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22-02-18 22:18高晓娟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创考核学科

梁 颖 谷 林 高晓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近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加强,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笔者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双创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创新创业的理念偏离实际需求;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选题滞后于社会热点项目;实践平台短缺;参与项目虎头蛇尾等。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多位一体的方案,以开拓思路,更好地推进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工作。

一、本科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于国家层面而言,会使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更具活力,更能支撑未来发展的需要;于社会层面而言,可以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国富民强提供保障,让全体人民共同受益;于个人而言,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创新创业开拓思路,紧追时代发展方向,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作为、更广的平台,实现全面富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近些年在政策和力度方面都加大了对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将这些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程度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双创”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各类本科生创新创业竞赛,并以各种形式鼓励学生和教师参赛。在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也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考核的一个方面。但从这几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对“双创”重要性的理解还不够,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拿到这方面的学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双创”对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国家的创新创业计划,是为了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慢慢形成创新意识,并通过各种竞赛和平台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在本科阶段鼓励创新,毕业后鼓励学生从创新到创业,从而提升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年轻的一代,青年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民族科技发展的道路上,青年一代背负着使命和责任,任重而道远。科研创新之路要从本科阶段甚至更早些的时候开启,要逐渐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科研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把“双创”意识融入民族大义、爱国情怀,要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划,激发学生“双创”的内在驱动力。

(二)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

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结构中,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验课程占绝大部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少,学科的完整性还有待完善。目前大多数人都只是参与竞赛,然而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并不能真正把“双创”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渗透其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没有跟上进度,在成果验收时效果很不理想。计算机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有一套详细、科学的课程培养方案作支撑。

(三)缺乏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计了创新创业培养计划,但在对学生参与双创项目的过程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主要的问题有三点。第一,学生参与时间不能保证,目前本科生参与“双创”项目,主要还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很多学生自律性不强,加之还有大量的课内任务需要完成,学生参与“双创”的时间比较零散。第二,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行为规范,学生更多的是自己摸索,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缺乏管理规范,教师不能清晰系统地指导“双创”工作,逐渐形成了“教师有时间就指导,学生有时间才参与”的模式。要真正落实创新创业计划,还有许多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建立。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标准需要明晰,完善外部督导与指导,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一)加强校企联合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最终还是要落地与企业接轨。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它应该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要求相适应,相关的教育工作也离不开企业的帮助。鉴于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作用,校企合作日益发展成为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2]。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将课堂所学更快更好地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捕捉行业动向、市场热点等。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夯实理论学习。以实践促进学习,以实践促进教育、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时,学生要勇于创新,勇于超越自我,勇于投身实践。

(二)加强跨专业多学科融合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要实现目标需要通过“产学研融合、跨学科融合、持续性改进”等具体措施[3]。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指出:“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4]跨学科融合培养是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对原有专业进行创新发展,以原有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为基础,结合地区、企业的未来发展要求,增加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新特色,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5]。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中发现,理、工、生、医领域中,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上游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高兼容性学科,具有向其他学科比如人文、艺术类学科进行更多的基础性知识输出的作用。由于学科自身的兼容特点,应当加强其与物理、光学工程、通信工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城市规划、纺织服装等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囊括对创新认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方法论、实践教学、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评判、创业团队理念等方面的系统学习。

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倡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在专业学科和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上下功夫,做到学生喜欢参与,积极性高。构建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与自己学业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将以能力为主的综合成绩考核作为导向,全面推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理论知识考核向实践能力考核的转变、单一模式考核向多模式考核的转变。顺应新时代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本科教学体系已经发生了从以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向多种教学方式(慕课、新媒体、混合式、翻转课堂等)相结合的模式改变,学科的考核方式也从传统的答卷成绩一刀切向学科全过程(分组讨论、小组答辩、论述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转变。学校应当鼓励应届毕业生多去企业实习,完成满足实际需求的毕业设计作品,鼓励科研成果转化,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应从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师能力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双创”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相结合,全面夯实“双创”体系的构建。

(四)加强教师队伍和平台的建设

一是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课程基础性和理论性很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应该加强“双创”型教师培养。教师除了讲授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以外,还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思政教育内容等融入教学。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的效率远远高于“灌输式”教学的效率。很多高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进行了导师遴选,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就跟着导师做项目,逐步培养科研能力,只有当科研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谈创新。高校应该鼓励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早进入课题,早进入项目,这样才能为高年级的创新提供从量变到质变的前提条件。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广较为成功的创新创业的经验方法;选择成功的典型案例在各高校之间进行交流;推广好的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案;结合当前行业流行趋势,比如自媒体、创客文化、电子竞技等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在校园中努力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氛围环境。

三是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去企业实习外,还要打造校内的实践平台。高校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以本校专业为依托建设单学科、跨学科的重点实验室。要为双创教师提供实验平台和基础设施,鼓励年轻教师带领学生开展长期的科研工作,要为本科生在校内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近年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双重努力下,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建设了物联网重点实验室、服装测量重点实验室等优质实验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加强校企联合、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全面的专业实践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平台建设。

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共实验室对全院师生开放,实施推进校企协同培养、加强双创导师的培养等举措。近年来,在各类本科、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努力,持续改进,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努力构建一套成熟有效的“双创”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双创考核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超学科”来啦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