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财政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着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非凡。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把百年党史与百年财政变迁结合起来,把熠熠生辉的党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国内发展任务繁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反复,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等重大问题;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了解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继承和发扬好我们党长期探索立德树人实践的基本经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从党史中汲取力量,砥砺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结合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和学生的新特点,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深化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个根本问题。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掷地有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生肩负重任,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与新时代建设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期望,不仅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更要面向未来、积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
回顾百年党史,财政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教学中,梳理百年财政变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职能定位,明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与主要任务。在第十二章《财政体制》教学中,可以讲授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筹款子”“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讲授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讲授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财政体制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背景下财政体制改革亟待破解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治国理政的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及其与财政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讲好中西方制度差异,讲透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财政制度,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教学中,以“推进共同富裕”为案例,讲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在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教学中,讲授为应对疫情冲击、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等,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从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也是我们党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故事、案例引导广大学生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领导的重大意义;牢记“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优化财政政策供给、加强财政管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引导广大学生紧贴时代脉搏,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奉献者。
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两个一百年”在这里交汇;“十四五”规划开始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在第十一章《政府预算》的教学中,把党史中蕴含的信仰真理、改革原理运用到新时代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财政制度工作任务中,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更好地做到以史鉴今、守正创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宏观视野和全球视角考察财政问题。在第十四章《国际财政》教学中,重在分析中国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财政问题,强调中国在国际财政关系中的重要地位、责任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以及完善国际税收制度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让教师党支部成为学习党史、用好党史、践行党史的战斗阵地,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与专业课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专业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自觉、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党性锤炼。其次,制订建设方案,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围绕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双重目标,系统梳理党史元素,细化思政要点,制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财政学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案例、教案课件、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课后作业、实验实训、考试考查、学位论文等各环节,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相关工作。
首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特点,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 “六要”标准,切实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团队,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着力推进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其次,积极探索结合专业学党史、结合党史讲专业。教师团队要深入学习党史,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系统学习史料,有效梳理史实,建构党史知识体系,结合财政学教学实际,找热点、聚焦点,把党史融入教案,贯穿教学全过程。再次,党史学习培训常态化,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课程说课、研讨交流、课堂观摩等形式对教师团队进行党史教育,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首先,用足用好线上红色资源。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官网”等线上平台资源,充实案例、视频等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播放短视频、影视片段以及链接网络资源等方式,生动活泼地展示党史相关内容,让党史知识立体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延续红色血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其次,充分挖掘线下红色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苏州烈士陵园等,在历史现场讲述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史迹文物面前亲自感知和体验。还可以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赴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参观财税相关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让广大学生对财税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切实感受到国家财税的重要性。
首先,突出研究性教学。紧扣“以学为中心”理念,课前在雨课堂平台发布学习公告、预习课件以及党史文献的电子文档,课堂讲授侧重于学习重点、难点的讲解,结合党史文献、案例、视频等学习资源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研讨专题讨论。其次,夯实案例教学。在对财政学课程蕴含的党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案例要跟党史最新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定期根据国内外动态进行完善补充,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再次,重视研讨专题教学。研讨专题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分析讨论财政热点及前沿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并制作演示所用的课件。每个小组课堂展示完成后,由教师进行阶段性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争辩和讨论,教师要控制讨论方向,适时进行反馈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