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渗与重构:短视频形态对微电影创作的启示

2022-02-18 13:25薛佳鹏
视听 2022年5期
关键词:媒介

薛佳鹏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概念: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和它所能开创的可能性。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①。也就是说,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短视频正是因为借助智能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应用,才成为一种应时代潮流而生的影像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审美特性攫取着大众的注意力,日益发展成为影视产业中的一门显学。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短视频贡献了1000万新网民,网民对短视频的使用率为88.3%。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秘书长周结说:“短视频是吸引非网民触网的主要应用,其拉新能力强劲,新网民中20.4%的人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最高,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底层应用,并向电商、教育、直播等领域渗透,推动着市场格局变化。”然而,恰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和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②短视频为了便于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欣然接受,一方面需要借用原有相似媒介——微电影的制片流程进行市场铺陈与占有,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原有相似媒介的理念进行改造与革新。正是在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下,短视频和微电影之间的互渗正在重构着彼此的审美标准和生产机制。

一、从微电影到短视频的科学技术背景

回顾电影发明初期,囿于技术的不成熟,活动影像的最初形态都是短片,其艺术本质和今天的微电影是一致的。相较于传统艺术来说,电影的诞生本就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因此它的艺术表现力从一开始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由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从电影院放映到网台联动,甚至由胶片到数字,从普通银幕到3D宽银幕等,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会引发电影表现手段的更新。随着人类文明走进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出现并不断升级换代,整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也跨越到了“微时代”。于是,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微电影”应运而生。它以“短平快精准”的传播优势,迅速迎合了网络时代下人们对于碎片化文化消费的新需求。

无论是互联网1.0时代还是互联网2.0时代,用户只能通过操作一台个人计算机来进行工作和娱乐,还无法实现移动化的智能办公。随着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和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移动通信的网络也实现了全面覆盖,人们期望可以像使用电脑一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获取信息,这就需要将两种技术融合到一起,移动互联网便由此诞生。移动互联网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只有电话语音功能的2G到可以满足看书、发邮件和下载音乐的3G,特别是2007年1月9日美国第一代苹果智能手机的问世,彻底把网民从PC端牵引到了手机端。从此,人们更习惯于在手机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得讯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商用化推进增强了移动端口宽带的传输承载量,其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征,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更加极致的应用体验。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数据,迫使人们通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来及时处理事务,短视频由此开始大量涌现。网络上的传统微电影,内容冗长枯燥,传播场域单一固定,信息接收方式死板陈旧,已经明显地与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产生矛盾。

二、从微电影到短视频的媒介融合背景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于198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传媒形态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以前分散在不同媒介中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现在都可以转换为统一的数据编码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和交流,以前泾渭分明的行业壁垒开始被打破,各媒介之间传播形态逐渐走向融合③。媒介融合制造了一种混合型的媒体生态环境。它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把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户外和新兴的互联网、电脑、手机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的不同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一种新型的互通有无的媒体环境,重组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彼此的利与弊,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传播效果。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来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在全球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型媒体和新产品形态层出不穷的今天,视频生产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完成其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8月发布了《关于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宽带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对接,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日常。电脑除了上网还可以用来观看电视直播和进行网络通话,借助广电网络的加速发展和数字移动终端的日渐普及,手机也可以用来上网、听广播和看电视。智能电视接入网络后,用户可以随时搜索观看视频网站的内容。电脑、手机、电视为实现跨媒介传播和个性化服务的共同目标逐渐融会在一起。

随着新旧媒体生态环境的不断交融,微电影所要应对的市场需求已悄然发生变化。短视频正是在互联网科技的推陈出新和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在媒体,而是一种混合型的媒体生态环境。传统的微电影只注重电影知识体系的建构,已经无法应对当下融媒体产业链所发生的市场变化,数字革命所引发的“多屏互动”时代颠覆了微电影创作者和受众群之间的从属关系。随着“网生代”和“新新人类”所形成的“小客厅”圈层文化越来越占据着用户的信息获取通道,传统“大广场”的创作已经无法应对影像产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而微电影创作中的生产机制和艺术思维也不得不随之做出转型调整。只有不断从现实问题入手,借助短视频的优势经验,优化和整合微电影创作流程,才能培养出适应多元生态的新一代微电影创作者。

三、从微电影到短视频的大数据背景

当全球各地的局域网通过互联网技术链接在一起,海量网络信息的上传和分享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总特征是体量大、类型杂、价值密度低和速度快,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大数据”,并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反馈信息,那么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日常运营来说,这个数据库将会成为巨大的负担。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④。随着大数据分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行业,其优势作用也愈加凸显,如在线购物、快递跟踪、网站监控等。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服务技术对用户流量进行分析比对,可对企业改善运营策略、创新盈利模式、调整服务方向产生极大的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概念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通过对消费者行为路径的挖掘收集,互联网企业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优化升级,完成新一轮的产品换代改造。

