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如萍
(南京审计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815)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渐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也随之产生巨大改变,传统的图书馆运行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今读者们愈发丰富的个性化阅读、学习等需求,建设智慧图书馆逐步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的文献信息库,亟须更新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拥有智慧化服务体系的智慧图书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个性化服务。如今,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过渡,但是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方面仍需要进行更深入探索和研究。
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首次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Aittola指出Smart Library(智慧图书馆)是一项不受空间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它在任何有浏览器和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使用[1]。而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兴起则是在2010年之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壮大、大数据平台的不断挖掘开发,以及读者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增长等因素,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智慧图书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模式,具有更加高效和便利的特点,实现互联及共享,读者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查找和阅读资料,真正体会到便捷高效的智慧信息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特征即为智能化。图书馆智能化是一种将建筑、设施、信息、新兴技术及智慧馆员等包括在内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对比传统图书馆,该系统可以为读者提供经过精准筛选、个性分析、成果共享、科学决策等操作的资源信息。读者只需要通过特定操作终端(如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查阅馆藏资料的存放位置、借阅状态、馆藏数量等信息。智慧图书馆还具备知识的共享性、服务的高效性、使用的便捷性等优势。传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相对不完善,而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先进的共享化管理,为使用者提供智能预约选座、自助借还、智能推荐等人性化服务,精准定位读者需求,减少资源浪费,让更多读者可以满足自身需求,在馆内高效查找文献及阅读学习。智慧图书馆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图书馆的优势,通过提高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当前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程度各不相同,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受到了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而在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在人员、资金和物资上的投入都远远不够,致使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在满足高校未来长期发展的需求上后继乏力。高校图书馆提供智慧服务关系到理念转变的问题,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其过程主要是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和能力,将提供传统知识检索服务的理念转化为提供知识创新为目的的智慧服务理念[2]。面对这一局面,高校需要从思想层面提高重视,在图书馆的存储容量和技术力量上加大投入,同时善于借助数字化媒体技术和相关智能技术,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能力。
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智能化设备不充足、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欠缺、虚拟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了读者的使用体验。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已经配备能够为读者提供预约选座、图书检索、自助借还等智能化服务的设施,但是仍然缺乏智能书架装置、自动分拣图书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服务设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同时也需要专业的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防火墙技术的运用、快速识别和修复系统漏洞等专业技术处理,做好数据资源和读者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加快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在建设中做到智慧布局、统筹安排,比如对计算机网络设施、信息化设备、图书馆业务系统和专业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能力。
智慧服务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名片。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已经实现了部分智慧服务的功能,比如文献检索、自助借还、自助打印等自助服务,但受到高校图书馆馆藏力量、馆员服务能力、管理人员水平的影响,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普遍缺乏更深层次的智慧服务,无法满足新时期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高校智慧图书馆由于建设经费有限,电子资源数据库的配备并不健全。如果将各高校智慧图书馆相互联合,或者由省内高校智慧图书馆之间率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该方案既可以减少经费项目的支出,又能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目前,高校智慧图书馆与新时期信息技术的融合还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仍有待增强,应当加速开发以移动终端设备为主体的移动图书馆App、智慧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形式、多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改造建设过程中,智慧馆员是一系列智慧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智慧馆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如图书情报领域知识,还应具备咨询技巧与经验、跨学科研究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信息与数据处理应具备的应变、接收、适应、应用等能力[3]。高校智慧图书馆应注重智慧馆员的队伍建设,只有不断加强智慧馆员的核心能力培养,提高馆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学科服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数据应用能力等的智慧化服务能力,才能推进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智慧服务。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在于实现资源与数据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分配,需要谨记以读者群体为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可以从转变图书馆建设思维、更新图书馆基础设施、增加图书馆智慧服务、培养馆员人才队伍和创建图书馆共享化信息系统5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提高建设效率,各高校可结合本校“十四五”规划以及长远建校目标量身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智慧型图书馆,制定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标准和长远目标,并加以落实。而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应首先接受新兴理念,规划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路径,给予智慧图书馆建设各个层面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政策上需要拥有适当鼓励,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纳入高校后期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另一方面,资金上也需要能够运转,有了资金的大力支持,不仅能够确保高校智慧图书馆硬件设备设施的完善,在软件设施上也可以通过购买各类电子资源、智慧馆员业务能力培训等方式不断优化,从而稳步推进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保障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的实现也将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智慧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一是要不断增加当前图书馆的有效空间利用率。可以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现有的空间及设施等进行重新整合规划,打造学科研究室、主题阅览室、数字体验馆等,创造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应用于图书馆实际运行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图书馆的大部分基础管理工作将逐步完成从人工操作向机器人全程规范管理的过渡,比如图书检索机器人、整理书架以及对书架进行排序的机器人、线上平台客服机器人等。通过机器人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向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图书信息。三是要不断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全面信息化覆盖,优化拥有信息资源收集、检索、分类、对比、下载等功能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打造一个集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实物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综合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借阅服务在内的信息服务系统,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4]。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要不断扩展和挖掘服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智慧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科学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服务意识,从系统收集读者阅读数据、进行大数据分类分析等方面判断与掌握各专业方向、身份、年龄读者的阅读需求,完善数据化建设,为读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优质服务。二是要积极鼓励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将智慧服务作为图书馆转型的首要主题。传统模式的高校图书馆中,读者主要根据需要自行搜索查找文献数据等信息,相对耗时耗力,而新一代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更多地以化被动为主动为目标,运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大数据采集等具体形式,对读者的阅读和检索痕迹一对一分析,从而做到数据向个人的精准推送,有针对性地减少读者收集检索等负担,并且对读者后续阅读信息进行追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互联互动网状服务模式,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三是在高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可利用微信平台受众多、操作简便等特点,创建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号,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公众号中实现对图书的检索、借阅、续借等基本需求。通过微信平台这种独特的服务系统,不断提高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智慧馆员人才是构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力量。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图书馆运行对其馆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新一代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对物联网、大数据等运用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具有编辑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因此,加强智慧馆员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智慧馆员的综合素养是提高智慧图书馆专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大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在招募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大力引进计算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丰富智慧馆员的学科背景,更快地适应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二是要加强对智慧馆员的培训,建立馆员学习和培训机制,加强馆内外交流和在岗培训。高校图书馆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定期来馆开展业务讲座,也可以分批选派馆员外出考察培训,亦可围绕图书馆自身丰富的知识资源进行自学,提升馆员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是建立馆员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馆员岗位设置与聘任考核制度,健全奖惩机制。高校智慧图书馆应为馆员的个人发展成长提供便利,激励现有馆员深入学习、思考和实践,鼓励馆员向智慧馆员转型发展,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水平。
我国各高校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应加强交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高校发展智慧图书馆系统,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还有助于资源共享,扩展各高校图书馆现有资源。在今后的文献资源采购环节中,各高校图书馆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各高校的共享资源,避免出现重复采购的问题,促进馆藏利用率的提高,从而改变传统图书馆馆藏不足的问题。高校智慧图书馆系统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统一建设标准,联合各高校图书馆,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资源共享和互动性的提升。
智慧图书馆是在智能技术的驱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户需求转变的形式下应运而生的[5],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部分智慧服务功能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图书馆在智慧服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者对最新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资源切入,进行深入研究,发展新型智慧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信息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