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三重向度

2022-02-19 04:32戴嘉辉陈雅芳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视阈高校学生红色

陈 阳,戴嘉辉,陈雅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一、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向度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特殊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经过长期革命建设而形成的中国特色文化[2]。融媒体是一种新兴技术,它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发展为前提,充分利用多种媒体优势,从而实现内容整合、资源共通、宣传融合。在融媒体视阈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的精神,通过多种技术的支持,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政治价值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因此,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新局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高校课程思政都离不开红色文化底蕴的学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5]红色资源、红色血脉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红色文化展示红色精神,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蕴含着党的正确思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个理想信念史,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坚定理想信念不能离开红色文化的学习。

为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发展下,课程思政应当顺应青年人的潮流,将融媒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在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多种途径,利用融媒体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高校学生能够不断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抵制消极腐败的文化,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道德价值

红色文化为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民提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作为新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6]。在新时代,以融媒体为载体,将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进行优化,使红色文化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融媒体视阈下的红色文化对社会公德具有引领作用。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集体主义精神是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正是由于革命先烈们对集体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中国才不断强大起来。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奉献也正是新时代公民所需要的社会道德。

融媒体视阈下的红色文化对职业道德具有启示作用。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6]。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明确好职业道德所蕴含的内容。在融媒体视阈下,将红色文化精神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重现,如通过动画讲述雷锋的故事,从雷锋同志做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行动中汲取敬业的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融媒体视阈下的红色文化对家庭美德具有指引作用。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7]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红色家风,而红色家风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家风对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新时代青年人点明了“齐家”的思想。

融媒体视阈下的红色文化对个人品德具有引导作用。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显现。通过融媒体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带领高校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更客观地认识自身的道德品质[8]。

(三)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9]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青年人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学习。

红色文化为高校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资源。红色文化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革命历史,体现着无数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以及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凝结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使红色文化具有丰富内涵以及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10]。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传播文化自信离不开红色文化支撑。

在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教师通过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形式对红色文化开展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中,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让高校学生更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使学生对其保持高度自信;借助融媒体技术,运用多种途径将红色文化展示给高校学生,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使其对红色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二、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向度

(一)信息素养认知存在欠缺,教学模式未能与时俱进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11]。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也不断发展完善,但其本质依旧未变,即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12]。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欠缺,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全球化格局稳步扩大,“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提出促进新媒体与高校教学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但是,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把“互联网+教育”简单地理解成“+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是指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发达,互联网科技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部分高校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的错误理解,且教师在如今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不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的思政时事,导致其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未能将融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只是把其当作摆设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这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难以突显自己的专业魅力,影响教学效果。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师讲生听”[13]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与时俱进,而大学生每天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思想越来越先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足以吸引大学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建设相关投入不够,支持系统无法有效赋能

在融媒体时代,仍然存在一些高校对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投入还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设备配置不足导致相关设备功能落后;二是教学设备管理与维护不到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三是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教育软件,无法高效实现交互式教学。

目前,部分高校把重点放在教师课堂出勤情况、学生到课情况以及学生学科成绩等方面,忽视了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如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室建设还不完善,智能设备配置不齐全,缺少有效的线上教学平台,导致教学资源无法实现实时共享、优秀教学过程数据出现丢失,没有形成统一、系统、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平台,无法进行远程控制和智能联动;而且,有些高校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14]的现象。高校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往往是统一协调分配,各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缺少交流和合作,管理者对教学设备的管理仅仅局限于日常维护与修理[15],没有进行更进一步地研究、挖掘设备的其他功能,导致在设备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设备功能老化。其次,疫情期间全国各大学校坚持“停课不停学”,借助各种学习软件进行线上授课,如CCtalk、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许多高校教师将这些软件的功能延伸到了线下教学中,如在软件上创建班级号、分享学习资源、发布课后作业等等,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软件作用的现象,未能高效实现线上线下交互教学。

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学支持系统无法有效地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阻碍,而且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欠缺会导致红色文化难以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体现其教育价值。

(三)社会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学生价值理念遭受冲击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信息化以及5G时代等一系列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发展,网络资源愈加丰富,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16]。而国内外各种思想、观点、见解、流派层出不穷,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地充斥在互联网网络中,难辨真假,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影响力、可信度和实效性,而且不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三观。

