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华,陈 艳,冯巍巍
(盐城市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500)
新冠肺炎疫情已造成全球大流行,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已达数万亿美元,大量就业岗位流失,企业关停,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封锁政策,欧洲及北美部分地区已出现第二波和第三波疫情[1]。我国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也受到重大威胁,不管是患病人数、全国动员程度、波及社会层面的广度、疾病传播速度及危害程度都超过当年“非典”疫情。新冠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重大危机,对全国各地医院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对抗病魔,全国各地的护士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前往各个疫情重灾区支援,完成一项项“Impossible Misson”,但在护士人才培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刻板地看重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法,忽视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法。培养中过于看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对科研、教学、临床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学习机会较少。近年来,“医闹”和“杀医”现象的不断出现,预示医改之路的坎坷,也为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医德、医风、人文教育、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敲响了警钟[2]。由于各地医院对护士培养的方案制定并不相同,也缺少一个参照标准,导致培养出的护士水准参差不齐,需要有关部门建立起一个全国或当地公认的培养方案和一个科学的量化标杆。
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临床及学术水准和科研能力,也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路人。我国护理人员进入医疗护理岗位后,实行的是师承形式,主要让一名教师来负责指导。但某些教师们难以从临床或科研分身,有些在单位或社会上担任其他职务,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而且国际上相当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往往是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单一的教师显然给学生研究思路的开放带来一定的阻碍。且伴随招聘规模的不断增大,该培养模式的不足逐步浮现,加上医院人员编制也较少,优秀教师的数量就变得稀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吸收人才时,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不愿意留在基层医院教学;在对本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留不住人才的问题。
目前,部分医院培养过程中过于看重考试、理论,忽视学习过程和广度,不重视实践、实验和科研。虽然考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可判定所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但其成绩不等于学生所掌握知识储量的多少,部分学生缺少英语和专业英语学习,这导致学生无法阅读最新国际上的指南和文献,更不用说写做出高质量的英文论文。
部分院校教学依然以老师传统的讲授为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知识点流于表面,实际演练的时间和频率不达标,也让临床和实验知识仅停留于感性认识,不能转化为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这一不断良好循环的过程。一些课程并未按需制作,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3]。
相对医生,护士的医学理论相对稍薄弱,特别是传染病学、心理学、伦理学、预防医学等边缘学科等方面。感染科优秀护士人才储备不足,感染科往往在医院内部被视为“边缘科室”,分配过去的骨干和精英护士本身就较少,传染科专业培训基地也少,在疫情来临之际更容易暴露问题。部分护士防护、感控知识缺乏,缺少应急处置能力[4]。此外,疫情中的生活相对枯燥、孤独,工作压力大,伴随其精神压力也大,他们既害怕被感染,更害怕感染亲人。
疫情时期,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护士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践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有效的沟通能力、坚强的战斗精神,他们能适应临床和抗疫所需要的各类岗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实践能力,又有循证、科研、教学、实验、人文、沟通等方面综合能力,这才是护理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当然,培养规模和方式要符合医院现阶段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培养环节,应掌握需求为先的原则,应当适应市场用人需求,不要盲目扩招无市场的职业项目。部分院校已经开始试点医教融合模式[5],让护理学生在校期间第二年即进入合作医院、社区进行临床学习,在培养护士综合能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病人和家属在新冠疫情下可能出现精神障碍,一名合格的护士应以病人为中心,具备娴熟的人文关怀、临终关怀和医患沟通技巧。
加强人才储备和管理。平时应加强护理优秀人才招募和储备,加强男护的招募,男护体力和耐力较强,不易受哺乳、月经、怀孕等因素影响。在疫情发生时,全院应迅速成立护理应急团队,统一服从任务分配。还要注意从中筛选出一批具有领导力的护士们,他们可以分流病人、安排人员、解决临床问题和对同事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岗前培训,学习和培训应当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及依从性。轮转培训是指通过将护士调往不同的部门进行工作培训,可使员工在扩展工作技能和经验的同时,激发工作精神,培养人际关系。每名新入职护士必须在各科轮转学习,加强培养对危重症病人的护理能力,有工作经验的护士将首先考虑用于护理重症患者。特别是有感染科轮转经验的护士,所有护士入岗前和入岗后,要加强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新冠肺炎指南、安全防护、感控、消毒、隔离、抢救流程、医疗设备使用、大型应急救治等理论和实践操作学习,常态、定期进行突发疫情演习。培训方式可采用现场教学、直播、录播等方式相结合,可搭建1∶1模拟真实场景的训练场所,模拟方式可鼓励学生们反思,并意识到他们需要学习和做什么,以改善他们未来的临床实践能力。
