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影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究
——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为例

2022-05-29 10:11
视听 2022年5期
关键词:影视育人思政

俞 洁

视听语言是以人们的视觉、听觉作为媒介,凭借影像和声音符号表意系统来表达影视创作者思想、传递情感、完成叙事的创造性的语言体系。视听语言课程是本科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听思维方式并培养鉴赏、解读乃至创作影片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培养影视行业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如何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价值观引导、职业理想和人格塑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课程的建设目标、实施思路、考核机制等方面探讨视听语言课程如何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为本科高校影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②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从国际来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治经济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迫切需要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中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的平等对话,努力寻求文化发展的出路。”③从国内来看,在当今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影视传媒行业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媒体融合将成为未来影视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全新要求”④,对高校的影视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意味着影视产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学者张燕认为:“目前,全国已有数百所设有影视专业、艺术院系或者开设影视课程的高校,就培养的人才数量而言已然相当庞大,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视野、学院毕业与行业对接等还存在诸多问题。”⑤与此同时,部分影视类专业学生受互联网和外来文化以及传播渠道等各方面的影响,热衷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强调个人主体性,容易跟风与盲从,缺乏信息辨识能力。因此,将影视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是当前影视类专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影视行业后备人才思想修养、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在这种背景下,视听语言作为高校影视专业在大一、大二普遍开设的课程,从“起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影视文化、建立视听思维,搭建全过程育人的专业课桥梁,指引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⑥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教学质量,将媒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胜任新媒体行业岗位;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爱党、爱国中学习正能量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能够在影视技术展现中讲好中国故事。《纲要》提出,“在授课内容中融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四个自信、创新意识、职业精神、使命意识、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视听语言课程具体从爱国、立德、树人、美育四个方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到各个教学模块中。

二、课程建设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课程思政仅仅是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与专业课程无关。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着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不能融会贯通的困境。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行业和新媒体领域的快速发展,影视教育逐渐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学者钟大丰提出,“新时代下,面对影像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巨大变化,电影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视听媒体从业人员,也将承担起满足提高全民的视听媒体素质和视听媒体更广泛的人才需求的任务,并将成为中国新的民族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⑦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影视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深度挖掘提炼影视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视听语言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根据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并明确制订课程育人目标是首要问题。

视听语言课程是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是影视专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石。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法以及演变规律,掌握视听语言价值观传达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学习,提升视听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力和专业解读分析影视作品视听要素的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要培养学生用视听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后续影视系列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在复杂的传媒环境中分析处理视听信息的实际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应体现和落实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传授:系统掌握影视视听语言基本要素的概念、语法理论知识,了解视听语言在技术、美学、创作风格上的演变规律。二是能力培养:提升独立拉片分析影视作品视听特色的能力,学会鉴赏不同类型、风格的优秀作品,强化知识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三是价值目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确立职业理想和创新意识等,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审美价值观与文化自信。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视听语言课程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高阶能力导向教育理念。该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构建学习生态社区;坚持“做中学”,通过探究式教学,强化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逐步增强视听思维能力;将线上学习资源、线下翻转课堂、课外实训拓展和第二课堂讲评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将注重礼仪道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有效统一。

(一)小专题教学法:课堂单元教学中适时融入思政元素

面对有限课时与延展课程容量之间的矛盾,教师采用“小专题”教学法,从电影语言技术和美学发展史、视听语言基础语法理论、影视创作方法论三方面出发,以知识点、关键难点为牵引,探讨不同影视作品中视听形象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研究视听语言价值观传达的有效途径,提升视听思维能力和审美价值观;通过作品解析实现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比如,在讲到构图单元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构图知识比较中国记者和BBC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层层剖析构图含义—构图与人物关系—构图与创作者立场角度。在讲到剪辑速度时,教师以《速度与激情7》开场片段为例,围绕作品技术和叙事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反思—辨析—改编,从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树立文化自信和专业精神。

(二)课堂内外,课程思政多元融入

课内课外有机联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合作共享意识”等思政元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情怀意识巧妙融入课程中。同时,教师以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带领学生团队组织策划学术放映和专业讲座以及主旋律系列观影讲座活动,对学生综合思政素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课堂上,从教学案例中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强调案例的民族性、本土性,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表1)。通过《我和我的祖国》《舌尖上的中国》《我的父亲母亲》等优秀影片案例教学,借助BOPPPS教学法、PBL教学法、CBT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梦”与视听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问题;采取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代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表1 教学内容概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方法汇总(部分章节内容)

第二,浙江传媒学院视听语言教学团队为了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了网络化的视听语言课程体系,在线上MOOC资源、教学资源库、教材资源、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公众号资源等几方面都做了充分建设。教师对已有的课程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结合学科特点录制微课,构建起基础知识点体系链,并融入思政元素,发布于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面向全社会进行传播,扩大视听语言课程思政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进行项目制教学,课程组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创作指导,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分组视听实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影像大赛,不仅能利用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短片作品为宣传本土文化助力,还能尽早与社会接触。比如,浙江传媒学院的视听语言课程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美丽浙江”“走近茅盾传承经典”“风雅桐乡、运河抒怀”等相关省级比赛和地方文化宣传项目,带领学生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生态振兴及乡村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以本土化的内容呈现、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新媒体的拍摄手法,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全方位展示地方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并打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实践作品。项目制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走近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达到育人的效果。这个过程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高校影视教育的新模式。

第四,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课程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布置梯度式的作业,如课前预习自测、随堂测验、拉片作业、循序渐进的小组实训项目等,还包含线上讨论活跃度、课堂讨论参与度等。教师根据在线课程学习数据统计,对学生成果及时评价反馈和在班级分享交流,并将优秀作业经学生再次修改后发布于课程微信公众号,以此激励学生,确立其荣誉感和归属感。

第五,把育人的触角延伸到第二课堂。如浙江传媒学院视听语言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光影之眼放映室”就是很好的例子。课程组进行第二课堂讲评教学改革,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学术放映和专业讲座以及“光影之眼”主旋律系列观影讲座活动百余场,邀请了国内外五十余位影视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影视传媒行业的一线专家有计划地给在校学生进行主题讲座,并通过“光影之眼”课程微信公众号及时报道,使学生在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对影视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课程组教师还指导学生撰写影评,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和浙江省影评协会举办的影评比赛,并在各大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教师陪伴学生共同观片、讨论并指导实践,“行走的课程思政”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四、结语

本科高等学校影视专业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自信,让价值引领与专业教学始终保持同向同行、无缝融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给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提供了战略思路。具体而言,如何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实践和探索,不断迭代提升。“电影,这门综合性艺术,虽然要关注技术的更迭、经济利益的追求,但归根结底是其文化与社会的属性,是对真善美的展现与追求。”⑧对于视听语言这门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追求创作的艺术创新,又要培养学生建立起利用影视的手段传播真善美的意识,在创作中保持价值坚守,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隐性渗透思政育人元素,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有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有道德原则和底线的高素质应用型融媒体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②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6/06/content_5517606.htm.

③王晓丹.中国影视剧走出去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J].东南传播,2017(12):63-65.

④白娟娟.“新文科”背景下影视专业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20(22):52-55.

⑤张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三种课程的圈层建设[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0(03):39-45.

⑥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⑦回顾光辉历程谋划未来发展——北京电影学院建校70周年校长论坛举办 [EB/OL].文旅中国,2020-1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8153206045 40132&wfr=spider&for=pc.

⑧侯光明.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立场、精神与价值诉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6):5-8.

猜你喜欢
影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