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幼儿学习习惯研究综述

2022-02-19 02:46王婉纯
教育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习惯幼儿园家长

王婉纯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一、引言

学习习惯是一种有意识的、自动的学习行为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者成长的关键环节。“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早期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对学习者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幼儿期是学习者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大量关于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献均指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1]

二、概念界定及内容

(一)内涵界定

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下位概念,具有习惯的相似内涵,但因其指向学习领域,具有一定独特性。我国学者对于学习习惯的理解较为一致,认为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苏思慧等人认为,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实践形成,并逐渐发展为个人需要的自动学习行为。[2]申仁洪认为,学习习惯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3]还有学者认为,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自动进行某项活动的特殊倾向。综合以上学者观点,学习习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习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经过后天的反复练习和强化才能养成;第二,学习习惯养成后轻易不会改变,具有稳定性;第三,学习习惯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或外界影响就可以表现出来,具有主动性。

(二)幼儿学习习惯的内容

在学习习惯类型的划分上,不同学者对不同年龄段的对象持有不同观点。申仁洪从空间构成的角度,将学习习惯分为学习活动监控习惯和特定科目或领域的学习习惯:学习活动监控习惯是一种常见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的计划性、连续性和自主性;而特定科目或领域的学习习惯是指个体的特定学科和任务,主要包括主动完成作业、虚心向老师和他人求教、能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等。[3]李晓丽将上课听讲、完成作业、自主练习、课外拓展、参加考试、合作交流以及学习卫生等统称为学习习惯。[4]于胜男把学习习惯划分两类,一类是学生个体学习的习得性行为反应,另外一类是习得性行为动机。[5]针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内容划分,施艾萌认为大班幼儿应具备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学习兴趣浓厚;上课专心,能主动参与讨论并积极发言;掌握图画书阅读方法,具有良好的前书写行为;生活作息规律,能按要求完成规定学习任务,能独立收拾学具等。[6]王晓芬等人将3—6岁幼儿的学习习惯分为阅读、观察、倾听、思考、交往合作、常规习惯等几个方面。[7-8]

三、幼儿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贾华认为,幼儿自身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幼儿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9]苏思慧将个体自身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体的认知经验、元认知水平、动机的大小、自我效能感等四个方面,认为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越强,就越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2]同时,性别因素也引起了学者的重点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女孩在幼儿时期的学习习惯发展要优于男孩,具体表现在常规行为、自我监控和阅读、倾听和观察习惯等方面。[8,10]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影响幼儿学习习惯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等。李喜元等人研究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往往优于放任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且在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学生的学习习惯通常表现更好;此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影响大于父亲。[11]张书琴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越关注幼儿的学习习惯;教师家庭幼儿的学习习惯普遍好于其他家庭孩子;影响幼儿学习习惯的物质条件并不取决于家庭经济总收入,而是由学习条件的投入所决定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自身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12]柯俊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学历较低的父母常忽视这一点,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13]

2.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因素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教师行为影响、家园共育等方面。李喜元在其研究中指出,幼儿教师存在对学习习惯培养的认识不全面,内容要求较为笼统,对于不良习惯的纠正方法不科学,欠缺学习习惯培养的知识与能力等问题。[14]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榜样行为特征可以在脑中形成规则,并将规则重组形成新的行为。同时,习惯养成的效率与教师的要求、监督和评价等相关性最高,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江晖基于家园共育视角在其研究中指出,影响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因素有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缺乏信任、双方在习惯养成中角色不均衡、对习惯养成的内容和方法没有共识、教师培养孩子习惯能力较弱四个方面。[15]幼儿教师常常把自己错认为开展家园共育的主体,而且在学校学习时缺乏关于家庭教育的课程学习,教师缺少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在职前培训和入职后缺乏理论指导,对家长工作的教研薄弱,导致其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难以取得成效。

