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森 ,张 哲 ,刘亚男 ,杨 博∗
(1.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外语与旅游系,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河北 承德 067000)
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在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域内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为21.99%。从时间维度看,该数据从2014 年的18.02%增长到21.99%,老龄比年均增幅超过2%;从区域维度看,该数据是河北省老龄人口占比均值的1.1 倍、是全国均值的1.2 倍[1]。人口老龄占比大、老龄化速度快、养老负担重的养老特征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严重制约承德经济发展,也必将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承德周边的脱贫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巨大的养老压力会产生“未富先老”、“因老返贫”等社会问题[2]。调查研究承德脱贫乡村养老服务现状,找到承德脱贫乡村养老问题症结,优化承德脱贫乡村养老体系,将有效缓解老龄化对承德脱贫乡村的经济冲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承德脱贫乡村地处“环京津贫困带”,包括7 个贫困县、936 个贫困村。这些地区耕地比例少、工业基础差、发展水平较低,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向京津以及承德城区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较为严重,形成特有的养老特点[3]。
根据《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中60 岁及以上的比重达到了23.99%,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6.57%,超过了“老龄社会”标准,距离“超老龄社会”的标准只差3.43 个百分点[4]。而在承德脱贫乡村的取样结果表明,调研的6 个村庄常住人口60 岁以上占比竟然高达25.84%,已十分接近“超老龄社会”标准。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地区14 岁以下儿童占比为18.92%,22~60 岁的常住劳动力占比不足50%,区域内赡养比远远低于城市地区。
脱贫乡村地区的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养老市场商业价值不高,导致了养老服务和资源供给不足。从百度地图搜索结果可以看出,在全市养老相关的地点搜索中有122 个搜索结果,其中包括公立、私立及社区养老机构(中心、服务点)等,所有搜索标记地全部位于城区、县城和乡镇核心居住区。当前承德未查到专门面向乡村的私营养老机构,以村为单位养老组织仅出现在经济发达的乡村,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依赖于政府建设,集体互助养老如农村幸福院等存在较大的推广难度,脱贫乡村的养老服务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承德脱贫乡村大部分处于燕山山脉腹地与坝上地区,人口密度远低于平均水平。以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L 乡为例,该乡60 岁以上老年人约3 100 人、分布在331.4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密度不足10 人/平方公里。而在承德市双桥区的西大街街道老龄人口密度高达5 200 人/平方公里,是L 乡老龄人口密度的520 倍。根据“聚集经济”原理,当聚集度较低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才会有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发展效果[5]。脱贫乡村老龄人口密度较低,养老服务单位半径辐射的人数不够,养老服务的供给成本较高。
从硬件看,脱贫乡村的产业不断发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指标完成达标,电力及通信网络得到全域覆盖,各种养老模式构建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从软件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延伸,脱贫乡村的各类养老模式有了可靠的机制保障。加之乡村振兴帮扶人员的常驻,为脱贫乡村的养老带来了技术、人力与先进理念,脱贫乡村养老体系优化的条件基本成熟。
目前,制约承德地区脱贫乡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人力、设施和意愿四个方面。
经济是制约脱贫乡村养老的第一因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较低,脱贫乡村缺乏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脱贫乡村养老产业风险系数高、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吸引资本市场介入,养老资源更多依赖政府投入。与此同时,这些地区又迫切需要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养老投入的公共属性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解决脱贫乡村养老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政治账、经济账、民生账,做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平衡。
在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乡发展失衡的双重作用下,承德脱贫乡村地区年轻人口外流严重,导致养老模式的运营队伍里中老年村民的比例较大。相对于专业的养老从业人员和年轻的志愿者,此年龄段人群的学习能力较弱、新鲜事物接受度低,难以承担养老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的任务。因此,养老运营流程清晰明确、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是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能否落地脱贫乡村的关键。
相比于城市社区,脱贫乡村的道路条件较差、交通运力不足,无法实现快速便捷的实现养老服务线下直达。脱贫乡村的网络尚未实现所有住户的全覆盖,加之网络带宽低、传输稳定差、终端设备情况复杂等情况,线上的养老服务也受到限制。在养老服务的技术路线设计上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交通设施与通讯网络影响,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建立用户画像库,通过顶层架构设计弥补设施条件的不足。
