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以北京市为例

2022-02-20 03:15焦光源李义庭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疗护安宁培训

尚 爻 焦光源 李义庭

安宁疗护作为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生命终末期患者提供症状控制、舒缓医疗、心理支持等的团队服务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当前社会对安宁疗护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在安宁疗护服务理念从症状治疗逐渐向多学科模式与照料关怀过渡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专业人才队伍缺口大、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1 调研情况

本研究采取网络调查的方法,设计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问卷,对安宁疗护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安宁疗护人才培养、安宁疗护教育与培训等问题开展调研。经统计学检验,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6,测量信度可信,问卷可靠性较高。共回收有效问卷1 101份,其中,医务工作者占21.7%,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群体占5.4%,社会公众占72.9%。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研究过程中,实地走访调研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通州区8个区各级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27家,其中包括北京老年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三级医疗机构14家;北京市普仁医院、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等二级医疗机构3家;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天颐养老院、首开寸草春晖养老院社会养老机构2家;通州区社会工作联合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1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宁疗护领域专家学者、一线医务工作者、管理者、患者及家属等共计98人,就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访谈。

1.2 调研结果

1.2.1 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多元化

社会公众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大,存在供不应求的实际情况。如表1所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0%的人选择愿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但根据统计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加,不愿意的比例也在增加(P=0.000),是否愿意到安宁疗护机构与对安宁疗护了解程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233.817,P=0.000)。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安宁疗护的服务需求主要包括疼痛控制在内的临床医疗护理,占比达89.4%,其次为心理干预、灵性关怀、居丧服务。在回答“希望安宁疗护提供者具备何种能力”时,选择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91.1%)、掌握多学科理论和技能(83.8%)、具备专业的临床技能(81.3%)、能够开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79.0%)的比例较高。很多受访的一线医务人员表示,患者及其家属对已开展的安宁疗护服务满意度较高,安宁疗护工作卓有成效,一方面表现为患者死亡后家属的正向反馈,另一方面表现为极少出现医疗纠纷和投诉。

表1 您或亲属是否愿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

1.2.2 安宁疗护队伍职业发展存在瓶颈

被调查的医务工作者人群中,73.6%的人认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保证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访谈了解到,为了稳定队伍和鼓励人才,一些医疗机构以增加带薪休假天数、增加科室奖励等方式给予安宁疗护从业人员一定倾斜;一些医疗机构以服务满意度、平均床位的使用率等指标重新制定绩效考核标准,保证安宁疗护科室的人员储备。但目前安宁疗护队伍职业发展路径尚不清晰,受访的医护群体普遍表示职业晋升渠道不明确,主要依托老年医学的职称系列。此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缺乏梯队培养、缺少新生力量、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

1.2.3 安宁疗护人才培养与培训供需不平衡

调研发现,安宁疗护从业群体以护士和部分医生为主,部分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队伍增加了心理师、营养师、药师等,但对于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社工费用的支付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尚未全面配备。多数医疗机构都加大了对从事安宁疗护人员的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认同感。通过对从事安宁疗护业务骨干的访谈发现,其多数有在英国、中国台湾地区学习交流的经历,安宁疗护知识结构一致性较高,同时,继续参加培训的动机较强,但现有培训的力度、广度、深度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其培训需求。针对问卷中有关人才培养问题的作答,医务工作者人群中74.6%的人认为应将安宁疗护继续教育制度化,还包括在医学院校设立安宁疗护专业(74.2%)、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培训后转岗(73.6%)、对安宁疗护专业人员采取资格认证制度(72.1%)。

在学科建设方面,医务工作者人群中84.6%的人认为建立安宁疗护学科队伍非常重要,同时还包括在医学院校开设相关课程(79.3%)、加强安宁疗护理论的科普工作(73.2%)、设立安宁疗护科研基金(69.1%)、广泛开展安宁疗护学科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临床合作(65.4%)等。访谈中,多名从业者表示“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没有安宁疗护相应的学历教育,只有学历后教育”。据了解,国内医学院校本专科阶段开设安宁疗护学课程较少,一般的做法是将其融入到医学伦理学等教育中,专业课程则多集中在继续教育阶段。

