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议中提出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积极发展在线课堂、智慧图书馆等”[1]。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进入数字化建设新时代,全社会开展了以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网络信息技术将应用在更多的场景和产业生态中,智能技术在交通、医疗、制造、金融、通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实现,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建设等理念应运而生。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也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形态。高校图书馆不仅承受着信息科技革命、行业间跨界竞争的强烈冲击,还要面对读者资源需求的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学校特色和内涵式发展的挑战。面对挑战,危机与机遇并存,在国家全面推动智慧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充分理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抓住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和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制定未来发展目标,主动求变,转型发展,推进高校图书馆跨越式发展。
如今,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技术应用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正在从辅助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转变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图书馆急速跨越发展。自20世纪图书馆的形态基本形成以来,图书馆经历了3次深刻的变革。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促成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向计算机管理的现代图书馆转变,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解决了书刊采购管理、馆藏目录控制等内部业务管理工作,为读者提供了馆藏书目查询服务,实现了身份认证、阅览、借还书的计算机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实现了第二次大变革,即由现代图书馆向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转变。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就是将分散在图书馆各处的所有物理馆藏,如:图书、期刊、专利、标准、音视频资料等全部数字化,其终极目标是图书馆内部不再有任何的实体资源。而第三次转变则是在2003年,芬兰的大学图书馆员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2]。智慧图书馆解决了馆藏资源纸电分离、不同类型和种类的数据库各自独立的问题,实现了馆藏资源一站式检索和获取的目标。例如南京大学建设的智慧图书馆项目——智能图书馆服务平台,在中央知识库的智能控制之下,纸电一体化智能采选系统、纸电一体化智能编目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和智能服务系统共同完成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和对外服务工作。
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出版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引领、推动和广泛应用之下,学术交流新的生态环境逐渐培育和形成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基于互联网出版比传统媒体有更多的优势。在网络上开放获取资源(OA)可以免费获取,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得资源获取正在朝着开放、免费、便利、快捷的方向发展,网络资源以非凡的魅力把读者吸引到了网络中,越过了图书馆。图书馆以纸质资源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被大众忽视甚至被社会边缘化,读者对馆藏资源和图书馆服务的使用率大幅降低,图书馆正在失去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4]。在全球经济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爆发力惊人。特别是在知识消费领域,多元知识消费引起社会大众广泛的兴趣。数字出版机构、互联网运营商、数字技术服务提供商、社会化生产者等第三方主体进入知识服务领域,在数字学术出版、网络视频制作、在线阅读服务、知识社区运营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知识服务产业市场[5]。
在当今社会,为用户提供资源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纷纷抢占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领域。互联网、资源建设商和资源服务商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其他社会信息服务部门等三大竞争对手与图书馆争夺资源、争夺读者、争夺服务的竞争全面展开[6],对图书馆知识服务作用的发挥带来严峻挑战。
推动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变革的根本力量是图书馆员,如果没有一支与图书馆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馆员队伍,任何转型变革都将是一句空话[7]。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图书馆员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学历层次、专业背景、职称结构及服务技能等距离转型变革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向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发展,高校越来越多物理实体的实时数据被广泛采集、传输和利用,成为高校领导决策、教师教学和科研、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数据。图书馆收藏的各类物理载体文献信息也需要彼此关联、与读者关联、与其他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和智能设备关联。另一方面,在图书馆读者和用户的信息活动中积累的数据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并通过网络大规模交换和共享,下一代信息网络传输速率不断提升,读者和用户对各类知识信息服务快捷便利的要求与日俱增。当前,“图书馆以文献载体为单元的信息组织加工方式,以及主要由人工支持的知识信息服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5]。多年以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还延续着消极被动、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模式,根本不能满足当下读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纵观国内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不断地在组织机构内部进行全面的革新和改造。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认真研究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努力激发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力打造图书馆新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打破原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机制,重新构建了新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8]。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彻底打破旧的管理体制,以重新变革原有的组织架构为切入点,以联席会议为最高机构,组建了文献资源服务中心、古籍资源服务中心、特藏资源服务中心等十大中心,真正地贴近与了解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全力为读者和用户服务,开启了刀刃向内的深度改革步伐[9]。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承受来自外界环境的挑战和图书馆内部创新求变的重重阻力,积极寻求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和重组,以弥补高校图书馆在人、财、物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与校内其他组织机构的相互联合或重组成为一个新的机构,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收获1+1大于2的效果。如,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化技术中心联合组成图书与信息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博文学院图书馆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并成为图文信息中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则更名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与教育技术中心组合成为网络与信息中心(图书馆)等。以上众多高校图书馆无论是自我革新还是被迫重组,都最大限度地改造和升级了内部的组织架构[10]。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才是第一位的资源。高校图书馆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同样也是要靠人才,要靠建立一支优秀的图书馆员队伍。
