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兰兰
没有什么可以打动人心,除了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才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位老记者曾跟我说,作为一名记者,你的文笔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你可以深入基层挖掘平凡人的故事,用真实的细节打动读者。
今年7月初,我参与采写了《老何卖瓜》的新闻。在最初拿到这个线索时,我理解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瓜农的正能量故事,许昌媒体宣传只是因为看到老何不容易,产生的一种怜悯之情。但是当我从许昌日报社记者那里得知,他们之所以关注老何是因为一张照片打动了他们。这张照片中一个女孩儿坐在卖西瓜的拖拉机驾驶座上,顶着似火的骄阳,心无旁骛,埋头看书……就是这个画面深深地打动了许昌市民,被许昌市民随手拍下。而这张无意间抓拍的照片也打动了许昌的记者。
同行的讲述,让我改变了想法,进而转变了报道的角度,于是我们立即和瓜农老何联系,当天下午4点多来到老何家中采访,在他家破旧的院子里看到了照片中的那辆破旧不堪的拖拉机,就是这辆车承载了一家人的希望。我们见到了老何,他很平凡,很普通,不善言辞,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即便如此,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一家人面对困难的坚强和乐观,让人产生共情,自发地去帮助他。报道见报后,很多读者和市民被老何一家人坚强乐观的精神打动,与其说是报道打动了读者,不如说是故事本身的力量打动了读者。
平凡人的真实故事最能打动人心。2021年,在采访中我认识了另一位坚强乐观的父亲——郭龙飞。他32岁,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不幸在他儿子半岁的时候降临。他儿子半岁大时被诊断为难治疗癫痫病,这个病症不同于普通的癫痫病,发病持续时间长,而且频繁发作,每天犯病十几次,只要一犯病就得立刻抱到医院急救,可以说他儿子就是在医院长大的。为了让儿子稍微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玩耍,甚至有一个正常的童年,6年间,郭龙飞带着儿子四处求医,2021年,在得知北京的一家医院可以做此类手术的消息后,他看到了希望,想给儿子做手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此时他为给儿子治病已经倾尽所有,几十万元的手术费从哪里来,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但他婉拒所有的爱心捐助。他说,“每个人都不容易,比我困难的人还有很多,6年来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亲戚朋友的帮助,我欠的人情债太多了,这次我想凭手艺给儿子筹治疗费。”他是一名职业画家,于是萌发了画一万把扇子到夜市摆摊的想法。他计算一把扇子30元,一万把扇子能卖30万元,就这样,他白天在家画扇子,晚上拉到夜市上卖。
在深入采访后,记者在《汴梁晚报》《汴梁故事》专栏以《一位父亲夜市摆摊筹款为儿治病 一万把扇子绘就父爱如山》为题,报道了郭龙飞的故事。之后,记者持续跟进追踪报道,推出“一万把扇子”系列报道。报道一经推出,郭龙飞感动无数网友,社会各界纷纷为他点赞,各种爱心纷至沓来,摊位上涌来了慕名而来的热心人,有的买扇子、有的在摊位上帮忙。该系列报道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郭龙飞的故事被全国人关注。
该报道之所以能赢得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于我们呈现给读者一个自强不息、阳光灿烂的人物形象。他坚强、乐观,不抱怨命运不公,勇敢与生活交手。记者只是一个记录者,将郭龙飞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打动读者的不是文字的力量,而是故事本身的力量。
广西日报传媒副总编辑谌贻照在《如何做好基层新闻报道》的分享中说,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发掘最鲜活的新闻素材,最打动人的故事,最美好的情感。如果你的新闻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他获奖的照片、视频,采写的稿件都是在基层蹲点抓到的,为了记录基层的生活,他连续多年每年春节都在基层度过。从分享交流中,我了解到他采写好新闻的秘诀就是到基层到现场,才能拿到第一手的新闻素材,拍摄出具有现场感的作品。
想要写出打动人的好新闻,必须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采访中记者只有深入群众,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客观状况,抓到更打动人心的细节和情节,进而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报道。作为一名记者要始终牢记这一点,关注身边普通且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百姓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进而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
非新闻专业,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在刚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时,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采访。在一次采访活动中让我找到了答案:这次活动是采访环卫工人,一位“老”记者带着我,我们凌晨两点出发,跟随环卫工人一直采访到上午他工作结束。就是这一次的采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名记者只有深入基层了解第一手材料,才能采写出打动人、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无数新闻前辈的事迹告诉我们,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一头汗、两腿泥”,采访才能抓到“活鱼”。
多年来,开封日报社要求全体编采人员都要深入基层,勤于察访,读懂百姓故事,体味人情冷暖,写出鲜活新闻。按照这一要求,十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养成了深入基层的习惯,十年来,我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社区,采写了大量平凡的普通人和正能量的报道。其中有《一万把扇子绘就父爱如山》中的郭龙飞,《凡人善举演绎人间大爱》中的曹晓雷,《漫漫康复路 眷眷夫妻情》中的李金星……这些新闻报道中的平凡的普通人,都是在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时发掘的。而这一篇篇报道,不仅打动了读者,也让我懂得,要写好一篇好新闻一定要到现场、到基层,因为,只有到现场才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感受现场的氛围,挖掘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新闻价值。好新闻不会主动出现,如果记者只呆在办公室里,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写不出有现场感的新闻报道。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记者首先要勤奋,肯吃苦。我们常把记者比喻为“新闻民工”,的确如此,采访是一件体力加脑力的工作,加班是常态。作为一名记者,只有以满腔热情,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发掘出打动人心的好新闻。无论是瓜农老何的报道,还是“一万把扇子的梦想”郭龙飞的报道,在报道手法上记者并没有标新立异,记者只是发挥了勤奋和肯吃苦的精神,持续关注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沉淀积累并跟踪报道。在采写《一万把扇子绘就父爱如山》的报道时,由于采访对象晚上出夜市,因此所有的采访都是在晚上,第一次采访郭龙飞时,一直等到他晚上十一点多,采访结束已经凌晨一点多,而随后的每一次采访,差不多都是这个时间,夜市结束记者的采访还没结束,记者要和采访对象一起收摊。在采访瓜农老何时,记者下午驱车来到老何家中,从市区到老何家用了一个多小时,记者可以电话采访,但是这样的采访肯定没有到现场感受更直观、更生动。