1.2.4 公众普遍缺乏生命观教育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公众普遍缺乏生命观教育。已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的医护人员反映较多的就是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谈论死亡,多数是要“察言观色”。如图1所示,在回答问卷时,46.3%的人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但与此同时,74.0%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见图2。

图1 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了解情况

图2 开展生命教育或死亡教育必要性的认知情况

一线医护人员反映,即使有的百姓听说过安宁疗护,但对安宁疗护的内涵理解还存在偏差,不清楚安宁疗护提供哪些服务内容。对于公众了解安宁疗护的途径,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讲座、课堂、新闻广播等是人们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对于是否选择安宁疗护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9%的人选择“患者本人是否接受安宁疗护服务”,66.8%的人选择“是否能够减轻家属照护负担”,59.4%的人选择“家属是否接受安宁疗护服务形式和内容”,见表2。

表2 您或亲属是否选择接受安宁疗护服务的原因包括(多选)

可见,安宁疗护仍是卫生健康工作发展中的短板,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虚弱,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安宁疗护人力资源配置低,专业医护人员、专职心理师、医务社会工作者配置不足。第二,安宁疗护团队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迫切,供需不平衡。第三,安宁疗护学科建设亟待完善,医护人员对安宁疗护的知识和技能尚未达到患者满意。第四,从业人员服务观念较为滞后,人文关怀服务欠缺,多学科服务模式不到位。

因此,面对安宁疗护人才紧缺、从业人员培养不系统、专业水平低、人文关怀欠缺、公众认可度低、普及教育与宣传不足的现状,更应进一步加强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相应的培养与培训体系。应建立完善专业化、多学科安宁疗护协作服务模式,在各层面机构构建专业人才梯队,形成多学科服务团队,分阶段培养,多层次培训,培养符合安宁疗护服务需求的人才队伍,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推动安宁疗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2 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学科为引领,加强安宁疗护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现安宁疗护的学科建设和临床实践的统筹发展。

2.1 设立安宁疗护学科

有受访者指出,“北京目前还存在病人一床难求的现象,专门从事安宁疗护的人员没有明显增加,相关机构也没有明显增加”。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数据显示,2019年可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数为647张,与实际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安宁疗护机构医护人员配置医床比、护床比与医护之比相对较低。安宁疗护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专业人才配置严重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安宁疗护学科建设尚不完善。访谈中,很多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提到“多数人都是怀着情怀和兴趣在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由于学科建设的缺失,学科体系不健全,很多年轻医生的职业发展面临瓶颈,人才梯队的培养非常困难”。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健全的学科发展体系作为支撑,确保安宁疗护发展的科学性、持续性。构建学科支撑体系是当前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相对空白又相对急迫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全国相关高校资源的优势,一方面,尝试在相关医学院校本专科阶段设立安宁疗护学科,明确学科定位,完善教学体系,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出版教材和参考资料,在本专科阶段开设安宁疗护必修课、选修课或通识课,在研究生阶段设置安宁疗护专业方向,全面提升安宁疗护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尝试在综合院校的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等专业方向开设安宁疗护课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安宁疗护专业方向。

2.2 分阶段培养

国外部分医学院校已将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学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纳入学习体系,但我国开设安宁疗护课程的高校数量不多,而且缺少统一的课程要求和标准的教材体系,对在职医务工作者及在校医学生的相关培养和培训尚不系统。鉴于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才教育中尚没有安宁疗护学科的系统性培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现有医护人员的毕业后教育和日常继续教育,利用在校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持续培养专业医护人才,改善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素质。

2.2.1 在校教育

开展死亡教育是安宁疗护理念推广的重要方式,目前死亡教育尚未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1]。如前所述,问卷结果显示,对于开展生命教育必要性这一问题,认为“非常有必要”的比例为46.7%。对于开展生命教育的阶段,58.6%的人认为应该在各个人生阶段分别开展生命教育。因此,建立不同生命阶段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循序渐进开展生命观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本专科阶段开设生命观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通识课,完善包括教材、师资在内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建设;医学院校设立安宁疗护学科,开设必修课程,加强医学生安宁疗护理论知识教育。

