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是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新形式。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形成“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新生态,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始于21世纪初期。近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立了大量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但在资源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重建设轻效益的现象。根据赵志群等[1]的研究,以2018年数据为例,国家级职教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年度总访问量达到6.7亿人次,但每位用户年均直接访问量不足20次。较低的直接访问量说明数字化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巨额资金投入的效益并不理想。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如何促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资源建设策略及思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等方面,而从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角度出发促进资源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肖君等[2]借鉴图书馆使用效益评估、电子政务评估等内容,构建了教育资源库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艾雨兵等[3]以浙江省20个立项资源库为例,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构建了以建设效益、教学效益、服务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效益评价指标框架。因此,本文基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状展开研究,借鉴现有效益评估框架体系,探讨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高职院校内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期望通过研究能够为进一步优化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管—评”闭环体系提供新思路,以评促建,优化职教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的调研,发现现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管理、升级维护等情况的调研与论证不够充分,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部分教学资源使用一段时间后(2~3年),就需要高额续费更新升级,致使教学资源实际使用年限较短;个别成本较高的竞赛类软件或资源,因竞赛内容逐年变更,实际使用价值偏低。
(2)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师生参与不够充分,资源使用意愿度低。师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学生参与度较低;特别是作为教学活动服务主体的学生,更是鲜少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必要性、可行性尚缺少充分的论证。此外,在大力推进资源建设的同时,缺少对应的师资培训,专业教师对新资源内容不熟悉,使用热情不高,资源利用率自然偏低。
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方案论证及验收工作一般由教务处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建设及管理工作则归口在各二级院系,缺少校级扎口管理部门对资源建设全流程实施情况进行统筹监管。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部分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情况。
当前,高职院校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较为重视,但对资源应用缺少完备的管理制度,对资源产出缺乏成熟的评估方法,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管—评”体系中,目前各院校仅对建设环节中调研、论证、采购及验收等流程设立了明确的管理规范,资源应用管理及评价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均较为薄弱。调研发现,数字化资源的日常管理情况、资源利用率、师生对资源的满意度、资源应用成果等情况均无从考据。因缺失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无法有力促成教学资源建设、应用及优化等各个环节内驱力的激活。
目前直接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的研究较少。与教育信息资源使用评估相关的研究有:肖君等[2]针对教育资源库使用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艾雨兵等[3]进行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本效益研究;李康[4]对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分析框架的研究,涵盖了资源使用与服务评估的相关内容。在资源评估方法方面,可借鉴图书馆使用效益评估、实训室使用效益评估、电子政务评估等相关研究,如徐萍[5]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严京海[6]针对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等;李君等[7]对基于大数据的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等。
在相关研究中,艾雨兵等[3]对浙江省20个立项资源库的建设过程进行了深入调研,创造性地提出从建设效益、教学效益及服务效益3个方面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成本效益评价指标框架。其中,服务效益方面包含的评估指标涵盖了服务师生人数、师生活跃用户占比、用户满意度等多个方面。
李康[4]提出的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分析框架,聚焦于在教与学的背景下评价教育信息资源的价值。框架中提及的资源使用与服务评估维度主要包括4个方面:教与学的服务、教与学的吸引力、资源使用频率、使用者的口碑。
综合以上研究中提出的资源评估方法,同时充分考虑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现状,聚焦校内资源评估目标,对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整与细化,总结出以下信息化资源使用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1)资源使用频率:包括教师使用资源数据,如登录、访问、检索、评价、资源使用数量、作业发放、考试布置等数据;学生使用资源数据,如登录、访问、检索、评价、资源学习数量、作业提交、考试等数据。
(2)资源吸引力:活跃师生比例。
(3)用户满意度:包括师生资源满意度、支持服务满意度、平台使用满意度。
(4)教与学服务产出:包括人才培养产出、教学科研产出成果等。
本文将尝试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的思路。
大数据技术目前已渗透至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的搜集、存储、处理及共享效率。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过程中自动完成各类评估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分析工作,极大提升评估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邢蓓蓓等[8]在《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采集技术》一文中总结出4 大类、13 种常见的数据采集技术。其中物联感知类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校园一卡通技术等,可通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等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或是以校园网为载体,采集学生餐饮消费、课堂考勤、图书借阅等校园内生活的多种数据;平台采集类技术主要包括在线学习与管理平台技术、日志搜索分析技术等,可用于采集各种在线学习与管理数据、运维日志与用户日志数据、教育舆情数据等;视频录制类技术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智能录播与情感识别3种技术,分别可用于采集校园安全数据、课堂教学数据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数据;图像识别类技术主要包括网评网阅技术、点阵数码笔技术与拍照搜题技术,可用于采集学生各种作业、练习、考试及成绩数据等。
基于大数据采集技术,高职院校可建立校内资源管理平台,通过统一接口采集各教学平台、软件、教学资源库使用数据,评估各类资源使用效益,促进数字化资源利用及优化。各评估指标具体数据采集方式梳理如下。
(1)资源使用频率:该指标主要借助平台采集类技术进行评估数据搜集。通过统一API接口等方式,与校内各类教学资源平台、软件等进行对接,收集资源使用频率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或数据挖掘。如通过对资源使用日志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了解师生登录、访问、搜索等使用频率数据;通过内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了解师生各类资源使用效果与评价状况。
(2)资源吸引力:该指标需借助大数据统计分析,进行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活跃用户的划分。基于各资源使用频率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工作目标及要求,定义出活跃用户的指标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活跃用户占比评估资源吸引力。同时,还可借助视频录制类技术中的情感识别技术,分析师生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情绪状况,进而判断资源对用户的吸引力。
(3)用户满意度:该指标可通过邮件、网络问卷或网页插件等方式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用户进行大范围的满意度数据收集。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获取师生资源满意度、支持服务满意度、平台使用满意度;同时,借助大数据展示技术,清晰感知各教学资源的优化方向。
(4)教与学服务产出:该指标聚焦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在人才培养产出、教学科研产出等方面的具体成果。该项指标不适用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综上,本文对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高职院校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梳理,相关指标参数的具体定义、技术实施方案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及不断优化,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建议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及评价等方面落实统一的扎口管理部门,探索教学资源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评估工作,树立办学成本意识及投入产出的效益观念。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评估,为评估工作开展提供了高效的、智能化的思路,相关的技术方法等细节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除了考虑大数据技术层面,还应注意在资源使用效益评估中提前做好规划,注意评估数据收集的边界,充分考虑数据隐私与安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