其次,现如今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也随之更加丰富,快闪短视频、音乐、直播、三维动画等等都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方式。但是随着方式的多样化,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红色文化被错误解读的现象,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事实、当前国情和红色文化的了解比较浅显,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党史、红色文化等与自己无关,社会责任感较弱。另一方面,在错误的文化思潮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权利”和“个人主义”理念[17],在处理事情时更加倾向于自己的需求而缺乏大局意识,这不利于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践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影响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形成阶段,对融媒体时代中的各类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包围着。但因高校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甄别信息的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导致他们在面对网络的不良诱惑和有害信息时,不能及时给予坚决地抵制而沉溺其中,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对红色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和弘扬。

三、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向度

(一)提升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建设融媒体课程思政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展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8]在融媒体时代,教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新型教育环境与模式,必须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育人者先育己”的理念,在练好基本功、聚焦主责主业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思政研学,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并且及时关注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正确判断网上的舆论,始终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主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抗压能力和思想政治领悟能力。其次,面对目前高速发展的科技以及不可估量的数据大爆炸,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融媒体时代的特点,熟练掌握融媒体这个新型工具,在教育过程中将融媒体时代的突出优势与高校课程思政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且在发挥融媒体技术优势的同时不丢失传统课程思政的优点与传统。再者,高校不同学科教师要根据其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对高校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教育,使融媒体视阈下的红色文化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中。

(二)更新教育设备,完善管理机制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被发挥到极致,高校若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教育设备配置方面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确保各个设备的功能不仅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而且能跟上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

首先,在设备硬件购置和分配方面,要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号召,杜绝铺张浪费。购置前,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购置时,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使用效果和后期的维护维修问题,慎重决策;购置后,对设备进行合理分配,及时保养与维护,全面检查现有的仪器设备,对长期闲置或性能效益较低的设备进行合理调整与更新,并对需要申请报废处理的设备进行专业的技术鉴定[19],最大限度开发各个设备的使用价值。其次,为解决教师未能高效实现交互式教学的问题,在教学软件方面,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更新设备硬件和软件的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现代教学软件,如超星学习通、钉钉、CCtalk等,以融媒体视阈下的现代教育APP为媒介,将红色文化根据融媒体时代特征地融入到课程思政中。为此高校可建立评价奖励机制,对那些工作兢兢业业、富有责任心、表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表彰,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20]。再者,为确保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有序性和协同性,高校可以建立多部门联合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权责一致,由他们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

(三)合理利用融媒体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要重视利用融媒体技术。融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而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高校应利用融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觉吸收红色文化的养分。

高校可以合理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适合红色文化和课程思政学习的融媒体平台。通过融媒体技术,打造符合高校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风格,为学生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环境。通过建立融媒体学习平台,能让教师获取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与自己所教内容相匹配的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育,优化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教学化繁为简,利用视频等材料使之生动实效,让高校学生更加快速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借助融媒体学习平台,能够让学生将红色文化内化成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借助“红色文化+融媒体”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基于红色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高校之间应当合作,共同组建专业优秀教师队伍,创建完善的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在平台内设立多种板块,如:红色故事、红色诗歌、红色景点等,将各种红色文化所展现的形式汇集到该平台中,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能在平台中汲取所需要的知识在课堂中向学生呈现,拓展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学生也能将自己观看后的所思所想发表至平台,增加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借助融媒体技术优势,通过呈现红色文化精神或者故事,让高校学生汲取一定的红色文化养分,有助于减少西方文化思潮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教师还可以结合融媒体技术,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在融媒体视阈下,要想将红色文化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就必须使课堂具有感染力、吸引力以及说服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现在的融媒体技术,使课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现阶段,课程思政形式主要是运用多媒体设备,借助PPT、视频等形式将内容呈现给学生,通过屏幕对红色文化进行表达,而以VR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多媒体技术是对这种传统形式的升级。VR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感知线索以及多通道的反馈,能帮助学习者将虚拟情景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满足情景学习的需要[20]。在这种融媒体环境下,能使学生感受到“沉浸式”体验,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将红色文化故事重现于学生面前,拉近他们与红色故事的距离。例如,学生难以理解的“长征精神”,可以用VR技术构建出我国20世纪三十年代的面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革命先烈走长征路的艰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育。随着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讲授,还可以依托融媒体技术,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传授知识。借助融媒体平台创建班级号,教师可以分享很多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学生可以在讨论区内进行讨论,畅所欲言。通过这种形式教师也能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将未解决的问题带到线下课堂为学生讲解。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因课堂时间限制而未解决问题的现象,能够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红色文化,在学习中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坚定政治立场。

在新时代下,融媒体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不断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也为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带来创新的机遇。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应当充分利用融媒体所具有的多样化,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拓展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形式;根据高校学生兴趣特点将红色文化渗透到课程思政,增强高校学生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更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视阈高校学生红色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红色是什么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红色在哪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追忆红色浪漫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