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昱
(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由此可见,做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成为当代大学教师的重要使命。如何高效地完成这个使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教师们指明了方向:“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2]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应结合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努力与思政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调查显示,高校80%的教师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3]由此可见,教师只专注于本专业教学,学生仅围绕本专业学习,已成为学生实现跨学科发展的绊脚石。目前,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点困境:
1.以公共课为主的思政教育效果尚需提高。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专门的思政课程,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思想认知尚存在缺陷,需要高校教师科学引导,仅通过公共课的形式授课,难以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最终导致青年大学生自身学习思政课程深度不够,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学习广度不够,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4]
2.摄影专业课教师很难找到“思政教学”的突破点。摄影专业课教师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但面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跨学科融合问题,如何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摄影课程中适时地体现思政内容,这些问题对于部分摄影教师而言尚需要通过课程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3.摄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较少。目前,高校内的学术交流仅局限于本学科内交流,摄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学科内交流,成就了学科内的“一枝独秀”,而如何通过跨学科交流,实现“花开并蒂”的美好局面,还需摄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去探索。
4.课程融合的呈现方式还需多元化。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还需注意方式、方法。“填鸭式”融入思政的方式由于缺乏教学技巧,不仅达不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到“突兀”。因此,摄影专业课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去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
摄影专业培养能在新媒体传播机构、机关企业单位或自主创业从事拍摄或影像处理或影像传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就业方向,要求摄影专业的学生在具备工具性知识、专业性知识之外,还应具备人文社科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认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对于摄影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专业领域能力的掌握,而是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5]因此,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摄影专业课程建设中,帮助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提高思想认识迫在眉睫。
丽水学院地处丽水市,该市辖区所有县、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2021年5月浙江省公布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名单显示:丽水市有21家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入围”,其中省级13家,市级8家。[4]丽水学院距离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名单中上榜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只有3.5公里。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为摄影专业结合地方红色特色提供了“天然的大影棚”。革命老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可以为摄影采风课提供优质素材,不用长途跋涉即可完成创作,不仅节省了出行成本,也节约了采风途中所耗费的时间。教师可以以丽水的资源优势为“突破点”,在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唤醒学生的“红色基因”。
摄影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摄影实践,让学生通过外拍取景积累摄影经验。[7]摄影采风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外出采风活动,可以将“摄影基础”“图片后期制作”等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拍摄中去。通过深挖摄影实践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该类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价值的塑造、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摄影采风课这类摄影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学生在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中更易于领悟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要想用镜头记录时事热点,学生就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在摄影实践课程中,学生意识到只有认真学习“思政课”,才能具有更好的政治洞察力,从而拍摄出“有灵魂”的摄影作品。为了补齐政治敏锐性的“短板”,他们有的主动请教思政方向专业教师,有的仔细翻阅政治资料。“思政”引导下的摄影专业实践课程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将镜头对准了新冠疫情下的志愿者、高温下的劳动者、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等题材。
2.学生在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中更乐于添加融入集体智慧的“思政元素”。往年摄影专业新生入学调查问卷显示,多数学生在“最期待的专业课”一栏里勾选了摄影采风课。由此可见,走出课堂的摄影采风课深受学生喜爱。利用学生对摄影采风课程的兴趣,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头脑风暴”,师生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及方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摄影专业实践课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衔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摄影实践课鼓励学生“走出去”创作,在实践大课堂中积累拍摄经验,提高摄影技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丽水学院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引导并鼓励摄影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长,尝试创作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摄影作品,让摄影采风实践课成为学生抒发爱国情的有效途径。学生创作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组照在广大师生中有口皆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9]摄影专业学生通过参与服务社区公益活动的方式,获得社区人员认可,并最终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与支持,让社区实践切实成为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2021年,丽水学院摄影专业组建了多支服务队伍,由本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党员牵头,与社区进行了频繁的合作。在丽水摄影节上,丽水学院摄影专业师生担负起摄影节布展、志愿者服务等多项重要任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摄影专业师生为社区老人和孩童免费拍摄、冲洗证件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学院与丽水市莲都区岩泉社区共同开展了“光荣在党50年”系列拍摄活动,历时数月拍摄了近百名优秀党员,记录下大量珍贵视频及图片资料。
