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系统桎梏下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基于高校信息部门视角

2022-02-18 22:24:31林平荣施晓权杨俊钦
教育观察 2022年25期
关键词:遗留部门校园

林平荣,施晓权,杨俊钦

(广州软件学院软件研究所,广东广州,51099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从电子校园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发展过程。智慧校园能够为师生提供智慧化服务,促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全面升级,是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近年来,许多高校努力从数字校园转型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研究与建设如火如荼,吸引了相关企业、社会群体、教育主管部门的目光。中研产业研究院《2019—2025年中国智慧校园行业发展预测与前景展望研究报告》显示,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都将智慧校园划为重点建设任务,明确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2]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大部分高校由于各项业务实施相对分散、对信息化认知不足、缺少顶层设计与规划、应用系统分散、业务不协调,导致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和设备各自为政,事务处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整合。各部门为了迎合相关政策,业务需求频繁变更,不断在现有系统上堆砌业务,加上系统开发人员流动性大、文档缺失等原因,越来越多的系统逐渐演化成遗留系统,高校信息孤岛现象加剧,严重阻碍了智慧校园的融合发展。[3-4]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功能需求复杂、技术难度大、建设周期长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涉的部门较多,而信息部门作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在遗留系统背景下,基于信息部门视角深入分析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层问题,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智慧校园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方法。理论层面,学者对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建设策略、评估模型、教育数据生态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如陈琳等人阐述了智慧校园的四大智慧及其内涵[5],并从智慧教育的视角研究分析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及战略构建方案[6];沈霞娟等人通过分析国外顶尖高校智慧校园案例,提出了智慧校园六维评估模型[7];李璐等人构建了高校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考核智慧校园建设水平。[8]实践层面,学者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对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及技术应用拓展延伸进行了分析探讨。如徐青山等人以“智慧北航”为例对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分析与实践[9];陈平等人采用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M2M三层架构,对智慧校园的体系架构进行了总体设计[10];吴细花采用云技术设计了智慧校园云平台并提出了一种面向私有云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撑平台[11];赵磊磊等人在人工智能场域下设计了由四个层面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智慧校园的建设框架。[12]梳理这些研究发现,当前智慧校园建设已取得一定有益成果,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呈现广泛性、实用性等特点。但是,纵览这些成果,鲜有从信息部门视角并结合遗留系统这一改造场景下对智慧校园工作开展的相关研究。信息部门是智慧校园建设最直接的参与者、执行者,在整个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立足于信息部门视角,审视遗留系统的桎梏,深入剖析遗留系统、智慧校园、信息部门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及框架。

三、智慧校园、遗留系统、信息部门之间的耦合关系

目前,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数据无法集成和共享,无法满足一体化建设的需求。此外,许多业务过分依赖遗留系统固化的业务流,变更的需求只能依赖系统再造。智慧转型就要将遗留系统面向开放、链条协同的方向发展。遗留系统阻碍着校园智慧转型的步伐,抛弃遗留系统重新布局可能有利于工作开展,但是大部分的系统仍处于运转状态。遗留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数据,而教育数据是智慧校园体系中的核心资源,是驱动高校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的重要载体。[13]高校如果没有妥善处理遗留系统,将会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运营产生严重阻碍。因此,高校应谋求一种共存的解决方案,沿着“数据—信息—知识”的智慧化路径不断演进,以保证遗留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业务价值不被破坏。信息部门是遗留系统的开发者或维护者,也是建设过程中的主导者,其参与将直接影响智慧校园建设的高度和深度。在遗留系统背景下处理好智慧校园、遗留系统、信息部门之间的耦合关系,将会是智慧校园成功构建并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及瓶颈

(一)信息部门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智慧校园建设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迫切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调研发现,高校部门之间普遍存在沟通与协作性差的现象,没有形成步调一致、凝心聚力的工作局面。信息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门站位还不够高,大局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信息部门负责人缺少组织协调和配置相关资源的权限,工作开展不顺畅,决策影响力有限;三是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技术类、规划管理等方面相关人才;四是未能掌握恰当的工作方法,没有运用有效的破解策略,缺少沟通与协调能力。

(二)理念和实践还停留在“假智慧”层面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不能停留在“假智慧”层面。许多高校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晰,缺乏理论与实践指导。有些学校设计的智慧校园方案与智慧关系不大;有些学校按照数字校园方案建设智慧校园,所谓的智慧应用,充其量是一些功能较为齐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本身并不具备智慧能力。有了智能的应用不意味着就是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不等于智能应用。智慧校园是一个整体概念,涵盖了感知、网络、数据、应用和目标服务等不同层面的完整架构,其更多的是强调按需服务、快速反应、主动应对等特点,体现的是智能、聪慧的优势。[14]

(三)缺乏应用需求导向思维

智慧校园建设应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科研、管理等服务升级。然而,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没有真正做到“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动力”,没有深入调研挖掘学校的实际业务需求,同教育教学及科研结合得还不紧密,偏离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正确方向。构建的应用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用户体验感不佳,满意度下降。

(四)数据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许多高校已经完成了一轮或多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数据。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各类业务的分散实施,数据管理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统一的规范,数据源头多样、共享互通性差、高冗余、质量低,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智慧校园的应用落地势必会衍生更多、更复杂的数据。数据量的剧增、数据类型多样与异构,对有效数据的加工、集成、融合、运用、治理还不够科学,数据资产转换为优质资产价值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影响智慧校园“全智慧”“全场景”的广度和高度。

