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蔚
(湖南大学 长沙 410082)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保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中心工作[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资源保障中心,始终积极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然而服务效果并不理想。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技术以其能更全面地认识用户、改善网络信息服务组织架构、发现信息传播规律、实施精准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2]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等领域。作为实现和提升精准服务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手段,将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用户画像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用户画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支撑和服务于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重点工作中,图书馆应更广泛地应用用户画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手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998年库珀提出了用户画像(User Persona)概念,认为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3],是用一个虚构的用户去代表大部分的用户,也叫用户角色。国外图书馆领域关于用户画像的研究和探索起步较早,在用户画像的概念、技术与算法、模型构建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趋于成熟。国内关于用户画像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2014年吴国芳提出通过建立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的垂直搜索[4],李业根在阐述大数据时代的用户需求分析时提到了构建用户画像[5],这是国内较早的在图书馆服务中提及用户画像的文献。随后,国内图书馆界开始关注用户画像的研究,并逐步形成研究热潮,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然而,笔者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用户画像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图书馆界关于用户画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以及应用案例非常少。2022年4月1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总库中用检索式SU=(图书馆 AND用户画像)进行精确检索,得到391篇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仔细研读,删除与高校人才培养无关的文献后,最后得到31篇文献。这些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对信息捕捉、分析与利用的能力。徐畅等结合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的特点,构建了包括数据获取层、数据处理层、标签抽取层、交互关联层、智慧服务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用户画像[6]。而有的学者仅在探讨信息素养教育时曾提到用户画像。例如,朱青在解析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成员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主体、内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做法时,介绍了英国高校图书馆构建用户画像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根据动态跟踪用户的信息行为而生成的个性化需求标签为用户推送具有可操作性与易用性的信息素养知识等经验[7]。
学者们尝试将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慕课教学中,以达到为用户量身定制服务的目的。例如,杨凡对澳洲八校集团成员图书馆的慕课嵌入式知识服务实践进行研究,提出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慕课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体系[8]。敬海燕分析了SICAS模型对高校图书馆慕课阅读推广的指导作用,通过用户画像的精准描述来提高用户对慕课阅读推广的感知度,提出以用户画像、交互咨询、共享阅读、能力提升为组成单元的高校图书馆慕课阅读推广服务逻辑[9]。张晓凤提出创建基于用户实际需求的画像标签,构建一体化保姆式的慕课智能参考咨询服务方案,提供基于用户画像的慕课嵌入式科研资源多维度导航与检索服务,以常态化整体性慕课嵌入模式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等实践路径[10]。林聪认为将用户画像运用于高校图书馆慕课资源,能促进慕课资源融入信息素养服务,提高图书馆用户服务的精度与深度,提出了慕课资源嵌入式服务的实现路径[11]。
将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阅读推广的研究较多,但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却不多。例如,刘漫构建了多维度的大学生用户标签体系,利用本体描述语言OWL DL和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用户画像概念模型,使用标准术语构建领域词汇表,并基于用户画像模型、聚类与关联算法构建阅读推广服务新模式,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差异化阅读推广服务能力[12]。肖海清等以阅读推广活动内在循环系统机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参与式用户画像的精准阅读推广模式,分析了个体读者和群体读者不同的精准阅读推广建模[13]。朱东妹基于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基本属性特征、阅读资源特征及读者阅读行为特征等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来研究构建阅读推广用户画像的技术与方法。运用Sqoop和Flume进行各类异构数据融合构建数据仓库,将读者和资源标签整合构建成读者个人画像、读者群画像和个人阅读主题推荐画像,并研究和设计了画像在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应用场景[14]。彭薇从用户数据搜集、用户模型构建、用户画像描述的角度分析了用户动态精准画像模型的构建流程,构建了基于用户精准动态画像的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数据处理层、大数据分析层、服务实现层[15]。都蓝认为通过用户画像模型的可视化呈现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读者阅读倾向,有利于精准化阅读推广服务的开展[16]。程全认为利用用户画像对用户情景进行描述可以提升用户对阅读推荐信息的接受度[17]。陈巍等在对用户进行问卷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用户视角出发,构建全媒体宣传的阅读推广方式,提供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服务[18]。
