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体系的研究—以国家天然气化工基地泸州市为例

2022-02-20 13:05张华知陈建钧张祖航杜静婷
石油化工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化工产业链能源

陈 超,张华知,,陈建钧,张祖航,杜静婷

(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2.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3.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四川泸州 646000)

受近两年疫情影响,在全球性经济低迷情况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化工产业表现大相径庭,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进一步衰减,其中美国化学品产量同比下降9.4%,而以中国、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能源化工产业在国内仍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速度[1]。但随着世界能源化工产业市场的逐渐复苏,能源化工领域内一批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如绿色新能源、工业4.0、可燃冰等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科技,正由点的突破逐渐向行业整体突破积累,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将导致国内外能源化工产业竞争压力逐步增大[2-4]。

从国家统计局官网获悉,截至2019 年末,我国能源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9 307 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7.27 万亿元,利润总额5 006.5 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1%和12.7%;受疫情影响,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11.08 万亿元,利润总额5 155.5 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2.3%和13.1%。能源化工作为我国的支柱行业,随着当前产业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全产业链与绿色循环化工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传统行业,仍难以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现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价值低、排放物处理效果差等因素依然较为严峻[5]。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分析当前能源化工产业的现状、面临的困境,找出制约产业内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探索构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泸州为例,深入分析了泸州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能源化工面临的困境,结合地方优势和产业特色,探讨了构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为资源集中区能源化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泸州市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1 泸州市概况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东与重庆市和贵州省接壤,南与贵州省连界,西与云南省和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相连,北接四川省内江市和重庆市。全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永宁河、赤水河,沱江与长江交汇处。南北长184.84 千米,东西宽121.64 千米;东到重庆221 千米,北到成都268 千米。全市辖区面积12 232.34 平方千米,是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二大集装箱码头,四川第三大航空港,也是国家重要的循环型化工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泸州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和天然气储量最为丰富。能源矿产类中,煤矿亚类有烟煤、无烟煤2 种,石油亚类有原油1 种,天然气亚类有天然气1 种。为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焕发生机和活力,泸州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按照绿色、循环、集聚发展思路,以泸天化集团转型升级为引领,构建“新化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石油化工”三大产业链,推动能源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1.2 产业发展现状

泸州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亚洲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纤维素衍生物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天然气化工与煤化工、石油化工相结合的复合原料路线,产业布局趋向于天然气、煤、石油资源集中的产地,建立了天然气资源开发试验区,形成国企、地方、社会资本多元开发的态势,促进技术进步,降低开发成本。已开展天然气直接转化技术产业化试验,开辟天然气长产业链、高端化应用路径,依托现有大宗基础材料产品,专业化从事高、精、特、新、尖材料的开发,延伸基础材料产业链,打造从原料-材料-精细产品-高端产品,充分发挥天然气化工产业优势。重点企业有:泸天化集团公司、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四川北方硝化棉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沥青(四川)有限公司、合盛硅业(泸州)有限公司等。具备年产合成氨130 万吨、尿素210 万吨、甲醇75 万吨、1,4-丁二醇8.5 万吨、聚四氢呋喃4.6 万吨、各种硝酸18 万吨、硝酸铵13.5 万吨、纤维素醚3 万吨、硝化棉6万吨、有机硅13.5 万吨和高性能沥青50 万吨的生产能力(见图1)。目前,全市共有能源化工企业47 家,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开发区高坝片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和纳溪经济开发区。2019 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3 亿元,同比增长17.9%,增加值增速12.9%。

图1 泸州市重点产业分布图

1.3 产业发展特点

能源化工产业基础敦实,优势和特色明显。通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产业特点,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和产品,泸天化集团尿素及合成氨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北方公司甲纤维素醚产能产销规模居国内第一、亚洲第二,硝化棉产销规模居世界第一,天华公司是1,4-丁二醇下游新型环保乳化剂“801”产品全国唯一的生产基地;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全市积极探索能源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方面成效较好,初步形成了以纤维素醚和有机硅单体、1,4-丁二醇及后加工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品种,为今后全市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能源化工产业初步形成园区化、集聚化、基地化循环发展的格局。目前已形成了由泸州化工园区(纳溪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合江县)、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龙马潭区)构建的三大发展板块,能源化工产业重点聚焦太阳能、电能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围绕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化肥产业链由传统单质基础肥向高端化、复合化、水肥一体化升级。新型煤化工产业链通过甲醇、乙二醇等路径,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下游系列产品。精细化工产业链着重拓展纤维素醚在食品、药品、节能建材等高端领域的应用,下游医药中间体、氨纶等纺织类产品的开发(见图2),打造全国能源化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图2 泸州市能源化工产业链简图

