值得借鉴。

一、如何写新闻——注重群众视角

中新社在新闻写作上曾有“16字箴言”: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要求长文短写,杜绝官样文章。写老百姓能读懂、能看懂、能引起共鸣的文章。要求写稿要往实里写,标题往实里做,表达形式要和蔼可亲,入眼入耳。

全媒体采集工作作为新闻生产的第一环节,也是改进新闻报道的源头。以群众视角写“短、实、新”的报道,需要记者树立群众情怀,进一步改进报道方式,提升报道水平。对于时政新闻、会议报道,要坚决纠正照着材料改新闻、听着汇报写新闻的做法。比如山东《临沂日报》在2021年12月29日所开的栏目“启新程、走在前”,旨在盘点2021年的工作,但大部分稿子通篇写的是部门单位做了什么工作、出台了什么措施,就是没有群众的看法、群众的感受和群众的事例。

以群众视角改进新闻报道,第一,要改进报道方式,尝试时政报道“软处理”。时政报道相对来说,有固定的模式、字数、审稿等限制,但在规定动作内,也可尝试加强时政活动中新闻点的报道,加强现场感的表述,让硬新闻“软起来”。第二,新闻“1+N”,抓取群众关注点。时政活动、会议活动、重点活动涉及全市中心工作,是一座新闻富矿,实行新闻“1+N”的报道,抓取挖掘一个时政活动中的新闻点、社会关注点、百姓关切点,及时策划、采集、衍生更多新闻产品,可做成短视频、现场新闻等,充分发挥融媒合力,以群众视角,深度解读时政活动之外的新闻热点。第三,新闻报道重场景,创新“场景式”新闻,推进传播价值的再造。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稿件大多是材料的堆积,长而空的官文章,缺少群众感兴趣和关注的新闻点,没有从群众视角做新闻。要引导记者抓住会议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把会议新闻写成信息性报道,领导视察活动在进行常规报道的同时,学会讲故事,用情写现场,注重抓细节。

在通讯和深度报道方面,我们也可以看见,报纸及新媒体很多稿件只是数字的堆砌,还有比较空洞的工作措施、工作成绩,既不生动,也不活泼,距离群众很远。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辽宁日报《大地情书》系列报道,选取的是五个乡村的变迁和振兴,体裁常见,但是稿件写作很见功底,具有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又有生动的故事和鲜活人物,而且充满地域风情和文化气息,记者的所思所想都突出了“情”,有态度更有温度。在当前通讯或深度报道稿件写作中,大家往往更重视工作的数字、举措以及文件内容的搬运,而对故事、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深加工”有所疏忽,稿件质量始终不能很到位。如何让报道更加有温度、有情感,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写作中应该深入细致地采访,发掘更多鲜活有趣的事例、人物,用更接地气的语言让文章更丰富,可读性更强。

二、如何做新闻——多让群众“露脸”

以群众视角改进新闻报道方式,以群众视角看新闻、读报纸,不仅内容要接地气、平民化,呈现形式上吸引人也是重要因素。对日报来说,简洁生动的标题、疏朗大气的版面、富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等,都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一,标题力求精准简洁。俗话说,书看皮儿,报看题儿,说的就是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能否让读者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标题是关键。标题制作应坚持准确凝练和抢眼,不为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脱离事实,也不能拘泥传统报纸的“引、主、副”齐全的标题形式。第二,精心策划版面推陈出新,以争创中国新闻奖为导向,遇有重大题材提前组织策划。精心打磨力求版面创新,倾心打造拳头产品,提升报纸品牌形象。第三,加大新闻图片的刊发力度,好的新闻图片就是版面上抢眼的亮点。另外,图片也是重要的装饰手段,可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为报纸增色加分。

在编辑过程中,一是注重创新,针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会议的活动,创新编排方式、呈现方式,深入挖掘工作亮点,注重选取社会有关注、民众有需求的点,做深做透。二是注重策划,以重要事件和重要活动为节点,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策划。比如,城建工作、城建项目,既是重点项目也是民生项目,围绕这些项目,策划推出一系列图文、视频报道,能提高群众的知晓度。三是注重基层,对写基层、来自基层的好新闻优先采用,突出处理。重要版面上,除了主要领导的新闻图片,其他各级领导一律不发图片,让位给普通群众“露脸”。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多为群众说话

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新媒体平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群众视角出发,不断守正创新,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进行网络化的表达。转发稿件时,对新闻标题进行再制作,抓住看点,转化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正文中提炼亮点前置,以评论式语言或情感表达方式结尾。二是做好轻量化、快速化传播。对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先编发图文、短视频、快讯以及简约式海报,通过全网第一时间发布。对于亮点比较多的新闻,可针对不同亮点进行拆分,满足不同群众的阅读需求。三是做好集纳式传播。采用微专题的形式,对热点新闻、重大事件进行集纳式传播,将分散的稿件集中呈现,方便群众查阅。四是创新可视化传播。利用好短视频、图解、动画、H5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内容上的创意表达和呈现。五是加强评论式传播。发挥网络评论的优势,以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提升网络传播引导力。六是做好互动式传播。多采取互动话题、征集意见的形式,让群众参与到新闻中来,让群众有话语权、有参与感。

对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媒体人要带着一个“情”字认真倾听、详细了解,从群众身上找题材,尤其是关注百姓疾苦,替群众发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对群众在网上反映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迅速组织采访,用心策划,及时报道。同时,多听听群众意见,多了解群众怎么说、怎么看,有什么意见建议等。让群众-媒体-部门之间形成闭环,真正体现媒体的功能和职责。对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及重大事项,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广开言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倾听群众呼声,通过媒体的作用、作为,进一步拉近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距离。

以群众视角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是新时代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扩大媒体影响力、提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需求,更是党媒转作风、改文风、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以群众视角做新闻,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做新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和发生在群众身上的事例作为新闻主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新闻。以群众视角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是新时代党媒改革、新闻改革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可以说,新闻改革的群众路线,谁走在了前面,谁就先走进群众的眼里和心里。

新闻漫画《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群众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