四、幼儿学习习惯的测量方法

幼儿无法独立完成题目,需由父母或教师完成有关幼儿学习习惯的量表。例如,石宁宁等学者根据调查研究和教学经验,分别从不同维度设计了由教师填写的调查问卷。[9-10]王晓芬团队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阅读、倾听、思考、交流与合作、日常生活等维度,编制了针对教师和家长参与调研的儿童学习习惯评价表。[7]范智毅结合《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采用自己编制的检核表和轶事记录表合一的观察等级记录表,从幼儿安静聆听、户外散步、善于发问与探索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记录表不仅对幼儿的行为水平进行了评定,也用文字记录了其行为表现。[16]具体来说,采用轶事记录法对幼儿值日生抗干扰、认真完成任务表现、坚持跳绳不放弃表现、在结构游戏中坚持不放弃表现等三个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通过五轮行动研究,证实了实施幼儿发展评估可有效提升保教质量,此过程也推动了幼儿学习习惯的持续发展。[16]

五、培养方法与策略

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培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树立榜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是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1]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袁淑华认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培养幼儿学习习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环境的熏陶、榜样作用的发挥。[17]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同伴的鼓励肯定和成人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方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应通过让幼儿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要长期渗透和坚持,不断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为了给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阅读习惯、规则意识和表达能力;可以在数学练习活动和书写活动中加强指导,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可以创设丰富游戏的环境,注重发展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技能,促进幼儿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此外,对于幼小衔接视域下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尊重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允许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行记录、自主管理玩具和进行自我评价。

(三)家园合作

鉴于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和幼儿年龄的特殊性,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幼儿园要及时和家庭沟通,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做到互相理解、互相信任,落实双向育人体系,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幼儿园应加强对家长关于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形成培养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家庭教育有效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不断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园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相关讲座,向幼儿园老师发放相关文献以供学习。而幼儿园老师也应多创造机会向家长普及正确的观念,如采取座谈会、一对一交流、发放指导手册等方式,帮助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一)存在问题

第一,在研究数量与质量方面。相较于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经验总结和理论总结占多数,缺乏理论深度、严谨的数据支撑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第二,在研究对象与内容方面。现有研究多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且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大班幼儿。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提高学习成绩有所帮助,还能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对幼儿终身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因此,研究对象应进一步扩大至3—6岁整个学前期。同时,已有研究较少考虑幼儿学习习惯的不同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关系,习惯的分类仍不甚清晰,且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研究重点仍在“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两个方面,对幼儿健康教育关注较多,而忽视了对“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的研究。由此可见,多数学者对于幼儿学习习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透彻。

第三,在研究工具与培养策略方面。相关学者在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参考相似领域的成熟量表基础上,自编了一些幼儿学习习惯的问卷和观察评价工具。但这些量表和工具在年龄和区域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他学者在对学习习惯的结构进行划分时不能直接使用,仅可以参考使用。同时,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更多是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角度入手,提出总结相关教育经验,相应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少实证性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少数学者指出了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但大多在提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立的同时,并没有给出详尽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方法。

(二)未来展望

1.进一步厘清幼儿学习习惯的内涵和结构,完善幼儿学习习惯的理论研究

3—6岁幼儿的可塑性较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幼儿的生活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习习惯的概念和性质的研究较为成熟,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将学习习惯和相关概念(学习品质、学习风格)区分开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习惯的概念和本质特征。幼儿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正确定义幼儿学习的内涵,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同时,在借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相关政策文献,准确地界定和阐述儿童学习习惯的各个构成要素,进一步厘清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2.研究并编制幼儿学习习惯评价工具,验证问卷的信效度

未来学者应进一步对《质量评价工具》进行研读,将模糊且不易直接观测到的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以更简便的方式进行评价;或是编制相对应的《学习习惯评价量表》,紧扣评价领域,突出“学习习惯”领域的要素特点。同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学习习惯制订更加生态化的家长评价量表和观察工具,根据观察量表上的项目和指标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评价,帮助家长方便快捷地了解幼儿在学习习惯上的相关表现,为后续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服务。幼儿学习习惯的发展情况可通过家园共同评价进行分析与探讨,明确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影响因素,探明各因素与幼儿学习习惯养成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特定关系,以此为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培养提供参考。

3.根据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教育策略

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幼儿教育指导体系的作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应注重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学者应将幼儿学习习惯方面的研究空间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证研究,引导幼儿园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出针对性强、广泛适用的幼儿学习习惯培养指导策略,助力幼儿园和家长培养幼儿形成愿意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态度。特别是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也要注重幼儿内在学习品质的培养,应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科学地进行养成教育。只有让幼儿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才能促进其学习习惯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习惯幼儿园家长
上课好习惯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