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

2022-02-19 00:29:06翟俊豪李淑琪刘昱君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艺术类思政素养

翟俊豪 李淑琪 刘昱君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艺术类教育事业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正是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属性,更多学生从心出发,选择喜爱且擅长的专业来不断提升自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艺术类教育除了关注学生的艺术素养之外,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和渠道来夯实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导向,艺术类日常教育模式也是如此。以艺术课程为依托,充分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可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通过对日常教育模式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1]。本文就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就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进行简单阐述,以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的积极意义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全面夯实自身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关键时期。虽然对于艺术的探索与创造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学习面,从艺术素养、道德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也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高校也是如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突出教育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作用[2],尤其要建立起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来对艺术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合理实施;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艺术类课程中融入与渗透思政元素,加强对日常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教育模式的创新来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的提升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总之,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社会变化下,教育改革与探索的现实需要。

课程思政导向下,高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通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多元化的教学路径,更浓烈的课堂氛围,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在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利用思政的引领作用来转变学生的意识与认知,通过思政力量来滋养学生的思想素养,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利用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所形成的合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从理念、方法、路径等方面持续创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高校影响力提升的重要途径[3]。这是因为,在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下,高校也要不断突破,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此,高校要通过办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向双一流建设方向靠拢,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源以及社会关注度。显而易见,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从细节抓起,从日常教育抓起,日常教育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部分。高校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以艺术教育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模式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这无论是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是教学水平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显而易见,当今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信息资讯,都处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艺术类大学生处于最好的成长时期,社会安定,世界范围内的艺术交流十分密切,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样,当今大学生正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信息的深度覆盖、技术的快速更新、社会的持续变化、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对大学生的思想、技能、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然会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与影响,其理想目标、价值观自然会受到冲击。因此,高校必须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引导工作,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课程思政一体化来实现全方位育人[4],让大学生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明确的人生目标,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去。很显然,这对高校的日常教育模式和思政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部分高校在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思政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教育大格局,高校教师的引路人责任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精细化的理念与管理方法应用不足。第二,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没有落实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教育的重心主要放在艺术教学上,对于学生缺少相应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生活、社交、身心等各个方面的引导与管理存在不足。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及时,思政教育和课程辅导还是按照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渠道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状态、思想觉悟、政治意识等多方面缺乏全面的引导,同时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融合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导向下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做好教学规划

要想使课程思政发挥导向作用,高校就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做好艺术类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规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革新教育理念,在思想上高度认可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与初衷,以艺术教学为依托,实现课程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是要做好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规划,对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相通性进行探索研究,深入挖掘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当下学生的思维与行为特点,明确渗透的内容以及渗透方式,从而更好地落实艺术教学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具体路径[5]。二是要在实践上重视艺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入工作,如通过调研活动调查、了解当前艺术类学生整体的思想状态,落实艺术教学与思政教育全面渗透的目标,为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艺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艺术类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艺术是没有边界的,更没有固定的模式,艺术是创造、是探索,是人类精神文明与丰富情感的集中体现。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都会存在差异,相应的对艺术的理解会影响其对艺术的表达与呈现。这也是在同一个艺术领域不同作者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的重要原因。以音乐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同时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这不仅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利用音乐开展思政教育由来已久,古有“礼乐”这种重要的音乐形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更是肯定了音乐中的德育功能,他曾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指出音乐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约束途径。显而易见,音乐中的美育与思政教育功能都是十分显著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和依托,运用恰当的教学形式突出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感知力、鉴赏力的同时,利用音乐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这样可使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互相结合、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利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听觉体验,可使之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对比、学会鉴赏,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多种教学元素的融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手法,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6]。在开展音乐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音乐资源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启发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政治觉悟。比如,在音乐课堂中利用一些音乐资料,介绍民族器乐的起源、发展、变迁历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与表达,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艺术涵养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思想素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专业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不仅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模式的革新,更需要好的方法与途径。尤其是在社会环境持续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一定要与时代发展、社会变化相适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因此,艺术类大学生日常教育成果的实现与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息息相关。大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新意,极容易让身处信息化时代环境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在有效的课程设计的前提下,从契合学生思维、行为特征的角度着手展开教学,才能使得思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学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首先,教师自身要“走出去”,借助互联网或线下交流等多元化的形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因为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重要的途径。所以在专业教学技能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术,使用新的教学设备,尤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最后,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并引导学生。

(四)增进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变化,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困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较大的心理变化。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个性化发展,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日常教育体系,以爱感化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五)对课程思政导向下的日常教育模式进行评价与总结

结合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对日常教育模式进行及时总结与评价,以评价结果为教学改革的参考。将评价标准细化并覆盖全体学生,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而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日常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结合评价结果对教育模式进行不断调整与创新,使之更加匹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关注教学效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持续对日常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加强对艺术教学课程的科学设计,将课程思政与人文教学相融合,以此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使之有正确的理想与追求,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的力量,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猜你喜欢
艺术类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艺术类专访心得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