在互联网的升级换代中,1.0时代属于“只读”时代,网站是信息的搜集者和发布者,网民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到了2.0的“读写”时代,网民可以自主生产内容并将其上传发布,而网站也变得更加贴近用户,两者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交流。但在这个阶段,网站无法通过数据深入了解用户和细分市场,网民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互联网3.0时代正式开启,网民和平台之间产生了全方位的互动关系,平台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来完成信息推送,从而为网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生产内容。这就等于为网民提供了私人化的专门服务,而平台的智能性也得以体现。因此,大数据的核心不是生产新事物,也不是制造新产品,而是运用云计算的技术手段把所有关联信息全面数据化,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发展一对一的商业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平台在定制化、精品式、独特性等方面的改进工作有了重要依据。

四、从微电影到短视频的形态变化背景

德国现代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曾在《西方的没落》中断言:理解世界的一切方式归根结底都可以称为形态学,在终极分析中,所有用来了解世界的模式都可以描述为一种形态学。“真正的历史研究,是一种纯粹观相的历史研究,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最终都体现为各自所具有的‘基本象征符号’的不同,所以人类并没有统一的世界史,世界上也没有普遍的艺术,而只有隶属于某一个文化形态的艺术。”⑤从影像的压缩、时间的压缩,到拍摄筹备期的压缩,当下的短视频体验已经与传统微电影的长片叙事经验大为不同。法国电影评论人埃米尔·维耶尔莫曾呼吁一种具有“简洁性”的电影。而美国早期艺术家曼·雷则更为直截了当,他认为,一部有着精彩段落但整体冗长无聊的电影,倒不如删去其他部分,留存精华。对短视频影像而言,其目标是快速抓取注意力,使信息快速有效地传播开来,并达到情感与趣味的准确召唤。

如果说微电影的出现重新定义了电影的制作时长和传播渠道,那么短视频的兴起不仅降低了微电影的技术门槛,还丰富了微电影的作品形态。一直以来,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多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能触碰的艺术门类。由于投资成本巨大、拍摄设备昂贵、团队分工精细、发行放映复杂、审查制度严苛等原因,制作一部院线电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浩大工程,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但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影像的制作工具变得越来越简便,新的科技产品和智能软件不断更新着我们认识电影的观念和制作电影的方式。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全社会刮起了“拍客风潮”,每个热心影视创作的普通人都有了满足自我需求和完成自我表达的机会。

不同于微电影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短视频没有特定的表达形式和团队配置要求,其生产者的杂糅性决定了其形态的多样化。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流媒体平台的发展,短视频传播正在改变着传统微电影产业长期以来的“中心化”格局,甚至由此激发了传统影视产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的竞争冲突。这种数字媒介生态不仅改变了观众的思维习惯和对信息的认知逻辑,而且还影响着微电影受众的视听经验和审美体验,进而反作用于微电影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的题材选择、叙事结构、影像风格、剪辑节奏和场景呈现等。即便是情节类短视频往往也不遵循故事的叙事规律,不仅摒弃了起承转合的铺设,还省略了人物前史的交代,并且直接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或者截取家庭人物的一段日常起居,其影像风格更接近于纪录片的客观记录。在剪辑制作方面,短视频也不受制于传统电影蒙太奇的各种理论依据,各种表情包、花字、特效随性插入,怪诞的网络音效和流行音乐片段任意拼贴,只为夸张刺激地传递一种情绪。类似现象在影视学科内引发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存亡和创作标准的热烈讨论,也暗示着在移动端与网络平台的博弈背后,传统微电影的产业权力中心迁移的可能性已然出现。

五、结语

曾经,电视的普及使得电影的播放场域从影院拓展到了家庭,并产生了“电视电影”的概念,这是电影艺术遭遇的第一次观众分流。后来,视频网站的相继出现成就了微电影的方兴未艾,但也进一步分食了电影独有的放映渠道。如今,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设备集合各类App的多功能运行,正在建构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传播语境,衍生出一系列新型的影视名词:短视频、网络短片、新媒体短片、手机电影、Vlog、新闻微视频等。我们不禁思考,移动网络时代下的微电影应该是什么形态,会发展成什么形态?

从2010年的中国微电影元年开始,十余年间,以微电影为代表的网络视频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度持续飙升,同时还裂变出了网络综艺、网络纪录片、网络剧、网络电影等相关新概念。人们在工作之余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观看和发布视频俨然已经成为微时代下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是一种伴随着文化生长的技术,各类媒介间的互渗与交叉所组成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它们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模式,同时又构建了人类的新见闻、新言行和新生活。可以说,“微电影”仅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而短视频也更多是碎片化时代下的一种即兴化表达和社交新模式。微电影的创作可以从短视频的形态中吸收那些不拘一格的制作技巧和拼贴方式,并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与观看者进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会发表对微电影内容的情感、评价、个人经验等,这些内容在为后来观看微电影的用户提供附加信息的同时,也是对原视频内容的再生产,扩展了其原本的意义范围,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随心所欲’交流信息,甚至是‘自由自在’生产信息的诉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革新微电影以往的生产机制,使其在多元主体的互动链中得以传播,并形成一个开放的内容生态圈。”⑥

注释:

①②[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3.

③江杰.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数字电视营销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④百度百科词条:大数据时代[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95%B0%E6%8D%AE%E6%97%B6%E4%BB%A3/4644597.

⑤[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7.

⑥尼罗拜尔·艾尔提,郑亮.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特点、趋势与困境[J].中国编辑,2021(03):81-85.

猜你喜欢
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刘明嘉:以自我为媒介传递音乐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媒介四元律(Four Laws of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