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3”生活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2-02-18 19:56:30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生活化心理健康育人

蒋 聪

一、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一个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纵观当今社会,部分青少年在遭遇挫折或者压力时,经常无法及时进行自我调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到位或者缺失造成的,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在成长过程中锻炼出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意志力,甚至无视法律的底线。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首先要做的是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因此,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比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更重要。

(二)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陶行知最先在国内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即教育,重点强调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认为生活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发展。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疏于德育和思政工作,使得部分小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不仅使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遭受阻碍。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当今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障碍有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人格障碍等。

教育工作者今后要面对这样一个严峻问题:如何帮助儿童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处理心理危机,以面对社会的严峻挑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桂林市汇通小学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3”生活化育人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开拓学校育人工作的新局面。美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当前我国美育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视与反思。

二、“1+3” 生活化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将工作重心设置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及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上,桂林市汇通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小学生心理行为训练”3 项生活化的心理育人活动,让学生自信、自爱,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理性面对生活的良好心态,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桂林市汇通小学积极探索和创新,逐步构建起“1+3”生活化育人体系。

“1”是指明确安全稳定底线,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建构学校心理危机程序化预警干预体系。

“3”是指拓展心理育人渠道,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心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等生活化育人方式[1]。

(一)“1+3” 生活化育人体系的主要目标

一是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二是把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注重将教学融入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现社会即学校。三是丰富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让社会和家庭参与进来,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1+3” 生活化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是进行在线心理测评、在线心理辅导,搭建心理咨询平台。二是分年级开展在线心理微课,进行在线心理教育。三是建立个体咨询室、发泄室、心理瑜伽室、音乐放松室、箱庭疗法工作室、团体辅导室、心理行为训练基地等专业的心理服务场所。四是制作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微课和亲子成长记录手册,开展家长进课堂、家长成长营等亲子活动。五是通过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设计科学化、主题化、系列化的课程。

栖霞市实验中学校长衣晓东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颇有感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为此,我们学校不仅开设了心育课,每周开展至少一次的主题活动,定期排查,将心理咨询室开放好、用好,还在家校协同方面引领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据了解,该校还积极探索了“心理+学科”“心理+活动”“心理+家庭”的“心理+”融合模式,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2]。

(三)“1+3” 生活化育人体系的创新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1+3”生活化育人体系下的教学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被课堂限制、远离生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生活化,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懂得担起责任,更有人文情怀。

学校还可以运用网络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而是普及到学生家庭和社会中。

三、构建 “1+3” 生活化育人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深挖教材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小学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4×100”接力赛跑的赛前,教师可以组织队员做一个小小的练习,采用方阵的方式来训练队形,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不断磨合,集中注意力,努力配合周围同学变换动作,以此全面了解和掌握接力赛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训练完队形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自己小组的战术,促使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3]。

(二)增强学生自信,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家校联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来巩固自己的学习基础,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才能够看得更高、更远。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要对其进行课堂指导,帮助学生摆脱学习的困境,燃起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坚信自己能够成长。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喜欢拖延、扰乱课堂,所以教师可以思想教育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针对学生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对于喜欢拖延的学生,可联合各科教师进行多方监督,培养学生按时做作业的习惯;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可以批评教育为先导,激励学生通过遵守课堂纪律来获得教师的表扬。此外,教师可以建立家校沟通亲子训练营,为学生设计成长手册,追踪记录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量化数据。

(三)完善激励策略,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肯定和鼓励是小学教师更常用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更能让其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感谢教师,与教师建立融洽的关系,进而乐于听从教师的教导,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完善激励策略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4]。

此外,可以让音乐活动在音乐课堂中占据更大的比重,采用集体大合唱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让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因为学生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这些音乐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也是使学生塑造强大内心的一种方式。

评价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科学的评价能让学生更自信,所以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充分激励学生。

例如,美术教师在上完“鱼的纹样”这节课之后,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并且在作品中运用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绘画技巧,融入自己对鱼的纹样的认识,画出至少三种鱼的纹样。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匿名画展,让全班学生进行不记名投票,选出最符合自己审美的一幅作品,教师依据票数进行奖励,让得奖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基础稍差的学生的画作可能不太符合要求,对此,教师也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予以适当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会让学生更自信,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构建 “1+3” 生活化育人体系的积极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3”生活化育人体系涵盖了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与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及系统化始终与儿童心理问题的整体情况相对应,是为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产物,其理论进程呈现出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着多重性与复杂性,这表明应时刻将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工作视为教师的重要职责[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3”生活化育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科学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同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整体地衡量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面对一名学生,教师不应只抓住某个具体问题不放,而应同时看到这个学生身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因此,转化目标应该是指向现实的,使学生达到最佳状态即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3”生活化育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树立防范为主的综合服务意识,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同时,有助于教师深入探寻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这对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转化的心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1+3”生活化育人体系还有助于找到小学生心理问题转化的方法与途径,为教师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转化工作提供助力[6]。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全民培养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在教书育人中坚持“立德树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与审美趣味,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打下基础。

总之,在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建设和营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展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力求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7]。在教育手段上,要坚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以他人为参考,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慢慢养成自尊、自爱、自信等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生活化心理健康育人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