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02-18 23:56陈明明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道德思政大学生

陈明明

一、网络文化视域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帮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第一,网络文化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网络当之无愧,此也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促使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效率观念提升。效率观念是大学生都应具备的一种自我学习与进化能力。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便捷性特点,其作为全球文化信息连接的主要载体,可促使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信息系统建设,快速整合与利用重要社会资源。在此,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可运用网络文化资源,学习新的知识,以此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在网络文化下,学生形成较强的效率观念。2.开放的观念。网络文化中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其依托互联网,不但突破传统文化与传播形式的滞后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的局限性。网络经济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让全球文化融合成为可能。开放的网络文化在本质上改变大学生封闭的观念,进而建立全球化视野,便于其成长。

第二,网络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资源。网络文化作为网络发展衍生而出的文化,大众化更强,且具有开放、共享与自由等特点,在全球信息连接下,为人们提供可以超越空间的信息传播形式。将此运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为教学资源注入新鲜血液。利用网络文化,让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内容快速传播,只要人们连接网络,就可快速获取最新、最详细的知识。借助网络文化,让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逐步变得数字化,同时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第一,对大学生三观的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家长与学校往往不知道其运用网络做什么,学习到哪些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网络对其人格塑造有什么负面影响。网络暴力、交友等场所复杂等都是家长不喜欢的因素,但是网络却是大学生们喜欢长久驻留的地方。在此环境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产生影响,可能在学校与家长还未意识到时,其就产生了偏额。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呈时间、空间资讯无障碍的状态,信息发布与使用都更加便捷,在此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很多腐朽、错误的思想深入网络,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乘虚而入,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容易受外界信息影响分散注意力,降低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还有网络中文化中包含的封建迷信与低俗文化,借助大学生抵抗力差的弱点乘虚而入,导致学生走向堕落,不利健康发展[1]。

第二,对大学生道德与法治观的挑战。2013年,以女高中生跳河身亡,原因竟是服装店主怀疑其偷窃服装,将店内的监控视频截图,发到网络中,人肉搜索,导致此高中生身份信息曝光,严重影响其生活,12月3日晚,此高中生连续发出两条微博后,跳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身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网络中的刺激感影响,解放身心,不受道德与法治的约束,放任自己的言行,进而产生“网络失范”现象。网络文化在发展中过程中,各种缺陷凸显,网络暴力、垃圾邮件、木马病毒等,无一不为网络道德规范以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大学生更喜欢独树一帜,其个性张扬,网络文化中的部分缺陷,就大大激发其表现欲,如借助病毒信息擅闯他人系统,盗取他人密码;还有的人在虚拟世界中随意辱骂、攻击他人,失去法律与道德观念。有的大学生虽然有一定法律与道德意识,但是在网络中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导致道德与法治观降低。

第三,对大学生交往观的挑战。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点,促使大学生在网络中也有了虚拟身份,但是在其使用此身份时,会因为其社会经验匮乏、思想理想化等特点,形成不正确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投入一定精力,但是在网络文化渲染下,更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沟通形式,以此更少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没有与他人交往的欲望。这种形式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淡化,只满足于脱离现实的网络世界中。虽然网络交流脱离了人际关系的束缚,让人没有了顾忌,但是时间长会让人逃避现实人际交往,甚至产生恐惧,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在此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会导致其人际关系的处理出现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疏远,学生在面对人的时候也会产生孤独、压抑与焦虑的情绪。

二、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分析

(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文化,包含网络新闻咨询、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分析,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此发展民族网络经济与技术,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主体,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和网络支付等,占据网络使用的主流。所以要建设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建立具有中国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此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现在随着网络信息的丰富,垃圾信息迅速增加,即使是文化领域也受到不健康因素影响。所以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获得影响,已经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国家提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后,以此为目标,在网络上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建立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家园。另外,在网络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策划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征集格调健康与主题鲜明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一旦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形成,会在互联网中快速传播,大学生在接触这些文化时受到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与智慧才能,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网络社会中学生道德的自律,表示网络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可令控制效果更持久。并以此体现道德人格的生成,则是人性的不断完善。借此要在网络文化普及的时代培养大学生网络到的自律性。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以此为自律性养成的基础,将道德认知作为道德内化与行为的先导,起标榜作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日常行为还存在言行不一、知行脱离的情况,也就是说其对道德认知趋于表面,主要体现就是违反道德规范。所以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实现知行统一,如知道此是不良网站大学生能够主动退出,不去观看。其次,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将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让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有真实的情感,可推进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转化。如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厌恶网络黑客、诈骗、盗窃等现象,那么就会以此促使其遵守道德规范。最后,大学生要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组成,只有形成高尚的人格、践行道德规范,其道德发展才会由他律变为自律。社会道德要求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为我的存在,只有个体遵循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才可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治观念。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现在,必须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教育。可将此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即教学时增加网络知识产权、安全与法治等教学内容。还可聘请专家到校园内开展专题报告,讲述网络犯罪的特征、危害有预防,让大学生真正做到接触网络文化信息时可以辨别是非,出淤泥而不染。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依托网络文化,创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在虚拟网络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沉淀形成正确思想观念与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认知体系。现在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网络文化的弊端,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削弱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所以可从下面几点进行网络文化建设:

第一,构建全面的校园网络平台。如构建思政教育专题网站,积极运用网络媒介,实施思政教育[2]。从现在高校思政网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分析,还存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互动性不强的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投入,尽量使用学生喜欢的专题讨论与双向互动活动,丰富网站形式,不断增强知识与技术含量,让思政教育内容以多媒体技术承载,向动态、立体变化。如借助“红岩精神”,创建独树一帜的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创建以“红岩网校”为代表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另外,还须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继承传统的心理咨询室的优势,借助网络技术创建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如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络平台,学生可通过此进行在线咨询,高校心理教师为大学生梳理心理问题,维护其心理健康。

第二,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形成良好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如在校园内创建与校园网络的有关社团,组织爱好网络技术的大学生构建社团,包含后台程序小组、管理小组与多媒体小组,由专人负责,定期展示成果。另外还可组织校园网络文化实践活动。在学校内多举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如页面设计、网络创意征集等,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知。在校园内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加强大学生思政理论教育

第一,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思政教育核心,同时也是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首选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积极引导大学生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在学生心中建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进而坚定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念。

第二,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强劲的凝聚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世界“地球村”中也不能降低学生的国家主权与民族意识。基于此,要强化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其国家安全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从根本上屏蔽网络中颠覆国家主权的言论[3]。其次,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努力深化与扩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还须注重公民精神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党与国家的工作重点,要求公民能够敬业奉献、爱国守法、团结友爱、明礼诚信等。因此要借助网络加大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让其在社会中做好公民、在工作中做好建设者。

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以网络独特形式传播信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日益巨大,为其带来的不只有机遇,还有挑战。所以高校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文化,探寻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让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道德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