将用户画像与高校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涉及其他多个方面。例如,个性化推荐:杨雄基于学生用户画像构建了学习者多维标签,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模型[19];尹婷婷等设计构建了基于用户画像的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型,模型由数据基础层、数据处理层、数据挖掘层组成,包括优化教育资源个性化推送、开展学习者群体服务、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导航服务等具体层面[20]。讲座信息推送:杨传斌等从用户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学术偏向三个维度构建用户画像,采用滑动窗口机制实现画像权重的动态更新,通过用户画像与讲座信息的匹配实现高校图书馆讲座信息的精准推送[21]。学习能力培养:孙彦武等运用iTest教学平台和WordCloud等可视化技术,构建了包括标签化英语能力、英语能力量化、数据采集及处理、可视化输出能力画像等步骤的学生英语能力画像模型,为多元化教学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供服务与支撑[22];张岗提出搭建小组学习平台,通过采集、整理和分析用户的学习模式、学习兴趣和教育水平等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利用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对学习小组进行划分,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向小组成员推荐学习资源[23]。个性化学习:刘海鸥等从个性化学习数据获取、个性化学习标签体系构建、学习者画像建模等多个层面深入挖掘用户个性化学习的精准服务需求,提出了契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学习精准服务模式[24];周佩等认为通过可视化工具构建高校学生用户画像,可以更有效地挖掘高校学生的潜能和需求,帮助高校制定更加科学和准确的针对性教育策略,从而支撑个性化教育的相关决策和优化教育方向[25]。学业状况预测:李彤彤采用稀疏性时空特征处理法筛选出用于实验的属性特征,构建学生用户画像,分析学生行为与成绩之间存在的潜在规律,从而进行学生学业状况预测,辅助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决策[26]。研究生群体研究:王雯霞通过抓取2000—2018年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的发文数据,运用RFM模型、词云分析、K- means算法将样本对象聚合成低价值群体、重要挽留群体、重要发展群体、高价值群体,并结合群体的潜在科研需求和发文偏好,识别核心学术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科研发展策略[27]。
国外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用户画像的概念,此后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用户画像的概念和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用户画像在国外图书馆领域最早的应用个案是1985年英国国家书目和Blaise-line的服务优化,通过电话采访和个人访谈的形式来建立用户画像改进服务[28]。国内图书馆界关于用户画像的研究始于2014年,而将用户画像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出现得更晚,且数量也不多。但是在本研究统计的31篇相关文献中,2019年5篇,2020年11篇,2021年12篇,2022年也已经有3篇,这说明虽然关于用户画像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却比较迅速,已经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国内图书馆领域对用户画像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都注重理论研究,重视概念分析与方法借鉴,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较少。关于用户画像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虽然刚刚引起关注,除了理论研究外,还有实践的案例分析,有部分学者探讨了用户细分、相关模型构建、算法等问题,对于用户画像模型构建中的平台设计、技术及系统的实现等也有涉及,但总体来说实践的经验与总结还很少。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除了探讨如何构建用户画像模型以外,把关注点集中于用户画像技术如何应用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如何应用于人才培养的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据统计大约有慕课4篇、培训讲座1篇、精准阅读2篇等。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构建用户画像模型或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服务模型,有的仅在模型构建后论述利用其开展智慧服务或个性化服务时提及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内容。例如,陈丹等在提出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模型框架时,除了知识服务、场景推荐、主动定制等内容,还提到了阅读推广[29]。在研究探讨的广度方面,学者们对于构建用户画像模型大多是进行理论层面的评述和部分实践层面的探讨,问题涉及面很分散,并没有形成研究热点。并且每一位作者都只发文1篇,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缺乏纵深性。从载文情报源来看,31篇文献中有19篇学术论文(约占61.3%)载于8种图情类期刊上,其中《图书馆工作与研究》载文最多,共有6篇(约占19.3%),《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数字图书馆论坛》各3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篇;有5篇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还有7篇学术论文(约占22.6%)分别载于其他领域的期刊。这表明我国图情领域关注用户画像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主体比较集中,但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和期刊关注度也比较高。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者的研究和探讨大多从图书馆的角度来建议构建阅读推荐系统、开展智慧阅读、进行个性化推荐等。除了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如何构建用户画像模型,或如何用各种技术、平台、算法来提高精准度,如何划分用户组等以外,研究者更多的是谈及用户画像可以或应当应用于阅读推广或慕课等,认为通过用户画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服务精准化和个性化,例如,提出了提供基于用户画像的慕课嵌入式科研资源的导航与检索服务[11],介绍了动态精准画像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中应用的优势[15]等,却并没有考虑或认识到用户画像对人才培养可以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也没有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将用户画像技术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图书馆的角色始终是被动的,边缘化的。