新闻的源泉在一线,在现场、在基层。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下基层勤些再勤些,离基层近些再近些。做到腿勤、脑勤、手勤、嘴勤,多深入基层,发掘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用心记录、传递感动。
一个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平凡人,一件件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当通过记者挖掘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其引发的灵魂震撼却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好新闻是首先要打动记者,才能打动读者。而写平凡人的故事,需要真心真情。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感情,有人情味儿,力求引起人们的共鸣,情不自禁产生或悲悯或敬重等各种情感,而情感认同是传播效果的基本保证。要写好这样的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首先自己要真诚地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挖掘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故事。
在对郭龙飞的采访中,记者亲眼目睹了孩子发病时的情况,在多次深入他家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眼前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瞬间躺在地上抽搐,随之被家人按住。孩子痛苦喊叫,家人无能为力。作为一名母亲,当时我的眼泪瞬间流出。面对孩子的病情,多个医院的医生都说看不好,劝他们放弃,看不到希望的妻子选择离开。郭龙飞却一个人在坚持,他说,再难他都不会轻言放弃,如果他放弃了,儿子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再后来,记者跟随他到夜市出摊,在凌晨一点多夜深人静的夜市街头,记者见到了白天一直面带笑容坚强乐观的郭龙飞痛哭流涕。哭过之后,抹掉眼泪继续干活儿。郭龙飞的独立自强以及他对儿子那份如山的父爱,正是媒体宣传和弘扬的正能量。
瓜农老何是普通的农民,种瓜、卖瓜就是他的生活,也是他一家人的希望。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带着孩子到陌生的城市,即便露宿街头,他从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在得到许昌市民爱心帮助后,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瓜送到后他开着车悄悄离开。老何身上的这种品质,正是打动人的地方。面对生活的困境,老何没有一丝抱怨,而是乐观面对。中国人朴素、坚韧、不屈服、善良的品质和精神在老何身上得到了体现。面对他人的帮助,老何更多是心怀感恩,在他的教育感染下,两个孩子懂事、好学、不服输、有上进心。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感动了两座城市。看了报道后市民深受感动,读者给记者打电话说,“平凡的一幕震撼人心。”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人在谷底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是向上。大家纷纷祝愿老何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多年来,曹晓雷一直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开封老人萧益光,究竟为了什么?不少人曾经这样问曹晓雷。记者采访曹晓雷时,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说,人和人相处靠缘分,他和萧老先生有缘,在了解了萧老先生坎坷曲折的一生后,他的第一意识就是把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当成亲人,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萧益光和曹晓雷非亲非故,但是曹晓雷和妻子用无私的爱照顾萧益光老人多年,曹晓雷和妻子的凡人善举,演绎了人间大爱。
这都是些普通人的普通事,这些人和事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事迹并不感天动地,但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却让人感动。他们都是普通人,却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这些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诠释着不平凡的英雄气质——坚强父亲郭龙飞,为了救儿子靠手艺拼尽全力筹医疗费,他说,“每个人都不容易,他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了”;普通瓜农老何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自暴自弃,他努力挣钱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都好好的,女儿将来学业有成,儿子结婚生子”;好心人曹晓雷就像萧益光老人的家人一样,精心照顾着他,他说,“要为老人养老送终”。
总有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些平凡的普通人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他们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和挑战,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等优秀的品质,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生活宣战,这种正能量也必将感染、引领更多人。
透过这些采访,可以发现,记者唯有把视角向下,镜头朝下,通过还原一个个普通、平凡人的真实生活,呈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样的报道带来的一定是触碰到人心的真实感。打动人的不一定都是宏篇巨作,小切口、小人物、微视角,更能呈现最精彩、最具有正能量的新闻故事。因此,新闻记者要学会用凡人小事讲述正能量故事,同时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如何采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新闻?这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而答案是: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做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好故事,传播正能量。零距离接触才是好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要想当一名好记者,只有贴得更近,听得更多,跑得更深入,才能写得更真。抓好新闻没有捷径,只有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才能写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文章。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拥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必须具备敢于吃苦、不怕吃苦、懂得吃苦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更多真实可靠、丰富有趣的“活”新闻。勤跑、勤听、勤问,真正走进基层,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写出打动人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