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晨
巴基斯坦与印度虽然敌对,但许多社会习俗往往有相似之处,例如在婚嫁方面就是如此。Netflix在2020年曾推出一部叫《印度媒婆》的真人秀,收获不少巴基斯坦观众,因为当中呈现了印巴两国共通的婚嫁程序—社会上绝大多数婚姻都是通过媒婆撮合。
《印度媒婆》当中的媒婆算是专业的“高端媒婆”,但在日常生活里的媒婆其实就是生活在周遭的大婶,她们往往是一种令人又爱又恨的存在。就像中国传统戏剧的媒婆形象往往长得丑怪,南亚社会中的媒婆形象也不佳。尽管巴基斯坦已经在2003年裁定,成年人结婚不需经过监护人同意,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很大程度掌控着人们的婚姻大事。
为什么南亚社会特别依赖媒婆?这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规范还具有相当的力量。由于同龄异性少有接触或自由约会的机会,唯一熟悉身边有哪些适婚男女的就是中老年大婶了,也只有她们的身份可以自由地穿梭在男方及女方家族之间。男性不论老少都代表着逾矩的危险,而年轻女性本身就是婚配对象,都不能担任这种角色。
大婶本身就是在“包办婚姻”中成长起来的,并未经历过自由恋爱,在“媳妇熬成婆”以后累积了足够的人际网络及权力,可以各显神通安排社区男女的姻缘及人生。在这种安排的过程当中,尽管父权明面上不太掺和,但是媒婆们的安排同样为保守的父权制服务。抵抗不了压力或担忧嫁娶无着的男女,透过她们的催促筛选、品头论足的言语、人际关系的调度,复制出一桩桩保守的婚姻。
南亚传统社会是建立在隔离和保护上的社会,从媒婆到面纱其实都是这一原理的表现。这种“隔离原理”与讲求“开放”的现代西方观念特别不相容,但是如果这么说或许容易明白一点:人们维持自主性大抵依靠两种方式,现代社会的女性更加能在多样的对象间挑选,而传统社会的女性假使无法开放地进行选择,只好透过裹得严实的方式来阻挡侵犯(但也被纳入父权的保护与支配),这与传统社会生活的贫困及暴力水平有关。
随着南亚社会的现代化,在顺利发展的社会中的暴力水平会逐渐降低。或者对于身处欧美的南亚移民来说,传统“家父长制”的制约逐渐转为现代社会的多元开放,但是,很多年轻人仍然会面对夹在“传统的老一辈”与“现代世界”之间的问题,很多人不想再靠媒妁之言。例如著名的巴基斯坦裔设计师纳什拉·巴拉甘瓦拉,她形容青春期的自己曾经戴假婚戒、把自己扮丑,只为了摆脱到处出没的媒婆。
穆斯林移民在北美只占2%,很欠缺婚配機会。近年来为穆斯林群体设计的婚友APP很多,但是,在软件上配对后有时并不是各自约会,而是举办共同见面会。尽管约会对其他族裔年轻人很普遍,但这种相亲大会对穆斯林更有安全感,往往父母就坐在外面观看。
可以说,传统婚配模式在这种数字化过程中既有延续也有革新。有的APP特别设置“数字面纱”,让用户凭借文字介绍而非外貌来配对;也有APP照顾女性的使用体验,避免总由男性主动发信息,而设置为只有女性可以踏出第一步发信息给对方,给予女性主动权。不过,媒婆其实也在数字化,WhatsUp已经成了她们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