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力研究

2022-02-19 02:22纪婧婧
教育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育人

纪婧婧

(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围绕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与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引和行动指南。高等学校不仅肩负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而且承载着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阐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是”“三个意味着”对新时代的内涵及其意义做了清晰的阐述。[2]基于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也紧密跟随新时代的理论判断,深植于新的时代背景,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理解为高等学校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主题,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战略目标,对高校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活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引领体系,覆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多样化思潮,最终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引领的作用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表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阶段是奠定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同时,一些腐朽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摇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面对严峻的挑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领主体、引领内容、引领载体等途径发挥引领作用,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引领主体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者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5]。大学教师对学生负有传授学科知识、培养素质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主体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力量,负责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与培育的基础队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骨干力量,承担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大学生的职责,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与培育主体中的一线队伍。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主体之一,承担着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与培育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等重要任务。高校广大教职员工如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岗位的员工等,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与培育的重要责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主体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5],要发挥好党团组织的教育与管理优势,在新形势下打造一支与时俱进、素质全面、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对于把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内容

在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摇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当代大学生,是高校的崇高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5]。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主体,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主要引领内容,以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等为教育活动载体,以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目标,合理利用社会公共环境、舆论传播环境、网络新媒体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环境因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三)以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为引领载体

校园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活动空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更多地受到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文化知识学习、社团活动、新媒体社交等活动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实践活动和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载体。

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引领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渠道,可以归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三大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界定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具体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角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体课程中。专业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既能使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也可以使专业课焕发生机和活力。通识类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塑造、文明养成、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引领当代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切实发挥人文社科类课程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引领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载体来实现。立足大学生的实际,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载体中,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都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来承载、涵养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类新媒体呈现出多种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输更迅捷,感官感受更丰富,影响范围和程度更广泛、更深入。年轻的“00后”大学生作为信息接收与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更容易受全媒体时代的影响。因此,引领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育教学。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引领主体感染力和思想引领力,在实践育人中强化“四史”学习教育,有效整合引领环境等多渠道实践路径,提升引领力,以契合时代发展要求。

(一)提高引领主体的感染力

首先,引领主体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在引导青年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教育者首先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自觉的认同和坚定的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引领的价值观的认知水平、理解程度以及知识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主体的教育者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运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引领主体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3]高校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持久恒定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主体必须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信仰、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自觉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再次,引领主体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新时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超前、精力充沛、需求多样、处于成长成才关键期的群体,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善于观察分析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要善于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现实状况及实际需要入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引领。

(二)注重“四史”学习教育的引领实效

大学生价值观理论教育要取得实效,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育时,要注重同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结合,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教育学生。

首先,要深入领会“四史”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6],通过对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节点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结合生动形象的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国情的差异性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要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进典型人物资源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新时代大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其次,开展“四史”教育要立足于丰富的阵地体系:第一,思政课教学阵地、历史专业教学阵地是“四史”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发挥高校育人、科研优势,在文化育人中凸显“四史”学习教育;第二,新闻舆论宣传阵地、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应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四史”内容更加鲜活,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第三,党员教育培训阵地、现场教学实践阵地是实践教学的体现,通过参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结合革命先辈的奋斗事迹探究革命旧址的历史内涵、标志事件的重大意义,把“四史”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让“四史”学习教育直观化;第四,网络媒体信息阵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系统提炼“四史”文化育人资源。

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真正调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党和国家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在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方面的育人成效。

(三)推进引领环境有效整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综合融入了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环境的复杂性给其引领力的提升带来了巨大挑战,无论是线上新媒体环境还是线下实践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在高校校园环境中,有效整合引领环境,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

一是要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高校其他课程的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高校其他课堂形成合力,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这样,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力才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能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引领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重要内容,要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力放到课程育人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依据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不同课程的特征重点、体系逻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作用,形成多元力量育人整体合力。

二是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多方环境的融合。首先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高校师生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理论内容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关联,社会大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力。其次,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环境的融合,家庭是每个人最早生活接触的环境,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家庭和学校二者协同一致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提升的有力外部条件。最后,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同辈群体环境的融合,在大学校园同辈群体这一环境中,应着重加强对群体中的榜样示范人物进行引导,利用好同辈群体的亲和力优势,使高校思政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循序渐进、更接地气。

四、结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力,不仅要注重系统的理论灌输,还要探索理论知识的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契合路径,善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情感的认同、思想的渗透,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引领力。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