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林,林 雨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5)
传统教材理论性偏强,较难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目的。目前,“证券投资分析”教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有价证券的价格与价格指数、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股票投资的技术分析、债券投资分析、基金投资分析、组合管理理论、资本市场均衡理论、单一指数模型以及市场监管等内容,这些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偏理论介绍,很多教材没有联系国内证券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的内容生涩难懂。学生面对这些复杂的知识和繁杂的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和公司信息,经常感到无从下手,很迷茫,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提高。
学校和企业合作建成的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过程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学习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很多高校和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很难安排所有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去实践。甚至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根本就没有派学生去实践,这就脱离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总学时为48。教师通过PPT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教师偶尔会增加视频教学,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整体还是教师处于表演状态,很难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特别是民办教师流动性较大,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可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教师,虽然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知识运用很难把握,证券投资案例也要长时间的积累,那些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往往以课本知识为主,很难让学生做到“学得会、带得走”,所以很难说服学生。学生刚开始接触该课程时,兴趣比较大,但一个多月后,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实验课在机房完成,为了方便机房教学,教师和学生都配有联网电脑。教师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来讲授实验内容,教师先讲授一节课或半节课,剩余课时留给学生操作。每个教学班级都有50人左右,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虽然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电脑进行授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关注到学生是否在听课状态。学生面对电脑,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出现用电脑或手机玩游戏等不认真听课现象[1]。在学生自我练习阶段,实验室网络不稳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体验差。
由于证券投资风险较大,教师在教授“证券投资学”课程时,不能叫学生去证券公司开真实账户,只能叫学生开模拟炒股账户进行模拟投资。刚开始出于好奇,感觉股票挺有意思,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大多数学生刚接触证券投资,没有完全掌握基本面和技术面知识,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买卖。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处于打听内幕消息阶段,对短线交易非常感兴趣。而没有经过时间锤炼,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形成自己的投资操作系统,且是虚拟货币交易,大多凭感觉买卖股票,即便是亏损状态,学生心理也很难受到冲击。遇到波动大的行情,收益率下降,学生慢慢失去了耐心和自信心[2]。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操作指导,最终赢亏都归于运气,逐渐失去了该课程的学习热情。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专业质量标准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具有系统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模式,“证券投资分析”课程形成了“教·学·证·赛·训·创”六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开发运用性强的“证券投资分析”教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把握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体现“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实践性和运用性。编写的《证券投资分析》教材共有8个学习模块,为了方便没有证券投资基础知识的同学学习,也方便同学考证券从业资格证,模块一证券市场概述、模块二证券市场基础工具和模块三证券市场运行是证券投资基础知识;模块四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等内容;模块五证券估值理论与方法,重点讲解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以及DCF估值法的运用;模块六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包括投资技术分析概述、K线分析、形态分析、移动平均线分析、成交量、趋势分析以及其他技术指标分析等内容,结合大量案例来分析说明,使投资者慢慢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模块七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分析;模块八实战指导,包括收集与分析证券信息、证券即时行情解读以及证券常用术语、股市谚语和投资心得等内容。受课时限制,教师要对“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删减,主要需要包括证券基础知识、实战指导、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证券估值理论与方法、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分析等内容。
(2)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通过案例法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对行业或公司分析部分,要求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和汇报分析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3]。
加强线下和学生的沟通,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把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库和试题库等教学材料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等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向学生推荐投资经典书籍、主要财经网站和有名的财经评论专家,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引申到课外自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考证券从业资格证和基金从业资格等证书。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证券理论知识,拿到行业入门门槛证书,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证券投资大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凡是报名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金融竞赛并有交易记录者,获得相应的4+X学时。
课程的校内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甚至深入课堂进行讲座,让学生逐渐读懂金融理论背后的逻辑,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要探索实践基地的长效运行模式。
如果有意志坚定、将来想从事证券投资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组织其参观较有名或校友创建的投资公司,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派送这些学生到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质量较高公司实习,毕业就业时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如果条件允许,学生毕业后自主创办投资公司。
教师组织和指导了学生参加金融竞赛,在2019年,学生参加了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主办的第五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广州商学院有2支队伍获得一等奖、12支队伍获得二等奖、50支队伍获得三等奖,共计192人。2020年,第六届该项赛事中,广州商学院有2支队伍获得一等奖、13支队伍获得二等奖、12支队伍获得三等奖,共计81人。由于成绩优异,2019年和2020年,广州商学院被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授予“省赛最佳组织奖”称号。2020年,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广州商学院有60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01名同学荣获三等奖。通过参加金融投资竞赛,不仅能够加强大学生金融实践教育,还能让大学生牢固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增强金融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投资决策能力,完善就业创业素质。
“证券投资分析”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试卷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看图说话题、简答题以及材料分析题5种题型。考试内容以“证券投资学”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为主,结合考证券从业资格证的内容,试卷难易度适中。
期末考评成绩构成为:课程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出勤情况(20%)+课堂表现(10%)+实验操作(30%)。实验操作有以下部分:公司概况、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现状分析对比、财务指标分析、技术指标分析、公司展望和投资建议等部分。学生要认真完成。任课教师按评分要求给分。
在2020—2021学年第1学期,有金融1801-1808、互金1801-1802、投资1801-1802共12个班548个同学选修了“证券投资分析”课程,从实验操作部分分析,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老师布置的要求和格式,认真完成了“证券投资分析”的实验操作,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有极少数学生没及时上传实验操作材料,并且所做的材料没有按照老师所要求进行完成,质量比较差。“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分布情况为:优秀人数为103人,优秀率为18.80%;良好人数为224人,良好率为40.88%;中等人数为144人,中等率为26.28%;及格人数为53人,及格率为9.67%;不及格人数为24人,不及格率为4.38%。平均值达到84.39分。从试卷成绩分析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考试效果较好,大部分较好地掌握了该课程的基础知识。
数次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和万联证券等)行业专家讲座或授课,深入课堂给学生授课,打造“一课多师”课堂特色;还请这些行业专家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要学生学习前沿专业技能,要学会Statat和Python等软件技能,使自己更专业。专家分析金融行业的特色和金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指出金融类岗位的需求,指导学生思考就业方向,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去向有更清晰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就业能力[4]。
还通过学院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贸易协会举办投资讲座,邀请教授、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友举办的理财讲座,分享理财经验和财富管理的心得。学生学习到了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对理财和金融市场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树立了正确的理财观。也让学生们了解到投资需要数学知识,还需要重视投资环境、资产估值和风险控制。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证券投资的热情,经济类专业学生毕业时,92%以上的同学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毕业后约15%的同学选择证券行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