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嬗变与应对

2022-02-20 11:30张宗戈嘉怡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校园文化

张宗 戈嘉怡

摘  要: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逐渐走出高度依赖传统媒体、内容形式单调陈旧、传播效果不佳的困境。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为各大高校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拓宽了渠道、创新了路径。但也正因为“媒介赋权”,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不断泛化,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更好地剖析与研究当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与变化,本文将其视为一个包含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的“文化场域”,在理清主体关系、联结方式与作用形式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应如何应对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从而顺“势”而为、借力发力。

关键词:场域理论;校园文化;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1-0189-04

一、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奋斗、勤劳拼搏,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任务。

在高校校园中,数量最多且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便是“人”,有人的地方便有“文化”。《辞海》一书中对于“文化”的定义是:“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高校中,教师、学生、职工是主要构成主体,互相之间因学习、工作、发展需要而产生各种联结与影响,并在其中“创造、凝练、传递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精神、物质、制度及行为方式[1]。其中,精神财富是内核,物质成果是载体,制度规范是形式,行为方式是表现,‘四位一体’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殊形态。”从作用上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客观存在、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效用实际、潜移默化等特点使其具备了导向、规范、创新、传播等功能。在高校中,师资、设备设施等有形资产构成“硬实力”,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建设积极、全面、有效的高校校园文化则成为高校发挥“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环境中的独特存在,紧密联结社会发展需求,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可成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宝贵动力,价值重大且影响深远。

但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信息接触方式发生突破性更迭。首先,信息接收渠道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介边缘化趋势明显,当代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选择媒介、选择信息并选择解码方式的“新人”;其次,媒介“赋权”大众,个人观点的发表与交流已不再需要严苛的把关与高技术门槛。此外,各类问题从互联网渗透进高校,现实局限导致“把关人”难以在前端进行有效过滤,作为信息受众的青年大学生也缺乏理性思辨能力,弊端凸显[2]。因此,通过建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从而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弘扬主旋律、传达正确的思想意识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之举。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有何变化?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建设优质高校校园文化?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更好地剖析与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与动向,本文将引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予以分析。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场的构成之变

“场域理论”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高校校园中,教职工、学生等多种主体因个人及集体发展需要汇集,分处教学、行政、学习等不同位置,互相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密不可分的联结与相互作用,形成了属于高校校园的一个独特“场域”。这一“场域”不仅指物理环境,更包含承载高校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的“文化场域”。

从结构上看,高校校园文化的场域结构主要由学生、教师、管理者三大主体共同建构。首先,高校学生的课堂学习、宿舍生活、班级社团、思想观念、创新实践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极为饱满的形态。其次,教师群体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承担着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正确思想的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也居于校园文化塑造的主导地位。最后,管理者全面把握高校整体办学方向、育人理念的规划与调整,学术能力开发及专业人才培养,整合资源、指挥搭建,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师。以上三大主体互相联结、制衡、影响,建构属于高校文化场域的特定逻辑,最终共同对一所高校拥有怎样的校园文化发挥着决定作用。

但新媒体已走进校园文化场,并作为一种集优劣势于一体的传播工具,发挥着不俗的影响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它以能够承载各类感性化的视觉符号体系、潜入学生碎片化时间进行信息传播等优势,为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形式及提升育人实效提供帮助;它也附带着助长信息海量增长、传播内容难以把控、聚集或放大负面观点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维护,尤其是权威性及公信力形成巨大挑战[3]。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之新

现代社会中,由于分工差异而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小单位场域,均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则。而这些逻辑和规则在其构成的场域运动中,则会因主体之间的动态关系而变化发展。新媒体介入后,高校校园文化场域传统的运行逻辑被打破,文化生产者与受众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制衡的关系愈显复杂。如将校园文化所传递的内容视为一种信息,通过拉斯韦尔程式中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受众以及效果五大维度的对比,可以发现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传播者:主体进一步丰富

高校校園文化场域中,师生、员工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但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作为一大主体参与其中。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带来了广阔的信息源。其中的信息丰富而驳杂,可以直接影响师生的信息接触范围、类型以及内容,其中信息的真实与否、客观与否以及所蕴含的价值走向,都将直接影响到场域中的每一个主体。另一方面,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也为这一主体赋予了强大的显著性。

(二)传播内容:包容性不断延展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饱满,从校园历史、精神价值到规章制度、文娱实践,都致力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传统媒体时代,这些内容的塑造以及传播基本都按照设计者规划的框架展开[4]。当下,青年从单纯的接收者演变为能够主动选择信息、选择解码方式并畅快表达的双重身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及人格被不断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高校形成更为自主且包容的文化精神。

(三)传播渠道:线上空间动态触达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名、校训、校徽、校刊以及各類代表性符号,无论是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功成名就的校友、隆重盛大的开学典礼、还是形式丰富的品牌活动,甚至是校纪校规、奖助学金、学生组织等,均是高校文化场域中各主体形成联结并互相作用的具体展示,发挥着育人功能。但其存在方式都是静态的,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受众看到并参与体会。

但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得以突破旧有模式,线上空间成为传递思想、信息、宣传甚至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在将师生作为受众的传播过程中,信息触达的概率及呈现效果显著提升,时空限制得以弱化、内容形式得以创新[5]。

