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压力下,地方怎样突围

2022-02-19 18:50窦瑾
决策 2022年1期
关键词:消费

窦瑾

为了应对三重压力,一些地方采取了积极措施,广东采取加快新造集装箱出口流转、增加国际海运运力、“厂外设仓”缓解货物压港等多项新举措。

不容乐观!

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下滑严重。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很多地方面临的经济形势极为严峻。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当前地方经济工作的主轴。三重压力究竟体现在何处?面对压力,地方如何突围?

当前的经济三重压力,可以从几个指标走势中看出端倪:2021年初以来,伴随大宗商品、能源涨价,PPI不断创出新高。特别是9月之后,单月PPI涨幅持续高于10%,但受需求疲弱影响CPI始终处于低位。

一般来说,PPI反映供给能力,而CPI则反映需求恢复的程度。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CPI同比累计上涨0.9%,但PPI同比涨幅达7.9%,CPI和PPI剪刀差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两份四季度调查报告,一定程度佐证了预期转弱的判断。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四季度的37.3%为全年最低;居民就业预期指数持续降至49.3%,为2018年以来次低值,仅高于2020年一季度。

三重压力具体表现在:从需求看,疫情反复以及房地产强力调控等导致需求端收缩。教培、互联网到房地产,政策调控下多个高薪行业相继分流裁员,人员收入銳减。

同时,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上升,消费意愿降低。加上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持续承压。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4的汽车消费增速回落较快,连续4个月负增长。

更重要的是,基建投资增速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制造业投资意愿偏弱,投资稳定增长仍然面临一些要素制约。

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预期转弱,市场主体扩大再生产和招工意愿下降。

从供给看,疫情演变对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造成冲击,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较大,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缺芯、缺箱、缺电等要素短缺问题贯穿全年。

受全球芯片短缺的影响,汽车、电子信息、光伏等行业冲击持续加剧,近几个月汽车产量下降10%左右。随着“市场煤、计划电”之间的矛盾凸显,加之受“能耗双控”指标压力,拉闸限电现象一度波及全国近半省市,江苏、广东等省份不得不采取“开二停五”“限产90%”等措施。当前电力供应状况虽然好转,但是仍处在紧平衡状态。

国际物流不畅推动物流成本攀升,不少进出口港口拥堵严重、船舶运行效率和空箱周转率进一步下降,出口集装箱运价持续走高。业内人士反映“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从预期看,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变数,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波动。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预期转弱,市场主体扩大再生产和招工意愿下降。

尽管三重压力的概念才提出,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问题,2021年以来就已出现表征。

为应对三重压力,一些地方采取积极措施,主动破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在补短板、强弱项中发掘新增长点。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各地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多措并举疏“堵点”。面对“一箱难求”、国际运费贵、物流时间长等困扰外贸企业的“堵点”,一些地方积极创新方法举措,畅通内外循环“血脉经络”。

比如,广东采取加快新造集装箱出口流转、增加国际海运运力、“厂外设仓”缓解货物压港等多项新举措。深圳海关还创新打造“全球中心仓”,实现不同贸易形态、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组合的“海拼”“陆拼”“空拼”的物流新模式。

浙江一手组织企业线上参展接单,开发“集装箱一件事在线”“海外物流智慧平台”等数字化应用场景,聚焦难题破解,稳住外贸基本盘;一手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江苏在新辟加密近远洋航线的同时,积极扩充中欧班列、中欧卡航(中欧卡车航班)运力运量,预计全年江苏中欧(亚)国际货运班列将开行1700列,开行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开源节流缓“痛点”。针对能源供需偏紧的情况,国家会同地方加强国内电力统筹调配,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开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签订电煤中长协议,保障发电供热用煤。

山西要求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达到自有资源量的八成以上。内蒙古相关企业与18个省区市签订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至于“节流”,广东省一方面调整公共景观类照明用电;另一方面,通过峰谷分时电价的调整,发挥电价信号作用,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的利用率。

激活市场促消费。为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各地相继推出一批颇有含金量的促消费措施。作为提振人气和消费的重要手段,消费券发放更加注重“一城一策”。

合肥先后发放两轮5200万元消费券,引导居民扩大餐饮、商超、汽车等消费;厦门开展文旅消费季活动,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优惠券。

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仍是各地促消费工作重点。贵阳发放“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贴,农村居民买家电最高补贴1000元,买汽车最高补贴2000元。广西举办千种家电品质节,开展家电特卖活动等。深圳进一步放宽新能源小汽车指标申请条件,取消社保条件等限制,促进新能源小汽车销售。

协调发展拓空间。浙江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从山区、海岛、农村中谋求发展增量。2021年,浙江超过三分之一的重大项目投在了山区26县,全域为山区县的丽水、衢州等地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好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降至1.85∶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调子,也指明了突围方向。面对三重压力,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长远,既要保持“稳”的定力,又要增强“进”的信心。

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这个“牛鼻子”。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继续推动市场主体纾困减负,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政策,该延期的延期,该作为的作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信易贷”落地实施等方式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融资,让企业轻装上阵,保持活力。

其次,下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一“先手棋”。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优化供给具有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各地要把握用好这一关键窗口期,围绕重大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在项目与动能的同频共振和动态平衡中,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第三以进固稳,在变局中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突破点。没有发展、没有进,就没有真正的稳。要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以科技创新的“进”巩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以数字赋能的“进”夯实三次产业的“稳”。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

强化数字经济的全产业赋能。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创新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从而在融合互动中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消费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