2.2.2 毕业后教育

访谈中,从事安宁疗护的医务工作者普遍反映,对于医护群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使得部分医护人员对安宁疗护理念产生误解。很多一线从业人员建议“住院医应该进入安宁疗护病房轮转”。因此,要创造住院医了解相关工作的机会,加强进入安宁疗护病房的轮转工作。对于从事安宁疗护医疗服务工作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规范化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

2.2.3 在职继续教育

在在职继续教育阶段,要在临床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中增设安宁疗护课程;对毕业后从事安宁疗护具体工作的医护人员制定系统的安宁疗护教育大纲,从理论到实操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尚没有设立安宁疗护病房的医疗机构,尝试把安宁疗护继续教育学习纳入日常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医务人员的相关水平,为后续拓展安宁疗护工作提供人才储备。

2.3 多层次培训

目前安宁疗护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在于缺乏受过规范培训的从业人员。访谈中,多数受访的从业者都表示“安宁疗护相关培训很少”。因此,要针对专业医护人才、照护人员、普通民众,开展不同体系的培训板块,包括对培训目标人群、培训内容、培训大纲及教案的设计。

2.3.1 专业医护人才

针对医护群体,要加强安宁疗护理念的宣讲,加强专业知识、包括疼痛和其他症状控制在内的操作技能等培训内容,完善安宁疗护相关的继续教育,加大认证力度,形成滚动式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临床医护人员特别是社区护士的专业化培训,形成安宁疗护专业化队伍。高度重视社区护士安宁疗护的培训、教育工作,根据社区护士工作特点,建立培训机制和体系,切实提高社区护士安宁疗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技能。此外,受访者特别谈到“新医生接触安宁疗护时,从心理上很难承受安宁疗护造成的心理压力,需要持续、科学地开展培训,增强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面对从业人员心理干预严重不足的需求,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关注心理健康。

2.3.2 照护人员

访谈中,有管理人员表示“目前的培训对象主要聚焦在医护群体,但应认识到安宁疗护多学科的服务特点,需要大量受过正规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由此可见,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健全、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这两大群体的专业化程度和安宁疗护服务能力,保障了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开展照护人员职业培训,针对长期照护服务提供人员的缺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照护人员职业培训,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助的社会化长期照护服务队伍,为社会化、职业化长期照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针对医务社工、护工、心理师、康复师、志愿者等群体,重点加强包括服务规范、工作技能在内的岗前培训和包括舒适照护、哀伤辅导、志愿服务在内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专业化培训,如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安宁照护方式、安宁疗护与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结合、医务社会工作者对待临终患者的具体实践和人文关怀等。

一方面,健全、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者是安宁疗护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在陪伴临终患者、 调动家属和社区成员参与临终关怀服务、哀伤辅导、 生命教育、疾病预防和政策呼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提升其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水平、提升安宁疗护服务技能,从管理规范到服务内容,逐步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增强安宁疗护工作的社会支持。政府可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社工管理制度,明确资质、职责、服务规范及管理规则等,切实增加社工数量,开展社工培训,提高社工从业能力,保障安宁疗护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和社会需求。

另一方面,安宁疗护的服务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服务,除了专业医师、护士外,还需要大量的医务社工、医务方面的心理师和志愿者参与进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众是否愿意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到安宁疗护事业中来的问题,选择“愿意”“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比例高达77.5%。因此,可以依托相关的志愿者协会、行业协会、高校志愿者团队,进一步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数量,解决安宁疗护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还可以尝试安宁疗护病房与高校的相关学科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如心理学实践基地、社会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等,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机会,将其作为安宁疗护的团队成员,与此同时也是有效吸引更多人员参与到安宁疗护事业的有效途径。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示,“志愿者在安宁疗护服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志愿者来说,没有统一的资质要求,只要经过培训,都可以提供一些非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内容”。但还应注意,在培训内容上,要满足志愿者对培训内容的常规化、系统化,循序渐进,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人文素养及团队精神氛围等要求[3]。

