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拓展背景下舞台灯光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2022-02-19 07:00
灯与照明 2022年4期
关键词:舞台灯光演艺场域

刘 翔

(四川美术学院 影视动画学院,重庆 401331)

1 教学改革背景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城市文化旅游日益繁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夜游”逐渐成为都市“夜经济”的增长点,主题灯光秀、光影微演艺、沉浸式实景演出、声光电演艺平台建设、演艺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等新业态成为都市夜间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具有提升都市知名度、开发夜间旅游文化,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促进夜间消费、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等重要价值。城市夜间景观不断突破单一化照明方法,转而寻求更加生动且充满变化的照明效果,这为创新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迎来了舞台灯光设计创新应用的契机。

综合市场驱动、政策助推、科技创新等多重因素,演艺灯光未来涉足的领域将远远超出剧场演艺的空间范畴,在都市文化和消费背景下,立足城市公共空间的广阔场域,建立“大演艺”的舞台灯光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专业建设的需要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被打破,尤其在本科教学中,跨学科跨领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边界。面向更加复杂的社会应用场景,必须突破专业单一化的壁垒。戏剧与影视学既要保存学科专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调整延伸和创造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学科建设也势必向更加“多维、跨界、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舞台灯光设计作为戏剧与影视学的一个专业方向,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多领域社会应用场景的教学转化,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积极拓展专业综合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四川美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优势和影视动画学院的教学特色,形成区别于专业戏剧院校和综合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案例,融合重庆地域文化,培养既具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素养,又具有跨界灯光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端艺术人才,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科体系建构和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2 教学改革内容

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作为影视动画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将舞台灯光设计课程教学的边界从剧场空间扩展到都市场域空间,在教学思路上融合了光艺术设计与剧场艺术创作规律,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立足都市“大演艺”“大视觉”,通过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综合演艺设计上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以戏剧思维应对都市环境中不同场域空间的灯光设计能力,由此建立符合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需求的舞台灯光设计特色专业。

此次教学改革主要在设计对象和设计应用领域提出新的调整,突破传统室内剧场舞台灯光设计,通过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都市场域,提出舞台灯光设计参与都市演艺空间的多场景搭建,与城市夜游相结合进行创作实践的教学思路,并结合新媒体视频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内容,通过戏剧性灯光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以跨界思维和专业技能,探索更加契合时代发展和专业应用场景的项目设计。

2.1 课程设计

课程的教学视角从戏剧、剧场、舞台转变为更大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探索更具时代特征的演艺创作方法,目的在拓展舞台灯光设计的场域边界,实现舞台灯光应用场景的延伸,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着重“场域”空间的拓展,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场景案例,将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课题项目训练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深入思考以及实践操作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场域空间与灯光设计专业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将专业技能进行社会价值转化的综合能力。

在课题创作实践教学部分选择重庆具有显著特征的滨江桥梁——鹅公岩大桥及其周边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地调研,提出方案,完成方案的效果设计和模型制作等课程内容设计,模拟都市桥梁景观环境中的灯光设计现场,实现灯光演艺空间综合设计教学效果,从而逐渐完善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框架。

2.1.1 教学改革内容

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的基础内容,如表1所示,理论讲授以固定剧场中的镜框式舞台为主要空间对象,舞台灯光的光位、功能、特征、类型等相对固定,画面布光要素更是将舞台灯光局限在一个镜框式的舞台框架内,以理论讲授部分为指导的创作实践很难从开放式的角度进行命题创作。

表1 原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教学大纲内容

因此,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原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围绕都市场域这一命题,舞台灯光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的创作实践交叉进行,分阶段、分内容、分主题形成教学互动,实现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训练的整体贯通。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这门课共有3周(48课时)的教学时长(见表2)。在理论讲授方面,除教学大纲规定的舞台灯光设计基础理论、舞台灯光技术基础知识两大板块外,增加了灯光演艺空间设计方法和剧场空间与都市演艺相关理论;在课题创作实践方面,围绕灯光演艺空间设计,从场地分析到提出项目设计方案、绘制项目设计视图、效果图到最后完成灯光模型制作,形成了分阶段逐步深入的创作训练过程。在同步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注重对学生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的指导,并对学生作业给予及时评价。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提升学生运用戏剧思维和舞台灯光专业技巧在特殊场域空间中进行演艺设计的综合能力。

表2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教学改革内容安排

2.1.2 创新教学方法

为引导学生突破舞台思维局限,在剧场空间与都市演艺相关理论讲授部分,通过比较与分析,以讨论法驱动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形成都市大演艺的创作方法。

在文本层面,引导学生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属性、人际交往属性、地域属性、文化属性等形成演艺文本;在场景设计层面,强调从真实的环境空间建构舞台场景,将演艺空间与景观空间融合,类比剧场中的观演关系,以多视点、全方位的观察视角帮助学生建构对开放式景观剧场的基本认知;在演艺层面,引入声光电和数字技术、场景媒介、影像特效、VR交互等多种设计表现手段,建立夜晚都市景观剧场的戏剧性演艺变化效果。通过上述3个阶段,将固定剧场与都市景观剧场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设计目标、原理和方法,反过来促进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

2.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课程设计中拓展舞台灯光设计的应用场景,将教学环境置于都市场域空间,创造性地将都市场景转变成具有演艺功能的公共场所,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

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是本科二年级的专业课,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大多局限在传统固定剧场中的舞台空间,习惯于从文本出发建立场景设计概念,为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习惯,从真实环境出发建构都市演艺场景,教学过程中将城市公共空间类比成一个开放式剧场,通过多视角的观演关系与剧场观演关系的对比,强调都市场域与剧场环境的相通性与各自的独特性,在扩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应用场景的过程中,拓宽学生设计思路,提升都市“大演艺”设计的能力。