对于图书馆如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服务,现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宏观的思考与设计。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馆的服务也不是短期行为。图书馆要真正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并长期有效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服务,必须有目的明确的、宏观的长期规划,而非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某种短期行为。图书馆应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不仅要将用户画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引入图书馆的服务中,还应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图书馆服务体系,打造既有横向广度也有纵向深度的服务体系,探索适合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才培养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广度、服务深度和质量满意度,切实主动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并为之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
用户画像技术被引入图书馆服务至今,学界展开了各种角度、各种理念的理论探讨,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创建标签、搭建平台、构建模型,但是,用户画像是一项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实践出真知,所有的理论探讨、模型构建、服务创新都应该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行之有效的设计才能被称为好的设计,只有取得良好效果的服务才算得上成功的服务。因此,国内图书馆对用户画像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应加强应用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更多地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新的研究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设计和服务,开展新的实践和总结,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真正地促进图书馆的服务提升。
目前,用户画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服务,以期利用用户画像技术的精准性和通过数据所提取出的服务对象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来提升服务质量,这些都是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然而,关于服务的后续展开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构建的用户画像模型是否适合项目的需求?模型的构建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模型构建中使用的技术和算法是否准确?项目实施后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或服务是否具有长期性或延续性?模型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用户的分组是否客观合理?这些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未涉及。虽然,陈巍等提出了建立健全沟通与反馈机制,构建多途径融合的反馈渠道和完善的用户反馈激励机制,提高沟通效能,增加用户黏度,扩大用户群体[18]。这种沟通与反馈机制可以称之为一种活动效果的评估,可以直接了解服务的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但是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评估依据和标准。因此,今后在用户画像技术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应加强和重视评估机制的建设,用户画像技术构建的模型以及基于此模型所开展的服务和应用效果如何,也需要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监督和检验。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精准化服务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当前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化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用户画像技术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图书馆的各种服务中,对图书馆如何规范用户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用户画像技术作为实现和提升精准服务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手段,用户的属性和行为等个人数据被收集、抽取、整理并建立个性化标签,个人隐私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画像模型构建完成后,被传输、保管和利用到各种项目、活动和服务中,在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用户隐私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对用户画像的实践运用。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在今后的研究中,图书馆应该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标准,加强和重视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研究,增强用户安全意识,建立和规范用户隐私保护的标准和规定,在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推动图书馆的变革,提升精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的背景下,用户画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亦为图书馆打破服务传统、更新服务理念、改变服务方法、拓展服务手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目前国内有关用户画像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虽然在信息素养教育、慕课教学、阅读推广等方面有所涉及,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现有的研究存在着缺乏专论,尚未形成研究热点和核心作者群,研究纵深性不够,缺乏宏观层面的思考与设计等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构建基于用户画像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今后用户画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中加强应用实践研究、加强和重视评估机制的建设、加强和重视用户隐私保护,推动图书馆的智能化精准服务,主动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