在与基层工作人员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选题线索,从中挖掘了优质的思政素材,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摄影技能。学生的摄影作品在社区内分享,既服务了群众,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让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面旗帜,一生坚守”实践教学案例,是丽水学院摄影专业将摄影采风课程融入思政的一次特色教学的尝试,从构思到成果转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本阶段是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摄影采风课程实践的关键时期,具体实施如下:
1.展示优秀作品,强调摄影的社会功能。开课前向学生展示“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学生通过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优秀照片的评判标准。这促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摄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只注重构图、用光,还需要充分考虑摄影的社会功能。通过组织学生欣赏、讨论优秀作品,还可以启发学生创作灵感、丰富学生创作手段,优秀作品中所描绘的国家改革发展的多彩画卷、讴歌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将摄影专业知识与思政紧密融合,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确定“一面旗帜,一生坚守”为本次创作主题。主题是摄影作品的“灵魂”。[10]确定什么主题关系着摄影采风课程接下来能否顺利实施。往年摄影采风等实践课多由授课教师制定拍摄主题,在本次摄影采风课确立拍摄主题环节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探讨拍摄主题。受到课前观摩优秀摄影作品的启发,有位学生干部率先提议,可以尝试结合建党100周年拍摄“红色”方向选题,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同学的一致赞同。
3.做好三点基本准备工作。摄影采风实践课想要出成果要做好以下三点基本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好知识准备。通过实时了解热点时事,让学生深刻认识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复习、巩固摄影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在摄影基础课堂里所学到的内容能更好地运用到接下来的实际摄影创作中去;通过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和出行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避风险,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采风地,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次,要做好心理准备。采风的过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受到外部环境等因素干扰的情况时有发生。采风前,要明确采风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面对逆境时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冒险精神,同时避免无意义冒险和盲目冒险。
最后,做好体能准备。由于采风课实施时间相对集中,学生需要长时间背着沉重的器材进行创作,尤其是在拍摄视频素材时还需要带上三脚架、滑轨等设备,因此对学生的体能消耗比较大。在摄影采风开课两周前,要求学生清楚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结合调查与走访,深挖“思政元素”。摄影采风实践课并非“走马观花”式的摄影猎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重视调查与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深挖“思政元素”。通过多问、多听、多看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概括和提炼,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
在“一面旗帜,一生坚守”实践教学中,提问、倾听、观察、记录是学生每天除了拍摄之外必做的四项任务。而随着此次实践课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体会到做好这四项任务的不易,比如,虽然学生在提问时能够做到懂礼貌、有教养,但通常是学生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具有极大的偶然性,难以构成一条具有关键点的线索。其实,“听”和“看”的作用绝不亚于“说”,有效倾听和仔细观察,能够为拍摄创作提供更多线索。朱宗鹤老人的值班室里挂着一本日历,每天清晨老人在升旗后都会小心翼翼地撕下一页,但学生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细节。经过教师提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人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即将告别自己坚守一生的岗位。
2.重视课程实施中的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学习“坚守精神”。在摄影采风课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形成性评价,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本次摄影采风地点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距离学校有129公里,为了方便课程实施,团队需要在采风地进行食宿。离开学校的约束,一些缺乏自律的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放松的问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一日一评”等方式,每天要求学生向教师提供反馈,每日监督,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的学习、减少出现懒散现象的目的。
其次,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可以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11]通过每天及时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会帮助学生有效地查漏补缺,例如,某一个重要内容没有拍摄到或拍摄效果不佳,学生可以在第二天及时弥补。
最后,可以有效激励学生。通过每天准时组织学生现场观看老人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学习老人十九年如一日的“坚守精神”。鼓励学生传承“坚守精神”,内化于心,并能发扬出去,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之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3.对学生“思政意识”进行量化考核。在课程实施阶段,专业课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量化考核,但殊不知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思政意识”考核也尤为重要。由于思想意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思想也缺乏稳定性,要想进行考核,必须要找到思想意识的载体,进行量化考核。