脱贫乡村位置相对偏远、信息相对闭塞,居民思想也较为保守。特别是世代受到中国传统乡土情结与“孝”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居民还是以子女照顾作为第一选择。受制于子女外出务工或搬入城区居住的现实,已经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可接受其他养老方式作为第一选择。特别是互助养老、托管养老作为第一选择已逾三分之一,作为第二选择超过半数。可见,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养儿防老”的固有观念已然松动,社会化的养老形式逐渐成为子女照顾的有力补充[6]。
表1 承德地区脱贫乡村老人群体养老意愿
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政府(村委会)养老、机构养老均不能无法有效破解承德脱贫乡村的养老困局。建议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互助养老为辅助,以政府托管为保障,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开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属地脱贫乡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架构搭建,积极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资源,发挥乡村的地缘认同和人际关系优势,尽最大可能实现“养老不离家”或“养老不离村”,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的要求。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突出重点、夯实基层。聚焦解决老年人健康养老最紧迫的问题,坚持保基本、促公平、提质量,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7]。针对脱贫乡村经济基础薄弱、财政预算较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特点,养老方案的制定要依据所在地的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设施条件等灵活制定,避免出现“拍脑袋”“一刀切”的做法。同时利用管理改进、技术优化或借助外部力量,降低养老投入对于脱贫乡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保障养老事业长期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市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考察时强调:“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养老服务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向往,在脱贫乡村的养老体系构建中要以老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养老服务建设建成“民心工程”。要明确脱贫乡村养老资源短缺的基本事实,把握脱贫乡村养老“兜底线”“保基本”的定位,将各项措施方案落实到户,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
智慧养老在一线城市的养老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人工智能实现的远程监护、可穿戴设备实现的健康监测和大数据实现的健康预警等。但受制于设备投入、信息通讯、运营推广等困难,这种高效低成本的辅助技术一直未能下沉到较为偏远的乡村。笔者团队在乡村调研时发现,当前脱贫乡村地区已经初步具备建设智慧养老的条件,如:无线网络覆盖面和传输效率的提升、智能手机在农村老年人中的普及等。对现有成熟智慧养老方案进行“适配”“降维”处理,可以有效优化脱贫乡村的养老体系,为承德脱贫乡村地区养老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利用现有的智慧养老系统架构,开发适合乡村应用场景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实现脱贫乡村养老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在原有的城市智慧养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迭代,保留监护求助、医疗健康、信息管理等主干功能,去除社区互动、生活服务等辅助功能,同时预留出跌倒监测、一键呼救等“特需”功能模块作为拓展。通过落实到村的信息网络布置,逐步实现落实到户的网格化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不仅能够实现域内老龄人口信息收集、档案建立等信息化功能,还可以结合算法摸清养老服务的供求底数,完成养老服务在区域内的分配调度,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
老年人学习使用电子产品或软件的能力较弱,智慧养老下沉推广的最大难题是用户接受度,因此在信息反馈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尊重用户当前的使用习惯。根据调研结果,脱贫乡村老龄人口的智能手机较为普及,尤其在“健康码”“微信转账”“微信群聊”使用场景的推动下,大部分老年人已经实现“微信”基本功能的熟练使用。利用基于“微信”构建的养老服务群组可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推荐、线上交流、健康指导、检测问诊等多项服务,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时解决养老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能较大地节约运营成本。
依照当前的乡村老龄人口大病筛查、定期体检、医疗救治等结果建立线上病例库,进而为脱贫乡村老龄人口建立健康档案。老龄人口可根据相应验证手段,在未来就医时调取健康档案信息,为医疗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于互助养老推广,可以效仿滨河社区等先进管理经验,建立村民养老服务的“时间账户”,引导初老人口参与到互助养老服务中。村民可通过参与养老志愿服务在“时间账户”存入余额,在未来为自己或家人兑换养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服务补偿。
脱贫乡村养老是制约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多元布局、降本增效、需求导向的政策引导,依托成熟的城市智慧养老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承德脱贫乡村的养老压力。但由于承德脱贫乡村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和实施试点,进而逐步探索解决脱贫乡村养老问题的“承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