2.3.3 普通民众

安宁疗护旨在通过医疗服务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同时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弘扬我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挥着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可以说,安宁疗护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健康和社会保障服务是否完善的试金石。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对生命质量的越发关注,对安宁疗护的需求也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当前,安宁疗护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公众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影响,在社会层面开展安宁疗护普及教育有所局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安宁疗护了解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为64.6%。对于安宁疗护机构建设问题,77.6%的人认为公众知晓度低,这也严重限制了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受访人员普遍关注“如何在社会层面普及推广安宁疗护理念”,并认为在宣传和教育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要从内容、载体、方法等方面开展安宁疗护宣传教育,从内容上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生死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研究适合当前人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安宁疗护教育内容;从载体上致力于研究充分结合互联网+5G的社会特点,研究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志愿服务力量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载体及具体实施途径;从方法上致力于研究理论宣传、活动介绍、个体体验等多种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公众意识,提升安宁疗护教育效果。尤其要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对各个层面开展安宁疗护宣传教育。

普通民众对安宁疗护的认识来源途径单一,且普遍将安宁疗护服务理解为单纯的疼痛控制,而忽视了心理干预、情感沟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高龄老年患者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较高。针对公众知晓度低的现状,要从资金、力度、政策上对大众广为宣传,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提高对安宁疗护的社会认同度,共同促进老年健康服务的有序发展。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宣传教育作用,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宁疗护的宣传和科普教育,减少患者及家属对安宁疗护的认识误区;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向大众介绍、宣传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对公众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为安宁疗护的实施给予政策上的保障,重视家庭代际和谐建设,如出台家庭老年照料者支持政策,如喘息护理、照护津贴、带薪(不带薪)假期等,提高子女照护意愿。

2.4 推进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借鉴国外安宁疗护人才培养经验,大力推进安宁疗护培训基地建设,并依托相关行业协会,为安宁疗护从业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打造集中培训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技能提升与资质评价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训基地建设既要提供科学化的理论培训,又要不断提升硬件资源支持,为提升实操技能培训提供保障。此外,要注重网络培训载体和平台的搭建与建设,依托各个培训基地,进行项目化、区域化的培训分工,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充分将日常培养纳入到人才培训的内容中来。建立安宁疗护学堂,以政府支持为后盾,加大对开展安宁疗护及其相关专业教育的支持引导,利用相关学会、协会搭建专业培训平台,结合专业医疗机构,如综合性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等的专业优势,建立规范性安宁疗护教育系列课程,并开始培训工作。同时鼓励、推动各种社会组织、民间资本机构等参与课程后续的教学、建设、推广及普及工作。

3 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完善人才资源发展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供给支撑体系,为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3.1 完善人才资源发展体系

人才资源是安宁疗护事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不断提升人才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也要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资金等支持,不断完善安宁疗护人才资源发展体系。要明确人员归属问题,初步实现安宁疗护医护人员的科室独立、编制独立,逐步改变当前挂靠其他科室的现状;要完善安宁疗护和长期照护人才考评机制,尤其在职称评聘体系中,要充分考量安宁疗护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个性化的评聘标准;要给予安宁疗护人才适当的政策倾斜,在人员编制、支撑序列、人员聘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制定激励相关从业人员工作的薪酬福利制度;充分考量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在考核、评聘上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要为安宁疗护人才科学规划一套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打通人才向上发展在职称、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瓶颈,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可持续性。

3.2 加大科技供给支撑体系

促进安宁疗护科研创新与应用,用科学手段解决安宁疗护问题,建议在不同级别的课题中设立安宁疗护的专项课题;要为各级各类课题提供资金支持,并且支持要有力度、有规划;鼓励其他学科人员积极参与安宁疗护相关研究,开展跨学科研究,提升安宁疗护研究的科学性;鼓励在政府主导下委托部分专业性学会、研究所、高校等研究机构重点开展针对性、区域性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指导安宁疗护实践。促进安宁疗护学科向纵深发展,用科研创新为学科建设赋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特色、满足本土文化的安宁疗护的科技创新,协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疗护安宁培训
国外安宁疗护准入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安宁疗护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安宁疗护护士人格特质与安宁疗护胜任力的相关性研究
祖国和谐 家家安宁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会议·培训
巧联得安宁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采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