(五)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但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尚未确立CIO机制及其组织管理模式。[15-16]不少高校将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单列,但将规划束之高阁的现象也较普遍。智慧校园建设要统筹考虑技术、业务、管理、服务、机制和文化等各方面环境要素[9],如果没有健全的体制机制,就无法统筹协调落实管理,导致智慧校园建设缺乏长效性和科学性。

五、基于信息部门视角的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一)提高思想站位,重新定义信息部门的使命与核心能力

智慧校园提供新时代的智慧服务新生态。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信息职能部门要提高思想站位,注重前瞻性战略性谋划,认真履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管理和服务职能,统筹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及其他部门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转变传统被动的工作方式,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深度融入智慧校园整体建设,领会、贯彻、执行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辅助管理者、决策者做好顶层设计,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好推手”;重新定义信息部门使命,从“大质量观”视角出发,强调与学校教学管理、整体战略、各部门及广大师生相融合的“三融合”,把智慧校园的建设质量与业务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融合起来;转变职能定位,由“管理定位”向“服务本位”转变,突出以服务应用为主;重新定义核心能力,包括专业技术、信息素养、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不单是运维等技术支持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包括战略规划统筹、管理能力等。

信息职能部门只有提高站位,清晰认识部门使命与职责,全面提高能适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部门主导作用,有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二)审视遗留系统桎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做好顶层设计

抛弃—推倒—重来,正视遗留系统的桎梏,重新审视遗留系统的价值定位,深入分析遗留系统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剖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做好顶层设计,既要遵循学校既有成熟的业务流程,又要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等现实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总体架构与实施方案。

第一步,拥抱遗留系统,重新定位价值。以信息部门为主导,项目归口申请建设,统一管理应用与服务,打破建设分散局面。梳理各应用间的业务流,深入挖掘用户习惯,使用统一编程语言和计算引擎,统一存储,支持不同数据模型的统一数据处理平台,灵活调动不同数据库数据,构建强大的数据底座。

第二步,搭建统一认证资源集成支撑平台,对接校内分散的应用系统,进行应用集成,从而解决应用烟囱凸显、建设分散的局面。

第三步,有了数据底座和支撑平台的基础配套,还需建设一条融合IoT、Wi-Fi、有线介质、5GRAN的高速信息公路,承载软硬交互的数据传输。

第四步,规划好智慧校园智慧功能。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有效融合遗留系统数据并进一步挖掘分析,实现个性化主动服务,包括服务一站式、虚拟校园卡、教学一网通、科研互协同等。

(三)加深理论认识,提升智慧校园内涵建设水平

加强智慧校园理论学习,包括新技术、新方法、标准规范等。理解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与内涵,避免“假智慧”和降低“智慧度”,以确保智慧校园的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各部门调研,广泛听取师生的建议,建设师生深度参与的智慧校园开放生态。防止智慧校园“重建设,轻应用”,深度挖掘教育场景需求,构建智能应用,加强用户使用体验,使智慧应用不仅能用、可用,还好用。

不摒弃、不止步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智慧校园是具有智慧化特征的数字校园。智慧化更多体现在建设目标、建设指导思想方面。如果止于数字校园,而不向智慧校园发展,久而久之数字校园将不能很好地支撑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为避免将智慧校园建成数字校园的简单升级版或防止数字校园冒牌为智慧校园,应该有相关的智慧校园规范和标准。

提升智慧校园安全,包括智慧应用安全、基础设施/平台的安全。智慧校园安全解决方案以全面、整体、长期地满足高校安全保障为目标,结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确保高校信息安全建设顺利开展。

运用大数据思维,推动智慧校园数据深度融合及创新应用,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大数据时代,要实现从“管理数据”到“治理数据”的观念转变,避免信息孤岛转向数据孤岛。有效运用大数据思维理念、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推动已有教育数据与新数据的深度融合。

(四)完善智慧校园体制机制

建立CIO机制及其职能和管理模式,统筹制订符合校情实际、科学合理的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主动协调,带头理顺高校管理机制,促使教育教学部门、信息部门、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协同配合、联动参与,形成“一把手主动抓、分管领导重点管、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智慧校园建设起好带头作用。

赋予信息部门更多自主权限、更灵活的工作机制。在保证数据安全前提下,根据需要将数据进一步做脱敏处理并分等级开放给师生,形成数据开放共享生态,助力产学研及应用创新。

信息部门牵头从人员、技术、方法、管理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数据的处理与使用,如《智慧校园数据权限指导原则及方法》《数据存储行为规范》《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规范》《第三方接口对接与开发规范》,等等。

学校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信息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对信息化建设人才的职称评定制定相对倾斜政策,包括继续教育机制、信息化专业人才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学校真正重视信息部门,保持队伍稳定,形成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

六、结语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牵涉全校各个部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参与,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信息部门作为智慧校园主要的技术支持者与保障者责无旁贷,必然要承担起责任,积极主动并深度参与智慧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本文基于信息部门视角并结合遗留系统改造背景,针对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瓶颈给出了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的策略,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后续加以研究和完善。第一,本研究提出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并非适用于全部高校,各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删改完善。第二,加强信息化体制机制探索和研究,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指导。第三,新旧系统应用衔接与创新融合是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和迭代阶段必然要考虑的问题,这是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难点之一。

猜你喜欢
遗留部门校园
许林涛作品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6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能源(2017年9期)2017-10-18 00:48:28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岁月(2016年5期)2016-08-13 00:32:59
天龙,遗留六百年的传奇
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 20:29:27
开心校园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