2.2 课题创作实践教学成果

在创作实践部分,课题设计充分利用重庆的地域资源,选择鹅公岩大桥及其周边环境作为教学场景,一方面是对重庆“桥都”这一颇具代表性的城市身份的回应,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演艺剧场的创新概念展开对重庆桥梁的艺术再造。在课题创作中,提出以桥梁为载体的数字演艺平台创新设计,将城市视为一个开放剧场,通过戏剧性的塑造方法,桥梁化身为都市舞台上的主角。用灯光演艺桥梁,将演艺文化注入城市血脉,突出城市亮点,为城市文旅创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主题,学生的课题创作实践主要分3个环节:场地调研、灯光演艺空间设计、演艺场景效果设计与模型制作。

场地调研是设计的开始和基础,在场地调研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对桥梁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景观和尺度上的观测,同时深入体验周围人的行为、交往、活动,以及自己作为参与者的期待。第1步,从宏观层面上对调研场地进行整体把握,标注位置信息、划分区域、确定重点观察对象、设置观察视点等。第2步,在完成场地宏观调研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观察区域对主要研究对象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局部调研,进入局部场地的学生,首先应在地图上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标注观察视点,展开场地空间环境信息的详细记录,每份场地调研记录需包含场地的环境特征、地形特征、研究对象的尺寸数据等。第3步,从场地的局部调研再到整体调研,此时,需将组内所有学生的局部调研数据集中并进行整体查看,一方面可以检验调研结果,另一方面可以从宏观层面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区域和视点,是否需要补充。整个调研过程中需做好照片记录和数据采集工作。

灯光演艺空间设计作为课题创作的中间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设计部分,主要包括桥梁演艺空间设计和桥梁演艺光效设计两个板块。桥梁演艺空间设计强调从桥梁及其周边环境的区域边界入手,确定演艺空间的大小和范围,再从立面空间层次确定舞台结构,并利用场景植物丰富演艺空间的整体视觉效果。桥梁演艺光效设计又包含灯光设计和数字媒介设计两种,其中,灯型和灯位的设计与传统舞台灯光设计不同,更加注重灯光结构与演艺空间结构的有机结合,灯光既可以隐藏在空间中,也可以完全暴露出来,看似没有镜框式舞台那样严格的灯位要求,但在设计过程中却无时不在检验设计师的造型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除通过灯具进行光效设计外,还要充分利用虚拟影像、XR技术、远程交互等多种媒介手段进行综合演艺设计,技术媒介的设计应与空间设计相互交融,形成整体设计理念。

演艺场景效果设计和模型制作是整个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呈现最终设计效果的过程,这个环节对二年级本科生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梳理创作思路,检验设计效果,提升设计表达能力。

3 教学分析

3.1 教学效果

此次教学实践旨在将都市场域与演艺灯光相结合,将场域作为破图口,通过空间场域的拓展,延伸演艺灯光设计的领域和范围。通过理论教学的先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对设计工具、软件制作等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都会直接影响作业的完成效果。

从学生对场域概念的理解程度、运用的演艺创作方法、建构演艺空间和灯光表现上来看,基本达成了教学改革目标,学生能从观演关系的角度分析特定场域所构成的空间要素和设计的诸多可能性,初步建立了城市大演艺的设计框架。但从学生作业呈现的最终效果来看,学生在特定场域基础上搭建演艺空间的设计能力仍然较弱,目前大多停留在基础空间结构层面,未能涵盖演艺场景和灯光设计的全过程,缺少对演艺媒介的充分理解和设计。

3.2 教学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思路

3.2.1 设计关联课程,解决课程周期短、难度较大的问题

根据舞台灯光设计与技术的课程安排,在48课时内,学生需要从理论上建构城市大演艺的概念,从熟悉的舞台空间跨入较陌生的特殊场域空间,并在分析理解场域的前提下建构演艺空间,进而展开演艺灯光设计。从理论建构到空间建构再到灯光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连贯性的设计思维,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会对下一阶段造成影响,学生的创作能力也会反过来影响学习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建立2~3门关联课程,增加课时,分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建立进阶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的承前启后要求关联课程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通过连续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运用和转化所学理论知识。

3.2.2 优化作业形式,解决设计呈现效果不足的问题

在学生作业安排上分3部分:场地调研、演艺空间设计方案、模型与灯光制作。场地调研作为前期的设计准备,重点在于对场域现状的观察和分析;演艺空间设计方案阶段要求学生在场域基础上通过改造、搭建等,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剧场空间,学生可以手绘或是借助PS、SU等软件绘制空间效果图。由于学生手绘能力的不同和对软件掌握程度的不同,在将设计构思转化成设计图的过程中逐渐拉开距离;模型与灯光制作既受材料的限制,又受学生制作能力和专注力的制约。模型制作的限制因素较多,同时也使富有变化的舞台灯光艺术变成单一的静态表现,不利于演艺灯光的设计表现。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在作业形式上要降低限制因素,去掉模型制作部分,强化动态演艺灯光表现的内容体现,从而优化作业内容,突出课程特征。

4 结论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城市空间为背景的相关演艺设计研究和实景灯光设计内容,帮助学生建立都市大演艺的设计概念。选择桥梁这一具有重庆特色的都市场域作为基础环境进行灯光演艺空间设计,是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一次教学实践。在有限的课时中迅速掌握舞台灯光设计方法,并在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场域环境中进行灯光艺术创作,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实践场景的拓展在教学改革中十分必要,想要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仍需不断挖掘社会资源,探索教学改革路径。

猜你喜欢
舞台灯光演艺场域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怎样将舞台灯光的情感色彩融入剧情之中
舞台表演中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作用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音乐剧中舞台灯光的应用与表现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