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冯宪凌,李晓柳,张卓越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1]。近年来,青年宫颈癌患者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遭受巨大的心理痛苦,宫颈癌化疗患者心理痛苦发生率高达81.25%[3]。心理痛苦是一种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方面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体验对减轻患者躯体症状、正确应对癌症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4]。临床医护人员在尽力保障患者生命的同时,给予患者相关心理支持非常重要。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提供行为变化的心理教育材料和干预措施的心理治疗模式,具有方便省时、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等优点[5]。而配偶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支持可改善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6],故对患者配偶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亦有其必要性。因此,本研究对正在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夫妻实施ICBT,以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我科住院化疗的宫颈癌患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癌且正在接受化疗(化疗疗程≥3次)的患者及配偶;②患者年龄20~39岁;③配偶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④患者及配偶均无认知、理解障碍;⑤患者及配偶对病情知情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转移癌,或并存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②家庭有其他重大事件发生;③正在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或已接受心理治疗;④配偶因多种原因(异地、工作等)无法配合心理干预相关工作。按上述标准纳入106例患者及其配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3对。两组患者及配偶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表2。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在患者化疗期间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药物知识、饮食与运动、夫妻生活、自我护理技巧等指导;加强护患沟通,根据患者不同治疗阶段所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夫妻为焦点的ICBT,具体分为以下阶段。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2 两组配偶一般情况比较
1.2.1.1制订ICBT干预方案 通过文献回顾,结合Hedman等[5]开展的ICBT研究,初步构建宫颈癌患者ICBT干预方案。邀请妇科资深护士、心理学专家和妇科医疗相关专家,针对青年宫颈癌化疗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诊疗情况,对干预方案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版干预方案,见样表1。
样表1 宫颈癌化疗期患者夫妻ICBT干预方案
1.2.1.2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科室建立微信公众号,内容包括患者服务、健康科普教育、患者居家管理、视频课程、在线互动、预约与提醒等功能。患者应用智能手机下载微信应用程序,关注该公众号,即可随时随地享受相关服务,利用自身碎片化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技术。
1.2.1.3实施干预方案 成立由1名心理咨询师、2名妇科专科护士和研究者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按样表1实施干预,持续8周。患者住院期间组织面对面干预,及时反馈。化疗间歇期共3周,在患者出院后第1周末、第2周末进行微信随访,第3周末患者再次入院。随访内容包括问题反馈与指导、症状管理建议以及督促课程学习和行为训练。
1.2.2评价方法 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由小组成员统一发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30 min内填写完成并当场收回。①心理痛苦。采用NCCN推荐的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测量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7]。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苦,10分为极度痛苦),得分≥4分提示有中度至重度的心理痛苦,<4分视为正常的情绪波动,无需特殊干预。张叶宁等[8]将DT用于中国癌症患者,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80和0.70。②生活质量。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中的宫颈癌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Cervix,FACT-Cx)测评。该量表由Cella等[9]研制,中文版由Yu等[10]翻译修订。包括1个测量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共性模块(FACT-G)和15个针对宫颈癌的特异模块。共性模块包括生理状况(条目1~7)、社会/家庭状况(条目8~14)、情感状况(条目15~20)、功能状况(条目21~27)4个维度。特异模块为条目28~42。均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即“一点也不”计0分,“非常”计4分。总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痛苦检出率比较 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痛苦检出率比较 例(%)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3.1以夫妻为焦点的ICBT可缓解患者心理痛苦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心理干预也在持续增加。在实际生活中,互联网是青年患者首选的信息来源[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心理痛苦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ICBT可通过微信平台在线互动、推送系列科普视频、讲座等为青年宫颈癌患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相比,采用丰富的颜色、图案,结合多种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提高患者及配偶的学习兴趣。且研究同时结合线下面对面访谈和团体活动等形式,使患者依从性提高。同时,由于网络心理干预具有高度灵活性、保护隐私等特点,满足了参与者对干预项目的个体化需求,方便患者随时随地学习,也可节约人力物力,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2-13]。②青年宫颈癌患者在面对性的困惑、配偶关系、疾病复发和经济负担等带来的压力时,更易陷入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扰,丧失战胜疾病的勇气,导致康复进程延长[14]。通过了解患者及配偶心理压力来源及需求,干预小组纠正患者及配偶的错误认知,责任护士及时反馈干预效果,达到帮助患者巩固认知、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③患者并不是孤立地面对癌症,配偶通常是其主要的支持来源。研究注重配偶对患者心理状态、疾病态度和疾病应对方式等的影响,通过改变患者和配偶的认知状态,开展个体咨询、团体活动等,可有效提升配偶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患者心理痛苦水平。
3.2以夫妻为焦点的ICBT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医疗模式下,医学治疗不仅关注疾病的消除及生存时间的延长,也强调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对青年宫颈癌化疗患者,子宫切除的创伤、生育能力的丧失、性生活质量的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周期的漫长以及面临复发的威胁等因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5-16]。而配偶作为青年宫颈癌患者最重要的照顾者和支持来源,在癌症治疗协商、人际情感支持和后勤护理协调等工作中,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社会压力。癌症通过影响夫妻之间既定的沟通方式、角色和责任,对夫妻关系造成沉重打击[17]。本研究以夫妻为单位,兼顾患者和配偶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将夫妻的互动活动作为干预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患者及其配偶提供知识、缓解压力、心理调节、运动锻炼、夫妻关系强化等方面干预,有助于配偶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相关知识,促进患者与配偶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照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李涵冰等[18]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家庭关怀不仅可以使患者得到情感支持,还有助于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及其配偶能做到共同应对癌症,遇到问题时提供建议相互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可增强患者及其配偶间的亲密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配偶作为患者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以夫妻为焦点的ICBT通过借助移动网络平台,改变患者及配偶的认知,帮助患者从心理痛苦等消极思维中抽离出来,积极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但本研究对象局限于1所医院且仅随访至干预后1个月,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观察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