加强传染科、重症医学、呼吸科等专科护士培养,特别要建立传染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并鼓励多重层次在职教育,设立不同的奖励目标,根据不同的岗位及不同的个人需求,结合实际,可采取进修、学习班、专科培训、非全日制或全日制在职教育等方式结合来进行。
教师的层次直面培养质量。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应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如思维习惯、心理素质、交流技巧、团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教师的有效督导可直接推动学生自发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对于教师的遴选与定期考核应当严把质量关,应统一衡量标准,注意遴选过程的规范化,明确老师职责,建立动态考核管理、竞争机制,评价应客观与主观结合。优质老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理论水平、实践和科研能力,老师团队不但包括护理老师,也要包含临床医师、公卫专家、药剂师、科研学者等。
教师应适当亲力亲为,率先做好榜样,亲自指导自己的学生。师徒齐心,其利断金。教师也应当具备同理心,尽量加强沟通、分享,营造出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体现出人性化和个体化的视野,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
教师应当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跨学科的老师团队,积极与外界高水平老师交流学习,不断加强自我教育,主动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引入高水平的校外教师进入自己院校的教师团队中进行合作培养。部分医院实行双师制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达到师生双赢效果,更有利于护士培养。而更先进的教师组模式是一名高年资教师为主,多名教师为辅,也是一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和平台,这样层次分明、高低搭配、职能互补,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也可以跨学科、多学科合作,各位教师知识领域、学术风格不同,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
为了激励教师们奋发进取,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应加强鼓励,应提高他们的奖金、津贴,并应在晋升职称方面给予照顾,还应设立各种相关奖项和奖金来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此外,优秀、模范、感人的教师榜样的树立和宣传,可让他们的事迹打动人心,激发一代代教师们奋发进取。
近年来,为了向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齐,医院对学生能力培养应以护士学员为中心,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就是以问题为基点,以病例为先导,把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而TBL 模式可引发学员学习兴致,重视创造性、合作性、实践性、表达性的培养,也能增强学生沟通力。该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提升对实验理论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表达、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疫情期间,护士的培养和教学倾向于尽量在线上举行,尽快建立在线护理学习视频库,可通过视频会议、微信群、QQ群、邮件、虚拟场景等方式进行学习。
一个医院的学术风气往往影响培养的质量,大量的学术会议和交流、定期的学术报告、教师团队的定时指导与评价、最新的研究和最热题目的研究、优秀科研人员的专题讲座都是好的学风体现。还有可通过业务学习、学术论坛、学术会议、阶段报告、文献抄读、研讨会等形式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流的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其学术和思维才能。培养环节中的人道主义、人文情怀的培养也不应该被忽略,应具备同情心、以病人为中心。加强人文教育,学会沟通技巧,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的培养同样值得关注。
由医院制定统一的管理和培养制度,严格按照各类下发的新冠肺炎诊疗、防控等指南或方案进行学习培训,并进行消毒、防护、隔离病房中的护理操作、行走路线图、工作流程等培训。培训可采用理论学习、场景虚拟、现场讲授等方式进行。
应当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对提高医院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完善鼓励创新机制,培养开放思维、批判思维。教师的监督机制也应当得到确立,对该师任职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培育业绩应进行有效并且合理的评价,实行定期考核,对不合格者需要重新培训甚至暂离岗位。另外,应当完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危机解决机制和培养监督机制,避免冲突扩大和师生关系淡化。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备显然意义重大,缺乏诚信,科学将无法进步。
科学的多元评价系统才能保证护士人才教育质量。可成立独立的质量监控及评价委员会,不对任何部门负责,成员可由部分业内专家、学生代表、医院管理人员组成;也可发挥社会教育机构、招聘单位和新闻界的监督作用。
教师组和学生可每月、每周召开讨论会,讨论教学问题和进度,双方互评,而不是一方被动的模式更有利培养。学员与学员、教员与学员、教员与教员间均可相互评价,共同进步,形成良好氛围。评价应以“学员为中心”,促进评价体系改革,学习前、中、后均应评价,包括医德医风、人文精神、沟通能力、理论成绩、实践能力、学习态度、思想进步、出勤率、结课报告质量等,进行全方面立体评价培训效果。
总之,面对当前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及未来可能突发的疫情,各医院的护理人才培养有着相当大的挑战,考验着培养者们思考、学习、适应和行动的能力。他们应当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相结合,制定自己的3年、5 年、10 年规划,走出符合自己传统和优势,并具有自我特色的培养道路。如何加强综合能力强的护理人才培养和储备,关系到全国各地卫生防疫事业的成败,需要各家医院护理培养管理者在未来工作中不断思考、改进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