第一,调动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的激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馆员在薪酬待遇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要给予较大力度的倾斜,充分发挥馆员的内在潜力,提高图书馆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二,重视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在职员工的培训、发展与继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要不拘一格,最大程度帮助馆员完成职业学习和个人成长,深入掌握专业技能,迅速提升职业素养。尤其要重视年轻馆员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年轻化和专业化的馆员队伍。尊重和保护年轻馆员不拘一格的创新观念,全力支持他们完成创新工作,激发年轻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自豪感,对稳定地方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具有重要意义[11]。
第三,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考核机制。高校图书馆管理层要非常重视年终考核和评估工作,考核小组成员要力争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全方位地对馆员进行综合绩效考评,最终给每一位馆员一个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将个人的表现和业绩与奖励机制结合在一起,达到促进馆员进步和提振士气的目的。
第四,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例如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结合图书馆实际构建了一套适合学校特色的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于年轻馆员的引进、培养、考核以及薪酬待遇和职务晋升建立了规范的制度,也非常有指导意义[12]。
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是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各大高校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却在逐年攀升,形势“倒逼”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从以纸质资源为主转向以数字资源为主。
资源建设理念应由馆员决定采购(LDA)转向需求驱动采购(PDA)转变,“由用户决定馆藏”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数字出版成为学术出版趋势和主流的学术交流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注重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制定数字资源建设规划和目标。资源建设要秉持合作、开放、共享的理念,密切跟踪网上开放获取资源(OA),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全球范围的资源。
特色馆藏建设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同质化的今天,只有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并在与其他行业的跨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不仅同高校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还与高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在特色馆藏的建设中要深挖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语种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等,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例如: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着力建设和收藏了贵州世居民族文献资料和文化藏品;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了民族地区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尤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像资料方面很有特色[13]。
目前任何一个图书馆如果仅凭一馆之力不仅无法满足读者和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而且也不具备向全社会提供均等化和泛在化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各级各类图书馆联盟,依靠联盟强大的资金、人才和资源实力,加强馆际间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智慧图书馆转型变革的理念推动服务的变革,并催生新的服务业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全媒体时代。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已经习惯于在互联网和全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分享知识。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利用官方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平台、手机门户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媒体服务渠道,主动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推送至用户移动终端,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建立品牌效应,向读者展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新形象。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的业务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也来源于技术的驱动和引领。例如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其强大的射频信号能远距离识别并获取相关的数据,应用于图书加工、自助借还、智能盘点等基础业务,实现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运行。
高校图书馆运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及时发现读者和用户关注的信息热点,分析读者和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偏好,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提醒和推送,提供跟踪服务和定制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做好用户数据、馆藏数据和读者及用户在馆活动数据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准。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是数字时代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创新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实现服务转型及提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并深入挖掘空间资源,让空间资源建设成为智慧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智慧图书馆根据人的需要将信息和知识资源集聚在可获得的空间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建设重心要从资源向用户进行转变,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建设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机制。图书馆通过建设安静学习、交流研讨、文化体验、创新创造、宣传展示、科研训练、休闲娱乐等空间功能来满足读者个性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需求,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空间价值,以空间建设引领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线上服务可以大大延伸和弥补实体空间功能的不足,使高校图书馆在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无缝连接的情况下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物理空间的服务是数字空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数字空间为物理空间丰富信息资源、拓展服务形式提供了支持和辅助,两者相互渗透、共存互补[14]。例如:高校图书馆应对2019年12月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平台不间断地为读者和用户提供了电子教参、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文献传递和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数字空间在提供即时、便捷、高效的服务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后疫情时期数字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新常态,各个高校图书馆持续开展线上服务,保障师生教学科研活动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