(四)传播受众:传受双方边界弱化

在高校中,校园文化生产者也是积极的行动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作为受众。在校园文化不断建构和演变的过程中,主体根据现实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现有文化甚至进行再生产。

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再局限于全部“落地”执行,媒介融合时代下数百字的一篇推送、一方电子屏幕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内容融于一体,所传播的内容无论是在容量还是受众解码的成本上都较传统媒体时代有了质变。

随着高校陆续开通学院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网络平台及社交媒体账号,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形象的一大构成,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得以更为便捷、广阔地向外传播,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均能够触达并感受到一所校园的文化表达,从而达成宣传之效。

学生和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受众,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与影响下习得行为规范,接收通知公告,感受人文氛围,从而在精神上汲取力量,行为上展现作为。作为高校文化场域中的一大核心组成,师生受众在新媒体的“赋权”之下更显“主动”,主要表现为拥有更为宽广的表达与反馈渠道以及更为直接的话语权,在校园文化塑造中逐步转变为“主人翁”[6]。

(五)传播效果:技术带来利弊参半

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场域产生的巨大变动导致了场域界限和场域力量的变化,维持着社会的运转。最终,该场域也将反映出行动者的努力方向和努力成果。媒介融合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等益处,高校接收师生群体对校园文化的反馈并对症优化的效率也得到很大提升。

媒介融合,融合的不仅是各种信息载体,更是拉近了校园文化场域中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结。随着媒介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得以参与校园文化塑造过程,提出想法与需求,使得校园文化更为贴近人才发展需求;高校能够根据大数据分析出师生关注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攫取灵感,以更贴近师生信息接收习惯的方式,打造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但是,随之而来的“自由”需要更多责任感的匹配。校园文化不再是“一言之堂”,学生、教师、职工均能参与其建构过程,并各自发挥影响力。“校园文化”这一场域中融入“新媒体”这一新主体,提升了文化的丰富性。只要拥有媒介,便可发表言论。可是,由于当下高校大学生信息接收面广,但理性思维不足、辨别是非能力弱以及情感易被煽动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园文化的正向建构面临风险挑战。比如一旦校园中出现舆情事件,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权威性消息公开发表,事件在传播中将不断掺入失真、杜撰、想象甚至造谣、诽谤的情绪化言论。虽然大多数高校舆情事件最终都会在官方澄清下趋于平息,但其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对于高校文化本身、对外形象宣传以及对内公信力来说,都会造成影响[7]。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一)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采用与时俱进且新颖丰富的文化形式,积极打造各类优质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师生群体的主动性及认同感。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利用海报、新媒体、思政课等多种形式凝练浓厚的正能量文化氛围,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理想信念。

在这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者应深刻理解、把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内涵,如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教师团队的管理、学校活动的举办、新闻宣传的价值导向等,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8]。

(二)充分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建设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需要高校充分把握总体方向。高校在依循本校特色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强设计与引导,兼顾横向与纵向发展,兼容并包,推陈出新[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群体的带头作用,加强对优秀事迹、典型的宣传,发挥感染力,树立榜样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便捷、动态、宣传广泛等优势,制作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可看度高的文化内容,填充校园文化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在场域中形成更紧密的主体联结,产生潜移默化且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各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历史底蕴,在塑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特色[9]。

(三)巧化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为机遇

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内部主体联结度增强、关系逐渐复杂的客观现状,各大高校可以在正向面对受众需求与反馈的基础上开展更多接地气的文化宣传活动。高校管理部门位居校园文化生产、引导与管理的顶层,应当时刻握稳主动权。在日常的运转中,既要当好校园上下及内外的“超级枢纽”,也要扮演好“中央厨房”的角色以调控、指挥“媒体矩阵”,从而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打磨出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校园文化。其中,对待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失实言论,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时,高校管理部门一定要及时掌握并溯清本源,建立应急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师生群体思想与行为的“透视镜”。因此,打造并完善校园文化将成为各大高校不断深耕的重点工作,也应当在今后的更多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制定出及时合理的评判标准与选择机制。

五、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软实力背景,其作用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得校园场域中的每一个主体与传播环节得以被“涵化”,从而为塑造文明校园环境发挥铺垫作用,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在新媒体“主管”高校师生群体信息传输及接收方式的当下,校园文化应媒介发展之势而盛,新媒体作为一种主体走进校园文化场域,成为集优劣势于一体的传播工具。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巧妙地化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为机遇,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皮埃乐·布尔迪厄.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丹平.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4] 贾立平,郭跃军.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倪铁军. 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6] 王敏. 场域-惯习论视阈下农民工公民教育研究[J]. 成人教育期刊,2015,35(08):30-32.

[7] 索莉莉. “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 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15.

[8] 曲庆彪,王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与人”浸润式关系之思考[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21,45(01):69-73.

[9] 陈娟. 利用校园特色资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以華中师范大学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1):81-83.

(荐稿人:包兆会,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2019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立项重点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以苏大应用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SGZXA201901)。

作者简介:张宗(1983—),男,硕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戈嘉怡(1995—),女,硕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舆论传播。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校园文化
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教育的价值——兼谈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我校荣获2021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