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浪,廖 倩
(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53002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医学院校教育后,在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更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能力培训。[1]规培旨在巩固理论知识和规范临床操作技能,强化医学生专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不断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提供高素质人才。规培制度的全面启动改变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格局,也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改革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基于规培制度下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新局面,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新特点,为医学院校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战略革命,保障医学生切身利益和就业前景提供了新思路。同时,还能够推动规培制度的发展,使医学生教育培养、就业和规培之间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势,稳步推进医学生就业工作开展和我国医疗卫生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个地区陆续开展医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前的小规模、专业化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随着培训模式的成熟和培训方案的不断完善,已经能够在全国大范围内开展这类型的培训工作。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对全国范围内所有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建立健全规范化培训制度,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3]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中应该“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万名住院医师”[4]。2014年,《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规培,且没有规培合格证将不能评定中级职称。[5]自此,规培制度的全面启动与实施,对推动我国当前医疗改革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
规培制度的全面实施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呈现出医学生就业门槛被抬高、就业热情明显下降、考研热持续升温和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就业新特点。
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其就业难度节节攀升,供需结构的矛盾逐渐显现。国内三甲医院、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对医学生的学历要求也逐渐提高,在重视临床技能的同时还对科研水平具有一定要求,因此,基本上很少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部分专业甚至研究生学历都不再有就业优势,学历和能力影响了部分本科生的就业。规培制度实施后,就业难度加大,限制着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和规培证书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直接就业。[6]考虑到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具备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的资格,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双证”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历届生或高学历应聘者,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随着“95后”踏入就业市场,“慢就业”现象层出不穷。[7]加上规培制度的实施,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机会直线下降,绝大部分学生在升学和规培中二选一。学生对规培制度和政策不了解、不认可,认为规培是考研失败者的唯一选择和出路。规培期间待遇明显低于直接就业,学生在规培基地所属单位没有归属感、地位低下[8],规培结束后就业得不到保障、竞争力远不如研究生学历或有经验的历届生等,都导致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进入规培系统学习产生极大的抗拒,就业热情明显下降,部分医学生甚至放弃专业改行。
规培制度实施后,每年考研报名人数都创新高。学生认为通过升学不仅能够提升自身学历水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还能在研究生阶段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规培证,从而实现毕业后“四证”齐全,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投入,一次性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学术型研究生虽然毕业后仍然需要进行规培,但高学历的优势也使他们在选择规培基地和专业上相对本科生更具有竞争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意愿日趋强烈,导致考研热持续升温[9],专业型硕士名额成为“香饽饽”,部分实习生甚至为了考取研究生旷班、旷课复习考研,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势。考研的狂热甚至持续到毕业后,近年来“二战”“三战”的比例显著提高,导致高校一次就业率持续走低。
医学生的教育培养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也更为严格,需要学生本人付出的精力、时间和家庭付出的经济支持都更多。规培制度提出后医学生增加了至少三年的学习或培训时间,这进一步增加了医学生的教育成本。[2]对部分学生来说,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导致他们对将来的就业环境、就业单位期望值显著提高,他们不愿意到条件较差、职称评定不完善的基层单位就职,基层就业意愿不强烈,基层就业意识薄弱。[10]“大单位”“大医院”的岗位数量有限,造成了人才饱和地区“无业可就”和人才紧缺地区“有业不就”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大多不能满足“大单位”“大医院”的要求,他们认为自身的高投入就应该获得“高回报”,不愿意根据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从而错过就业机会。
医学院校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是辅导员或管理相关的行政人员,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部分辅导员不是医学背景出身,没有从事过医学相关工作,不了解医学生的成长历程,或者有医学背景但没有到相关医疗单位求职、工作过,很难为广大医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求职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11]此外,辅导员和管理相关的行政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烦琐,没有时间深入了解规培政策,也较少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方法的讨论,加上与医疗机构关系不够密切,行业敏感性和就业敏锐性都相对较低,导致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规培制度的实施对传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往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通识教育虽然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关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内容需要根据规培制度和新医改的实施进行更新与修改,就业指导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应以此为契机,改革与创新就业指导课程,让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就业这个过程中能够对规培制度和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有良好认知,畅通信息接收渠道,提高信息接收的时效性,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毫无针对性或内容陈旧、不契合新局面的无效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服务需要结合学生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从其不同的择业动机和行为能力着手,既往董华[12]、李丹红[13]、拜亚萌[14]等人的研究也提出了个性化就业指导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个性化服务指导工作不断推进,但成效不显著。[15]这可能与实际工作中医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人数有限有关,仅依靠他们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方案制订、针对性就业指导,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一对一”的精准指导。
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就业环境,正确认知自我,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反对“大医院=高收入”的思想,避免出现眼高手低和盲目追求“大单位、大医院”的情况;鼓励学生积极报名考研,但要提醒其考研和就业要“两手抓”,切勿盲目跟风考研或非“研”不读、非“专硕”不去,理性看待考研与就业,在升学和规培这道必选题中做出最优选择;合理制订就业规划和成长路径,减轻毕业后规培的焦虑感和挫败感,转变“规培是考研失败者的唯一出路、规培低人一等”的不正确观念,科学认识规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选择考研学校、专业及规培基地和专业时要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方面,认清定位、找准方向。
医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的制订与其对规培制度和政策的认知密切相关。医学院校要加强对规培制度和政策的宣传与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绘制学生个人成长路径图,定期对学生进行个人能力鉴定,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快速适应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指导教师或辅导员要找准思想切入点,宣传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和不同单位规培政策等,同时可以通过定期邀请优秀规培学员和基层工作毕业生回校宣传相关经验,一方面提高学生基层服务意识和岗位吸引力,另一方面普及规培最新政策和信息,提高学生对规培的了解度、支持度和认可度;高校要加强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心系患者和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识到在基层医院的平凡岗位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实施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改革。医学院校要健全规培制度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入学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中对规培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在了解政策的前提下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深入了解规培在医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融合医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医学生参与到医疗行业创新创业活动中,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的拓展。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培养,积极进行就业指导教师培训,深入了解、掌握规培制度和政策实施,促进其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提高医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借力“三全育人”深化改革,打造全员育人、多方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队伍。这种职业教育的引领应是全方位的,辅导员、专任教师甚至教学行政管理人员都应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发挥作用,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和便利条件。
医学院校及教师应依靠网络大数据平台收集学生各项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制订与学生定位和能力匹配的就业“一对一”指导计划,针对其薄弱之处与不足,积极开展面试、招聘实战训练,提高医学毕业生应聘求职技能,增强其就业实战应对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继续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广泛收集考研信息、规培招生和就业信息,并多渠道及时、准确推送,实现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医学生要加强自身胜任力的打造和提升,通过实习充分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加强对自身品行的修炼;做好从学校学生到单位职工的身份转变,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现自己的特质与优势,从而吸引用人单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规培制度的实施使当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但这也是一个机遇,能够让高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新特点、针对自身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与完善,把握新局面,从中找到破局之法,从而有效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革新,切实加深学生对规培制度和政策的理解、认可,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基层就业意愿,从而促进规培制度下医学生就业的新突破。规培制度确实影响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观和职业规划,但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其能够全面提高我国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推进我国新医改的深入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