2 泸州市能源化工产业面临的困境

2.1 总量规模偏小

产业总量偏小,从2012 年的121 亿元增加到2019 年的164 亿元,年平均增幅7.3%,仅最近两年达到200 多亿元,仅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0%(见图3),龙头企业少,目前仅有泸天化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 亿元,泸州北方、合盛硅业、川天华、中海油和泸天化5 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 亿元,其余均是中小型化工企业;优势产品规模小,从传统的尿素、合成氨、烧碱等发展到专用肥料、高端润滑油、有机硅单体、金刚烷、1,4-丁二醇下游产品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但以传统产品为主,仅约占产值的30%;新建项目少,目前在建大型化工项目仅有聚碳酸酯项目一期和鼎科纳米脱酸液及脱酸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及10 个储备项目。市区尚无集产业链集群的化工园区,且面临安全环保等政策的高要求,使得化工项目选址较难,项目招引落地困难。

2.2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

产业总体水平低,从单一的天然气化工逐步调整为气、煤、油相结合的多原料产业,初步形成了新型化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石油化工三大产业链,但产业总体水平不高,尿素、合成氨、烧碱等传统化工产品处于结构性相对过剩,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整个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要素成本仍然偏高,水电气成本相对较高,项目建设前期安评、环评等手续审批难、耗时长;产业融合发展难度大,全市大力促进能源化工与医药产业、军民产业融合发展,但要取得药品生产许可、军工“四证”非常难,融合发展难度大,成效不明显。

2.3 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动力不足,中小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工艺技术水平、节能排放指标等低于先进水平,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不愿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面对市场冲击,难以生存;创新研发平台缺乏,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仅有6 家;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全行业整体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不到5%,政府虽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研发,但对于研发的高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

2.4 资源就地转化难

市内古叙地区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是四川省无烟煤的主要分布区,是国家规划的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之一,已探明煤层气资源1 000亿立方米,硫铁矿储量32 亿吨,煤炭储量为69 亿吨,以中灰、低中硫煤为主,可选性较好,可满足电力、化工、建材、冶金行业的不同品种用煤需求。但目前这些资源主要外销,并未做到资源的就近转化,实现资源效益增值的最大化。

2.5 安全环保治理压力大

企业安全环保压力大,市内能源化工企业大多沿江布局,但因企业众多,涉及面广,仍面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压力大的境况;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难,目前列入省、市级搬迁改造任务的企业仅有3 家,还需将泸天化集团、鑫福化工等大型化工企业整体搬迁入园,将面临资金量大、转型方向、技术路线难以确定和稳定等复杂问题;企业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对安全环保重视不够,仍然存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3 推进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与建议[6]

3.1 发展思路和目标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按照绿色、循环、集聚发展思路,以泸天化集团转型升级为引领,促进天然气化工向气、煤、油相结合的循环型化工转型,加快构建“新化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石油化工”三大产业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初步建成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发展的能源化工基地。

3.2 对策举措

3.2.1 科学规划,提升产业规模“十四五”期间,建议对全市能源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尤其对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特色优势的能源化工产业进行重点研究,谋划发展战略、战略布局、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由市政府会同各职能部门、高校研究院等技术部门,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促进能源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川南经济发展特色区,发挥川南重油(沥青)加工、现代煤化工、现代氯碱化工、氟(硅)及聚碳酸酯(PC)等化工新材料产业特色,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川南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区。

3.2.2 促进产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 把化解过剩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推进布局优化和技术进步,构建系统性全产业链发展的能源化工基地。一是按照规划促进布局,结合煤、天然气等地方富集资源,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鼓励和引导产业链内企业及项目入园发展,建设硫、磷、煤、电、化工一体化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园区;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增加聚碳酸酯、PTA 等高性能、环保型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比重;三是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以泸天化集团、北方公司、中海沥青等企业为核心,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吸聚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集中发展,形成协作产业体系,精准开展多元化供应链金融服务[7]。

3.2.3 招大引强,以项目建设催生发展动力 坚持项目引领发展,加快聚碳酸酯、PTA 等项目建设,对加快对接当前建设储备项目;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沿线区域的合作,引导泸天化集团、北方公司等企业走出去,从产业基础、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市场行情等方面全方位认真分析当前能源化工产业的优劣势,深入开展战略研究,科学谋划,积极寻求和引进技术含量高的转型升级项目,扩大招引力度,推动企业发展战略调整,切实打造西南地区资源集约型产业链循环体系。

3.2.4 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发展壮大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紧紧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引导泸天化专用肥、多质肥、微生物肥个性化订制,推动北方公司纤维素醚产品拓展应用领域,研究中海油(四川)科技产业园石化新材料梯级产业集群建设。二是大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大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医用辅料—原料药产业链,实现化工与医药产业、军民融合产业有机融合。三是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泸天化集团、北方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依靠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以现有污水处理装置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的工业废水收集、处理服务和环保技术、咨询服务。

3.2.5 全面推进化工企业安全环保综合治理 一是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按照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搬迁工作。二是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整治。配合有关部门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江化工企业开展环境风险排查治理,对环境敏感区域内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有效治理。三是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环保管理。进一步推进行业节能减排,践行清洁生产,增强企业绿色发展主体责任意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环保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淘汰落后工艺和装置,联合应急和生态环保部门加强企业安全环保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化工产业链能源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