所谓量化考核,是指在考核的过程中将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整个考核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指标,通过定量的形式为定性考核提供量化的依据,以便于定性更为准确,尽可能地去排除和纠正主观评价中存在的不科学行为。[12]
在课程实施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思政目标”,将学生课程参与贡献度、团队协作配合度、服务班集体次数和安全纪律,皆纳入摄影采风课平时成绩的量化考核范围,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占该门课考核成绩的比例。量化表格采用多维度评价形式,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以确保量化考核的公平性。
1.展示采风成果。对采风成果进行汇报展出可以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学校里,通过线下布展来展示学生作品,方便本校师生参观。观展结束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作品进行研讨,进一步促进今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在摄影实践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内容,本校其他专业学生来观展作品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红色力量。
线上展出的成本较低,不受空间和展览规模的限制,更加灵活便捷。可以结合本校的校园媒体资源,借助微博、微信、制作H5等方式展示学生作品,进一步扩大观看人群。本次摄影采风课师生作品首次尝试与官方媒体合作,提高了影响力。新华网、新华社·新华影像等权威媒体平台均以《浙江遂昌:一个人的升旗仪式》为标题刊发了教师的图片作品,其中新华社·新华影像浏览量达到了126.2万次。此外,浙江新闻启航号学习强国平台也以《一面旗帜,一生坚守》为标题,发表了学生创作的视频作品。
2.深挖采风成果。本次采风课结束后,丽水学院摄影专业教研室及时组织教师对本次采风中所拍摄的素材、收集的资料进行提炼和总结。目的是通过深挖采风成果,帮助本专业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寻找贴合主题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终学生凭借采风课上积累的成果在省、市级别的摄影竞赛中获奖。在丽水市高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的“迎接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短视频大赛中,作品《一面旗帜》和《传承永远在继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在2021年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中,《一面旗帜,一生坚守》获得三等奖。
二是与项目相结合继续深化实践,以采风课积累的图片、视频素材和调研资料为基础,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项目申报,继续深入调研、深化实践。经过团队多次打磨和实地反复调研,最终取得了优质的成果。“一面旗帜,一生坚守”团队在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获得全省十佳团队荣誉,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获得三等奖和最具感染力作品奖。
1.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待人处事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局观”。学生们将“思政”理念融入自己的摄影作品,风光摄影中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人像摄影透露着非凡的“中国气质”,把中国的自然美与社会美收录在每一个镜头中。结合抗疫热点拍摄的核酸检测组照——《啊——》,将抗疫英雄“暖心大白”的形象生动展现在大众眼前。
2.学生的行为活动发生了转变。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摄影敏感度和创作热情,将原先的被动接受“要我拍”,转变为如今主动探索“我要拍”。学生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部分原先对待摄影作业相对散漫、不上心的同学,现在不仅能够主动挖掘身边的“真、善、美”,甚至有的同学自己成为了“真、善、美”的一部分。他们利用假期时间,免费为社区的老人和孩子拍摄证件照,为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13]摄影教学只停留在教学学科理论和技术指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们从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中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具有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要想实现摄影实践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无缝连接”,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要研读相关思政课程,然后要找到和本专业相通的“切入点”,以点带面,巧妙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教师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学生不需要“照本宣科”的朗读者,相较而言,他们更为青睐“接地气”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避免将课上成一个人的“独角戏”。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的“刻板融入”会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适得其反。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师通过互相听评课、反复磨课等方式,最终决定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式教学”“自媒体教学”“动画微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自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来,教学不再以“教师说,学生做”的方式进行,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能力培养。在师生座谈会上,当教师指出下一阶段要进行的课程及思政方向时,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指出课堂中哪些思政元素可以融合,哪些思政环节可以优化。通过座谈会既强化了学生的“向师性”,又培养了学生思考与创作的“独立性”。
摄影专业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后,教师们拓宽了授课的思路。他们不仅将思政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而且开始尝试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了实现跨学科教学,不同专业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成为一种常态。跨学科教学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科学发展的整体观及其内在的关联性,遵循科学的发展趋势,有目的地将不同学科有效统合、交叉渗透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14]如进行舞台摄影教学时,为了让摄影专业的学生能够抓住“决定性瞬间”,教师带领学生去音乐专业请教相关教师,让他们了解音乐营造的氛围感,以及舞者情绪、姿态各方面的变化等,从而把舞台上的“动态美”和摄影的“静态美”完美结合。拍摄完的作品,也可以让音乐专业的学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在舞台上某个节点上的表现,从而扬长避短,更好地表现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5]所以在大学生“拔节孕穗期”的重要时刻,摄影专业的教师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翻新教学模式,[16]帮助学生铺好摄影专业知识的“营养土”,还要将思政元素的“营养液”根植到这片沃土之中,巧妙地将所授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